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看似简单充放电拟合,反复修改模型参数,耗费了数日甚至数周,仿真结果却依然“我行我素”,始终对不上测试的实验数据。让你陷入“从入门到放弃”的深深怀疑之中?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充放电曲线拟合虽然是电池仿真最基础的操作,但对于新手(也包括曾经的“我”)来说往往难度不小,堪称“新手劝退神器”。
同时它又是电池仿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必须跨过这道“坎”,你才能真正迈入仿真的大门。因为它是修建电池仿真这座万丈高楼的第一块基石。这块基石若有偏差,其上的所有建筑——无论是热仿真、应力分析,还是寿命预测——这些更高级的仿真都将是岌岌可危的空中楼阁。
那么,这块“基石”为何如此难啃?今天,作为“P2D充放电拟合实战系列”的开篇文章,我将带你彻底拨开迷雾,直面问题的根源。
在正文开始之前,首先说明一下我为何主要介绍P2D模型的充放电曲线拟合?相比于其他常用模型,比如单颗粒模型和ECM模型,P2D模型的难度是最高的。如果你能掌握好P2D模型的充放电曲线拟合,那么另外两个模型自然不在话下。
拨开迷雾:充放电拟合的三大“拦路虎”
攻克P2D模型的充放电曲线拟合,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智力闯关游戏。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路上会有哪些“拦路虎”。
P2D模型中包含了约30多个参数,涉及几何、材料、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多种参数类别。哪些参数是可以从文献或材料手册中查到的“固定值”?哪些需要设计实验来测得?哪些又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调节阀”?在这片参数的汪洋大海中,初学者很容易迷失方向。
此外,某些参数,比如交换电流密度、固相扩散系数,往往需要精密的专用设备进行测量,获取成本高,且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还可能存在差异。
电池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电化学系统。为了能够模拟这么复杂的系统,P2D模型本身就非常复杂,涉及大量偏微分方程。读懂并理解这些偏微分方程不仅需要高等数学的知识,还需要你掌握一定的电化学理论知识。如果你本身不是电化学专业的,数学基础也不太好的话,要读懂并理解这些偏微分方程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不管这些头痛的偏微分方程,直接通过试错法来调参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但是你的调参效率将会非常低,而且有的时候会陷入死胡同,完全不知道正确的路在何方。理解模型底层方程对于仿真到底有多重要?对于这方面有疑惑的话,建议你看看我之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说不懂方程,就无法真正学会COMSOL?。
P2D模型中,不同参数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耦合与补偿效应。例如,正极的扩散系数慢了,可以通过增大反应速率常数来补偿,最终也能拟合出一条看起来完美的曲线。
这种“殊途同归”的现象,导致新手很容易被“欺骗”,陷入一个局部最优解的“陷阱” 里,而无法找到那组正真能反映真实物理化学过程的“全局最优解”。这就意味着,你的拟合结果可能只是一具虚有其表的“画皮”,无法真正用于后续的性能预测。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过拟合”, 就像一个只会做一套题的考生,换个题型(比如换个倍率或温度)就完全不会了。 如何在拟合精度和模型的泛化能力(即在多种工况下的普适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对工程师经验与智慧的终极考验。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P2D拟合实在是太难了。的确,它无法通过一篇文章完全讲透,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无法被攻克。
为了能真正手把手带大家入门,我计划推出“P2D充放电拟合实战系列”,该系列将陆续发布以下主题的深度解析文章:
这个系列的文章旨在帮助大家彻底告别“拟合玄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一定要记得点赞+转发,好让我看到大家的热情。你们的热情程度就是本人做好这个系列的最大动力。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提出你感兴趣的主题,我会酌情考虑考虑加入这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