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有限元基础知识:模态参与因子与有效质量

8天前浏览149

之前讲了很多关于模态分析的知识,但是有朋友反馈我缺少了模态有效质量与参与因子这些部分,今天就给大家补上。之前说的模态分析相关的可以回看:

有限元基础知识:模态分析

有限元基础知识:振型分解法

有限元基础知识:谐响应分析

模态有效质量和模态参与因子是结构动力学分析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主要的作用在于理解结构的哪些模态对结构响应起关键作用,两者又经常结对使用。总结如下:

特征项      
模态参与因子 (Modal Participation Factor)模态有效质量 (Modal Effective Mass)
物理意义
描述某一阶模态特定方向激励的耦合程度      
在特定方向激励下,某一阶模态所“承担”的系统质量      
主要用途
识别主导模态;判断振型方向      
评估模态的重要性;判断模态提取阶数是否足够      

下边具体说一下他们的计算

  1. 模态参与因子的计算与意义

    模态参与因子定量描述了在特定方向(如X向平动或绕Z轴转动)的激励下,某一阶模态被激发出来的“意愿”有多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第i个振型,      是结构的质量矩阵,      是       方向(如X向)的激励方向向量(表示该方向发生单位刚体 位移时,各自由度产生的位移)。比如说对于一个4个节点的系统,x为激励方向,那么      ,非常的简单清晰。那么可以看到一个矩阵前边乘一个向量,后边乘一个向量得到的结果就是个标量,这个标量:

    • 值的大小绝对值越大(注意这里是绝对值,因为参与系数可正可负,振型其实是特征向量归一化后的结果,整体乘个       没影响),表示该模态在对应方向的动力响应中贡献越大。
  2. 模态有效质量的计算与意义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某个振动方向上,每一阶模态单独“掌管”了多少质量。它的计算公式直接与模态参与因子相关,所以这也是为啥他俩一般结对出现,算完参与因子,顺利成章算算有效质量:

       
       

    其中       为第       阶模态对应的广义质量,写作      , 由于我们在有限元中一般都是归一化后再做处理,所以一般就是1.0,那这时候模态有效质量就直接等于参与因子的平方。

    • 核心原则:在一个特定方向上,所有模态的有效质量之和等于结构的总质量(平动)或总转动惯量(转动)。这一性质被称为有效质量守恒

    • 用处:由于这个性质的存在,使得有效质量成为判断模态分析是否提取了足够阶数的黄金准则。例如,在进行响应谱分析或瞬态动力学分析(采用模态叠加法)时,通常会要求所提取模态在主要激励方向上的累计有效质量占比(即前N阶模态有效质量之和与总质量之比)达到80%甚至90%以上,由于总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选取一定阶数的振型,才能保证计算精度。

7 Natural time period and modal participation factor for model 2 ...

场景

  1. 识别主导模态:通过比较各阶模态的参与因子或有效质量,可以快速识别出在特定载荷工况下对结构响应贡献最大的模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或控制。

  2. 判断模态提取充分性:利用累计有效质量百分比,科学地确定需要提取多少阶模态才能满足后续动力学分析的精度要求,避免盲目提取过多或过少。实现效率与精度的平衡。

  3. 指导结构设计:如果发现某阶不希望被激励起来的模态(其频率与工作频率接近)具有很高的有效质量,就意味着需要改变结构的刚度或质量分布以规避共振风险。



来源:大狗子说数值模拟
ACT瞬态动力学振动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19
最近编辑:8天前
大狗子说数值模拟
博士 传播国际一流的数值模拟算法
获赞 11粉丝 25文章 8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接触基础知识:接触计算中的penalty(罚函数)方法

有限元接触分析中的罚函数法(Penalty Method)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数值算法,说罚函数大家可能不一定立刻理解,但其实可以理解成一根根非常硬的弹簧用以强制满足接触界面的非穿透条件。以下从基本原理、算法实现、优缺点、应用场景及参数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一、基本思想与数学模型罚函数法假设接触面间存在虚拟弹簧。当发生穿透时,弹簧产生抵抗力: 其中: 为接触压力(法向力), 为接触刚度(惩罚因子), 为穿透量(接触面嵌入深度)。理论上,当 时穿透量 ,但实际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数值计算而不是理论计算, 不可能取无穷大,所以就都会有些小的穿透,就看穿透多大大家能接受了。其实上述的一切就是为了用一些个比较硬的“弹簧”保证“不会有穿透的发生”。 二、数值实现特征一般来说对于点对面的方法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单元节点上进行检测、另外一种是在积分点处进行检测,就以最简单的节点处进行检测为例,对于从面的节点,进行该节点到主面的投影(住从面的网格大概率不一致),得到投影点的坐标,进而反向求得该点的参数坐标,那么穿透量就可以由以下的公式计算得到 这里是以2D下的接触为例,其中点1,2为投影的主面(一条边)上的两个节点。然后就可以计算接触力 也就建立了接触力与主面从面相应节点的位移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简单直接,也不用引入新的自由度!如果是显式计算到这基本上就完了,如果是隐式计算还需要计算切线刚度矩阵,这个对于大小滑移还有点不一样,后续再详述。上面说的是法向的接触力,其实切向一样也是选用个罚函数因子,然后计算切向的摩擦力, 不过不同的点在于这里切向的力未必是对的,只是先“试一下”,所以叫做试切向力,因为其并不一定满足摩擦力的基本原则: 其中 为摩擦因子。三、技术优势与局限下面讨论下penalty接触的适用性:优势局限性计算效率高 不增加自由度,算法实现简单。 精度依赖参数 Kn需手动调整,敏感性高。 收敛性好 :允许微小穿透,避免接触状态突变(减少振荡风险)。 无法消除穿透 理论缺陷导致应力分布可能失真。 通用性强 支持摩擦、无摩擦、粗糙接触等多种类型。 摩擦模型简化 Kt依赖经验设定,难以精确模拟复杂摩擦行为。 最后令开发者和使用者最烦恼的往往就是总是需要调整罚因子,去得到不同材料、不同接触情况下稳定的收敛和精确的结果,很多人写过一些自适应的调整罚函数因子的方法,但往往只在某个领域好用,稍微换一个另外的领域(比如你模拟金属接触,我模拟橡胶接触)这些建议的penalty因子往往取不到比较好的效果,这个时候就有引入拉格朗日算子法(LM),与ALM方法的必要,这个且听下回分解。来源:大狗子说数值模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