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Airpak模拟仿真技术在行业研发中的应用与实践

8小时前浏览5

Airpak模拟仿真技术在行业研发中的应用与实践

引言

  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通风系统设计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作为全球领先的HVAC-CFD专用软件,Airpak凭借其基于Fluent求解器的多物理场耦合能力,已成为行业研发中优化气流组织、提升能效、保障空气质量的核心工具。本文结合纺织除尘机组优化、高铁车厢通风设计、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等典型案例,系统阐述Airpak在复杂工程场景中的技术突破与应用价值。

一、核心技术架构与行业适配性

Airpak采用"对象化"建模体系,集成房间room、人体、隔板、通风孔、热负荷源等20余种预定义模块,支持IGES/DXF格式CAD模型直接导入。其非结构化混合网格技术可高效处理几何突变区域,在纺织除尘机组项目中,通过六面体主导网格对5.3m×5.3m×0.75m箱体进行离散化,网格总数控制在10万以内,计算效率较传统四面体网格提升40%。 软件内置的零方程二方程等湍流模型在处理强旋流工况时展现独特优势。某高铁软卧车厢通风系统仿真中,针对顶部风道-斜导流板-包厢的三级气流分配结构,采用零方程模型结合有限体积法,在120万网格规模下实现1200步内收敛,速度场预测误差控制在8%以内,较k-ε模型计算耗时缩短65%。

12111.png

二、行业研发中的创新应用场景

1. 纺织工业除尘系统优化在JYFO系列蜂窝式除尘机组研发中,Airpak破解了传统设计依赖试验的局限。通过构建顶上进风、侧上进风等4种进风方式的CFD模型,发现顶上+侧下进风组合可使网面风速均匀性提升32%,有效抑制箱体底部纤尘沉降。仿真显示,当进风风速从30m/s降至14m/s时,滤网背面糊网现象消除,系统阻力降低18%,年节约压缩空气能耗达12万m³。

2. 轨道交通通风系统升级 高铁车厢通风改造项目中,Airpak针对原设计存在的包厢温差过大问题,通过在静压腔增设导流隔板,使风口风速均匀性指数从0.62提升至0.85。三维仿真结果揭示,优化后的气流组织使车厢纵向温差从4.2℃降至1.8℃,PMV值稳定在-0.3至+0.3区间,满足EN13129标准舒适度要求。项目实施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19%。

3. 数据中心精密控温研发应用: 在某T3级数据中心气流组织优化中,Airpak结合BIM模型实现机柜排布-冷通道-CRAC单元的协同仿真。通过DO(离散坐标)辐射模型计算,发现原设计存在局部热点(温度超28℃)。采用"冷热通道隔离+变风量控制"方案后,仿真显示机柜进风温度标准差从1.8℃降至0.7℃,PUE值从1.65优化至1.42,年节电量达210万kWh。

333.png

三、技术突破与研发效能提升

1.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能力 Airpak 3.0版本集成的流体-固体耦合传热模型,在某钢厂冷床热害控制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同步求解Navier-Stokes方程与热传导方程,准确预测钢坯冷却过程中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布。仿真指导设计的喷雾冷却系统,使作业区环境温度从52℃降至31℃,工人热应激指数WBGT降低12℃,达到OSHA安全标准。

具体多物理CFD模拟能力如下:

1)流场模拟:求解Navier-Stokes方程,支持层流、湍流模型(如k-ε、零方程模型),可模拟自然对流、强迫对流及混合对流工况。

2)热传递分析:集成导热、对流及辐射模型,支持太阳辐射、表面热阻及相变传热计算。

3)污染物扩散:基于Fick定律构建浓度输运方程,可模拟CO₂、PM2.5等气态/颗粒物污染物的扩散与沉积。

4)舒适度评估:内置ISO 7730标准,支持PMV(预测平均投票)、PPD(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空气龄等指标计算。

2.参数化设计与自动化优化利用Airpak的DOE(试验设计)模块,某活动板房研发团队对送风温度、风速、出风口角度等6个参数进行正交试验。通过200组仿真方案筛选,确定最优参数组合(送风温度18℃、风速1.2m/s、出风口仰角15°),使室内温度场标准差从2.1℃降至0.8℃,能耗降低22%。该成果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者营地。

3.数字孪生与实时监控在上海某超高层建筑项目中,Airpak与物联网传感器深度集成,构建通风系统数字孪生体。通过实时采集温湿度、CO₂浓度等数据,驱动CFD模型动态修正边界条件。系统上线后,空调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年维护成本降低38%。


 四、行业应用趋势与挑战

1.智能化设计集成 Airpak与Revit、Rhino等BIM平台的实时数据交互技术日趋成熟。某超高层项目通过参数化脚本实现设计-仿真-优化的闭环控制,自动生成200组通风方案,筛选出能耗最优解,设计周期从6周缩短至9天。

2. 不确定性量化研究针对室外风环境的不确定性,Airpak开发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随机仿真模块。在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项目中,通过1000组随机风向模拟,确定最优自然通风口布局,使50年一遇极端风况下的室内风速超标概率从18%降至3%。

3. 跨学科融合挑战在医疗设施通风设计中,Airpak需与病原传播模型深度耦合。某传染病医院负压病房项目,通过集成Wells-Riley方程,优化排风口位置与风量,使气溶胶浓度衰减时间缩短40%,该技术已纳入《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修订草案。 结论 Airpak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已从单一的气流模拟工具发展为覆盖设计-优化-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平台。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其与AI算法、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建筑通风系统向自适应、零碳方向演进。据统计,采用Airpak进行虚拟验证的项目,平均设计变更次数减少67%,施工阶段返工率降低52%,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image.png

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10
最近编辑:8小时前
第七代师兄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74粉丝 163文章 9课程 11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