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散装”湖南,如何拼出新能源万亿版图?

8小时前浏览5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这是一盘以“弱禀赋”开局的产业对弈。

从资源禀赋看,湖南发展新能源产业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凭借“技术先手”与“集群棋势”,在波澜壮阔的新能源棋局中从容布局,形成上游材料、核心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6800亿元。

棋至中盘,挑战未歇。面对国际关税壁垒层层加码,国内“内卷”竞争日趋激烈等多重挑战,湖南如何运子取势,将阶段性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真正推动新能源产业“上台阶、走出去”?


技术补资源:崛起新能源材料高地


全国新能源产业的激烈角逐中,湖南的起跑线并不占优。今年临武发现大型锂矿资源前,湖南对锂、镍、钴等事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开发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在储能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却硬生生在电池材料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


 

9月4日,宁乡经开区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进行自动化设备调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走进宁乡经开区的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数米高的不锈钢锂电池电解液配制釜,高纯原材料在全封闭原料罐中静静流淌,经过精密配比、混合、检测,最终自动灌装。

“电解液就像锂电池的‘血液’,是电池充放电、维持生命的活力源泉。”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邵俊华说,小米汽车的电池,使用的就是法恩莱特生产的电解液。

法恩莱特仅是湖南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湖南新能源的“材料逆袭”,靠的不是资源禀赋,而是“技术补资源”的创新路径。


 

湖南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设备运转高效生产。 (资料图片)


在中伟新能源公司超大规模前驱体研发试验车间,摆放着数千台套行业领先的精密设备。在智能化研发车间,小试、中试、量试均有科研人员在做试验,从研发成果到规模量产全程清晰可见。

中伟新能源2017年落户长沙,次年投产后携手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合作,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

在“技术多元化”战略下,中伟新能源已实现镍系、钴系等材料体系全覆盖,并大规模量产,成为我省首家产值过百亿的先进储能材料企业。

在湖南,一批企业像中伟新能源这样,走产学研用一体化之路,引领先进储能材料“抢跑、超越、领先”。

湖南阿斯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的企业,负极材料前驱体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创始人侯拥和毕业于中南大学,公司技术研发团队也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才组成。

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会长唐有根介绍,中南大学的新能源产业从业者号称“十百千万”:10个以上的二级学院,100个以上的科研团队,1000名以上研究人员,10000名以上校友。

“从新能源产业人才聚集度来说,湖南达到了全世界最高密度。”唐有根称,雄厚的人才优势,让湖南先进储能材料研发跃居领先水平。例如,“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制造技术”“镍氢动力电池贮氢合金生产关键技术”等顶尖成果,已经和正在引领行业发展。


做强产业链:链主吹哨、链企报到


2024年,湖南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6800亿元,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7.1万辆,排名从全国第八跃居第五。今年一季度,更强势跻身全国第四,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增长曲线。

湖南新能源车如此亮眼,凭什么?

答案,就藏在一条强大的本土产业链里——从电池、电驱到电控,这些电动汽车最硬核的部件,都打上了“湖南制造”的鲜明烙印。


 

9月4日,湖南中车时代电驱科技有限公司电控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新能源电机控制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近10年来,湖南稳步崛起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在电池领域,湖南裕能、法恩莱特等企业,覆盖了从正极材料到电解液等多个关键环节;电驱系统领域,中车电驱作为行业代表企业,凭借其在轨道交通电驱动方面的深厚技术积累,成功实现了跨界技术应用与创新;电控领域,以时代电气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能力。

目前,湖南已聚集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大众、北汽福田、中车电动、北汽株洲、吉利等10余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形成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格局。

这一产业链生态磅礴发展的背后,是湖南在新能源材料与储能赛道前瞻布局所积蓄的集群力量。


 

9月4日,俯瞰宁乡经开区,现代化标准厂房林立。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福建宁德,湖南宁乡”,新能源材料“双宁”格局的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锂电池包括四大主材,产业链缺什么,我们就引进什么。”宁乡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园区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按“图”索“骥”,围绕已有“链主”的上下游进行“填空式”和“补充式”招商。

正极材料行业排名前10的巴斯夫杉杉来了;拥有80余项负极材料专利和自有技术的中科星城石墨来了;隔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材锂膜来了;为比亚迪生产“刀片电池”的弗迪电池也来了……

眼下,从正极前驱体到正极材料、负极、隔膜、电解液,再到电芯及电池回收,一大批先进储能龙头企业落户宁乡,形成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条。今年1至5月,全省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重点企业实现营收465.99亿元,同比增速17.6%。

在新能源这样链条长、技术密、资本重的产业竞争中,宁乡通过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构建“链主吹哨、链企报到”的协同创新生态,构筑起“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优势。

今年,湖南将继续壮大比亚迪、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弗迪电池等链主企业,布局建设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固态电池等一批中试平台,力争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收突破7230亿元,新增2家百亿级企业、2家两百亿级企业。


加快走出去:努力开拓增长新空间


 

9月4日,宁乡经开区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锂电池隔膜产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在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1小时可下线约90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锂电池隔膜。

“一张锂电池隔膜,厚度只有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精益副总监兼基膜工厂经理周华荣说,锂电池隔膜的厚度和孔径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及安全性能等,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隔膜是越薄越有“锂”。

2024年9月,美国将我国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调至100%。国内新能源车也“卷”声一片,竞争者众、打价格战,压力向上游电池厂商传导,锂电行业“内卷”加剧。

面对贸易壁垒与国内红海的双重压力,中材锂膜选择的破局之路是——出海。

今年上半年,中材锂膜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落户匈牙利尼赖吉哈佐市,规划建设8条先进涂覆隔膜生产线,将打造年产能达6.4亿平方米的湿法涂覆隔膜生产基地。

像中材锂膜一样,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主动“走出去”,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出口业绩。

今年前7个月,湖南省电动汽车出口73亿元、同比增长83%,锂离子蓄电池出口36.7亿元、同比增长104.6%。

长沙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仅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就贡献了全省电动汽车出口额超五成,同比增长95.7%,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量增加了15.1倍,成为强劲增长点。此外,湖南安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充电技术积累,推出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储能产品,对美国、德国出口分别增长73.7%、71.3%,显示出湖南新能源产品在多元化市场上的竞争力。

大步“走出去”,湖南新能源产业不仅赢得了资源与市场,更向全球传递出湖南制造的可靠品质与开放姿态,吸引更多国际高端项目、先进技术“反向落户”,与湖南本土产业链形成共振共进的全新格局。

中材锂膜落子欧洲,比亚迪驰骋海外,安克创新深耕欧美市场……面对全球市场的惊涛骇浪,“出海”已从一道选择题,变为湖南新能源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这既是突围当下困局的“解压阀”,更是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航道”。

©文章来源于湖南日报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化学电源轨道交通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机材料储能控制工厂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19
最近编辑:8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本科 | 技术总监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8粉丝 221文章 257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最具竞争力50强排行榜(2025年)!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中国锂电正在走向深层次的变革。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5年上半年100多家中国锂电上市公司 “锂电业务收入” 合计约为5379.95亿元,同比增长了14.95%,增速较24年同期(同比下降了20.21%)增长了35.16个百分点,中国锂电产业似乎已有复苏迹象。但伴随市场激烈竞争与博弈,在盈利层面却还处于衰退周期。比如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上半年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整体毛利率约为18.24%,同比下降1.22%。其中,锂资源、锂电隔膜、三元前驱体、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储能逆变器、锂电池设备等8个细分产业出现下降。另外通过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数据可以清晰看到,在强烈市场博弈与洗牌后,行业资源与利润正在加速向寡头聚集:比如最强大的20家产业巨头(按营收规模计)营收占整体比例达68.29%,净利润占比89.15%,造血力(经营现金流净额)占比89.22%,筹资金额占比71.49%,资金净值占比90.40%,等等。 值得关注与警惕的是,中国锂电爆炸性增长的债务规模也必将扰动储能产业格局与发展趋势。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5年6月末,近110多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含部分IPO企业)总负债合计为1.79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1.86%,环比(较2024年12月末,下同)增长6.46%;整体总资产负债率为57.74%,其中,短期有息负债合计为378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5.86%,环比增长9.78%。另据笔者统计,截止25年6月末,近110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资金净值约为3554.52亿元(同比增长4.67%),看似处于安全区间,但若是剔除宁德时代等储能巨头相关数据,产业形势不容乐观。比如仅宁德时代一家的资金净值规模就达到3279.84亿元(同比增长32.72%),占整体比例达92.27%,若剔除榜单前十名企业(资金净值合计达4108.31亿元),其他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资金净值仅为-553.79亿元,处于负现金状态。笔者统计发现,截止25年6月末,有15家储能产业链上市企业处于 “资产负债率高于70%,且资金净值为负数” 状态,压力与风险已不言而喻。这还只是上市企业层面的数据,很多中小型储能企业的生存形势之严峻很可能超出很多人想象。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登记状态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除名、责令关闭等异常状态的储能企业数量已接近3万家,其中有3200余家储能企业仅成立了一年。产业共识,“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 甚至有人预言,未来在储能某些核心领域,将有80%,甚至90%的企业会被淘汰。正如欧洲历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所言:“知识不是预见,但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 所有前人的失误或许不会完全重演,但是所有即将发生的悲剧中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前人失误的痕迹。纵观十几年锂电产业发展史,其已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的洗礼,每一轮周期的调整几乎都是由供需关系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即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价格一定会在现实中快速反应,这就是周期的力量。整体来看,当前锂电产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根据SMM统计,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产能达4315GWh,而EVTank统计数据则显示,2024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1545GWh,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仅达36%。进入2025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进一步增长至5732GWh,产能增速达33%,EVTank预计,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99.3GWh和5127.3GWh,可以看出2025年产量增速不及产能增速,同时当下的产能足以满足至2030年的产量需求,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从价格变化看,从2023年碳酸锂价格高位回落之后,锂电池价格在成本下降以及供需过剩的压力下,锂电池价格也持续回落,进入2025年锂电池价格战仍未止住,截止7月25日,动力型磷酸铁锂价格、储能型磷酸铁锂价格、523三元电芯价格分别为0.323元/Wh、0.3元/Wh、0.384元/Wh,而动力型磷酸铁锂成本、523三元电芯成本分别为0.35元/Wh、0.48元/Wh,成本相较于2023年初跌幅分别达56%、50%。可以看出锂电池行业通过扩大产能规模来进行无序价格竞争,已经让当下锂电池价格低于成本。基于长期的锂电研究所关注到的产业变化,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分析认为,未来唯有具备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强大开拓力,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积累、以及领先的管理运营力” 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更具有穿越周期,且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潜力。为了方便读者朋友对产业核心玩家的综合竞争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从24年起,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将持续重磅推出 “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最具竞争力50强排行榜”,覆盖A股、港股以及美股等上市的所有中国锂电上市企业,试图从 “产业影响力”、“持续发展力”、“科技创新力”、“全球开拓力”、“资本掌控力”、“管理运营力” 等6个一级维度,18个二级维度,以及40个三级维度全面评比中国锂电上市企业综合竞争实力,重点关注头部优质企业对锂电产业的拉动,以及在产业端用数据探查出的产业链结构性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供读者朋友参考。具体详见下表: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