针对某轿车上车身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首先,通过SFE CONCEPT软件创建上车身全参数化模型,将SFE模型生成的网格与下车身CATIA数据网格进行耦合,得到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白车身刚度、模态分析;接着,利用白车身网格和其他整车系统网格,创建整车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小偏置碰、顶压和侧碰等安全工况分析;最后,利用拓扑优化、截面优化等手段,优化车身的刚度及模态性能,同时结合碰撞结果进行安全工况的优化。基于全参数化概念模型,提早开始CAE分析工作,综合识别车身结构刚度、模态、碰撞等问题并优化达标,在仅增重3.4 kg(0.91%)的前提下,车身扭转刚度提升3980 N·m/°,顶压工况最大顶压力优化后达到整车重量的4.76倍,小偏置工况乘员舱最大侵入量优化后下降约13%,侧碰工况生存空间优化后提高73%,B柱对应腹部侵入速度下降12.8%,前门对应腰部侵入速度下降12%。
因为这里是基于某成熟架构开发的轿车,其下车体已具备网格模型。故只创建上车身的SFE模型,然后将上车身SFE模型网格与下车体网格进行耦合,得到全参数化白车身网格模型。
基于全参数化车身网格模型,按照如表1所示的性能分析项清单,进行性能分析及优化,最终输出一个性能满足目标的上车身几何模型,指导车身设计部门进行详细数据制作,以达到仿真驱动设计的目标。
表1 全参数化车身分析项清单
传统的参数化建模多为显式参数化建模技术,即利用Morph工具对有限元网格进行改变。虽然部分建模软件提供了“Remesh”功能,但因其是利用结构参数作为输入,而非用数学关系来定义结构模型,从而很难实线较大的几何变形和零件间复杂装配关系的更新,导致变形后的网格质量较差。SFE CONCEPT软件利用隐式参数化建模方法,单个模型几何形状由3种类型参数控制:基点、基线和截面。系统级模型通过拓扑关系相连接,一旦修改上述的任一参数,与其相关的所有几何体都会产生相应变化。参数化模型搭建完成后,赋予其材料属性,通过网格划分功能生成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性能分析。
利用SFE CONCEPT软件,基于造型CAS、上车身主断面、止口数据和参考结构,创建某架构轿车上车身的全参数化模型,为提高建模效率,建模中忽视了工艺孔、减重孔等特征,如图所示。
图 上车身SFE模型
将上车身SFE模型生成的网格,按照上下车身连接规范,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ANSA中进行模型耦合,得到分析优化用的白车身网格模型,如图所示。
图 上、下车身网格耦合
上车身的结构影响小偏置碰、顶压、侧碰、NVH和扭转刚度等多个性能,是多学科的耦合问题,为得到整体最优结果,按照主要影响性能的不同,将上车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1、A柱+门槛+B柱区域;2、天窗+顶盖横梁区域;3、C环+衣帽架+后围区域。采用分区域分工况的策略进行优化,如图所示。
图 上车身分区域分工况优化
扭转刚度
车身扭转刚度分析边界条件如图5所示,固定左后减震器弹簧安装点的123自由度,右后减震器安装点的13自由度,以及前保险杠中点的Z向平动自由度,并在左右前减震器弹簧的安装点上施加大小为2000 N·m的扭矩,即施加方向相反、大小为F=2000/L的力,其中,L是左右前减震器的两个安装点的Y向距离。
图 扭转刚度分析边界条件
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计算车身扭转刚度,得到白车身扭转刚度的初始分析结果为22930 N·m/°,距离目标值25000 N·m/°还有一定的距离,需对结构进行优化。
NVH性能
车身模态作为车身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阶模态有固定的振动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对于上车身结构来讲,一阶扭转模态、顶盖前、后横梁模态、风挡下横梁模态、流水槽模态和衣帽架模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上述模态频率如果偏低的话,很容易被路面或发动机的激励激发出来,导致车内乘客感觉车身抖动、噪声等NVH问题,所以对于控制整车的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等问题,车身模态是基础。对于车身NVH问题,在概念设计阶段,需重点考虑车身框架结构和截面尺寸的设计。
白车身模态分析采用兰索士法,无约束自由状态,分析频率范围为0~100Hz,求解器采用的是Optistruct软件。分析得到的与上车身相关的关键模态频率值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一阶扭转模态、顶盖前横梁模态、顶盖后横梁模态的初始分析结果不满足目标值要求,需对结构进行优化。
表2 上车身关键模态初始分析结果
序号 | 分析项 | 目标值/Hz | |
一阶扭转模态 | |||
顶盖前横梁模态 | |||
顶盖后横梁模态 | |||
风挡下横梁模态 | |||
流水槽模态 | |||
衣帽架模态 |
碰撞分析
体现汽车品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被动安全,而和上车身密切相关的三个工况就是小偏置碰、顶压和侧碰。创建上述三个工况的整车碰撞分析模型,并利用Ls-Dyna软件进行求解,仿真结果如图所示。对于小偏置工况,A立柱底部及门槛变形较为严重;对于侧碰工况,B柱下端及门槛变形较大,侵入速度超标;对于顶压工况,初始结构仅仅能4.2倍整车重量的顶压力,未达到4.4倍的目标值。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后续的重点优化对象为A柱、B柱和门槛结构。
图 碰撞工况初始分析结果
拓扑优化
根据总布置空间要求,创建上车身包络空间,采用六面体实体网格划分,将该实体单元设为拓扑优化的设计变量,以白车身扭转刚度大于25000N·m/°为优化约束,车身重量最轻作为优化目标,进行上车身的拓扑优化分析。采用Hypermesh软件进行拓扑优化分析模型的搭建,如图所示。
图 拓扑优化分析模型
基于工程经验对拓扑优化结果进行工程可实施方案解读,并利用SFE CONCEPT软件快速建模的优势,对解读出来的大量不同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综合考虑质量、成本、总布置、造型等因素,得到9个工程可实施的性价比高的优化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拓扑优化结果解读
优化前后的车身扭转刚度对比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利用拓扑优化手段,在仅仅增重3.4 kg(0.91%)的前提下,车身扭转刚度提升3980N·m/°,提升效果显著。
表4 车身扭转刚度优化前后对比
模态优化
针对车身前、后横梁模态以及衣帽架模态的优化问题,因概念设计阶段的总布置等方案还没有冻结,首先考虑的优化方案就是增大结构的截面或增加必要的传力路径,这样付出的重量代价最小,且效果提升明显。
针对车身模态优化问题,提出如图所示的优化方案,包括:
1. 增大顶盖前横梁截面的Z向尺寸18mm;
2. 增大顶盖后横梁截面的Z向尺寸11mm;
3. 在衣帽架大面上增加两根支撑梁,料厚为0.7mm。
图 顶盖前、后横梁和衣帽架模态优化方案
上文拓扑优化方案,在提高车身扭转刚度的同时,也会有利于车身模态的提升。经过优化后的车身模态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的上车身关键模态频率值均已达标,为后续的整车的NVH目标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5 上车身关键控制模态优化前后结果对比
序号 | 分析项 | 目标值/Hz | ||
一阶扭转模态 | ||||
顶盖前横梁模态 | ||||
顶盖后横梁模态 | ||||
风挡下横梁模态 | ||||
流水槽模态 | ||||
衣帽架模态 |
碰撞优化
针对车身结构问题,优化方案如图9所示,包括:
(a) 延长A柱加强件的长度,一直到B柱后;
(b) 将B柱内加强Patch板长度延长112 mm,加强对B柱根部的支撑;
(c) 在门槛梁中部增加一个加强Patch板,料厚为1.2 mm;同时增加一个支架,料厚为1.4 mm;
(d) 在A立柱根部增加一个加强件;门槛梁前部增加一个加强板;
(e) 将B柱内板的料厚从1.9 mm变为2.4 mm;B柱内加强Patch板料厚从1.2 mm变为1.4 mm。
图 碰撞工况优化方案
通过优化,小偏置工况的侵入量改善明显,达到目标值要求,变形如图所示。
图 优化后小偏置工况变形图
乘员舱各位置处侵入量优化前后的对比,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优化,最大侵入量降低13%,门槛、A柱上铰链、上仪表板、左下方仪表板等位置的侵入量均已达标。
表6 乘员舱各位置处侵入量优化前后对比
侧碰工况侵入量和生存空间经过优化均满足要求,变形图和生存空间图如图所示。
图 优化后侧碰变形图和生存空间图
侧碰关键指标优化前后对比,如表7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优化,生存空间提升73%,B柱对应腹部侵入速度下降12.8%,前门对应腰部侵入速度下降12%。
表7 侧碰关键指标优化前后对比
顶压工况最大顶压力优化后达到整车重量的4.76倍,满足4.4倍的目标要求,顶压力曲线图如图所示。
图 顶压力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