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汽车底盘研发领域,扭力梁作为关键承载与传力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车辆行驶安全性、舒适性与耐久性。HyperWorks 作为集成化仿真平台,凭借高效网格划分能力与多物理场分析功能,成为扭力梁性能验证的核心工具。本文基于 HyperWorks 扭力梁仿真分析实例,结合关键仿真结果图片,从网格划分基础工作切入,系统拆解本体刚度、剪切中心、扭转疲劳及模态特性的仿真流程与结果,为汽车底盘部件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HyperWorks 针对扭力梁的仿真分析,构建了“几何处理 - 网格划分 - 载荷施加 - 结果分析”的全流程技术体系,核心覆盖四大关键模块:本体刚度与剪切中心计算、2D/3D 单元应力分析、扭转疲劳寿命预测及多阶模态频率提取。该体系以 QT900 材料为基础(屈服强度 650MPa、拉断强度 900MPa),通过 HyperView(云图)可视化呈现应力、寿命、模态位移等关键指标,下图即为扭力梁仿真分析的核心结果可视化呈现,直观展示了不同分析维度下的关键数据分布,为扭力梁结构优化提供量化依据。
网格划分是仿真分析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计算精度与效率。HyperWorks 针对扭力梁复杂几何结构,采用 2D 壳单元与 3D 实体单元混合划分策略,兼顾计算效率与局部应力精度。上图中左侧区域清晰呈现了扭力梁的网格划分结果,可观察到单元分布均匀性及关键部位(如焊缝、拐角)的网格加密处理,这是确保后续计算精度的关键。
图1 扭力梁网格
从结果来看,扭力梁扭转刚度计算值达 18.03N・m/deg,(扭转刚度 = F×x/(2β))满足汽车底盘对扭转刚性的设计要求;剪切中心可以使用Hypermesh直接求解,上图中对应标注的剪切中心坐标,为后续悬架侧倾中心设计提供关键参数。
图2 扭力梁刚度计算仿真
图3 扭力梁的剪切中心
在本体刚度分析中,结合上图应力云图可见,最大应力值为 48.88MPa(2D 单元 109050 处,对应云图中红色高亮区域),最小应力接近 0(2D 单元 121910 处,对应云图中蓝色低应力区域),应力分布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特征,符合扭力梁在扭转工况下的受力规律。这一结果验证了当前结构在静态刚度方面的合理性,同时也为后续优化局部薄弱区域提供了明确方向。
疲劳失效是扭力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失效形式,HyperWorks 通过载荷谱加载与材料 S-N 曲线结合,实现扭转疲劳寿命的精准预测。上图中疲劳寿命云图部分直观展示了寿命分布差异:扭力梁最小疲劳寿命为 1.15 万次(2D 单元 20931 处,云图中深紫色预警区域),最大寿命超过 1×10²⁰次(2D 单元 763 处,云图中绿色安全区域),寿命分布差异显著。
图4 扭力梁的疲劳寿命云图
这一结果表明,扭力梁局部区域(如焊缝、拐角过渡处,对应上图中深紫色 区域)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成为疲劳薄弱点。结合 QT900 材料的力学性能,设计人员可通过优化局部结构(如增加圆角半径、加强筋)或改进制造工艺(如表面强化处理),提升薄弱区域的疲劳寿命,确保扭力梁满足整车耐久性设计目标(通常要求疲劳寿命不低于 10 万次)。
模态特性决定扭力梁在动态工况下的振动响应,直接影响车辆行驶平顺性与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HyperWorks 通过模态分析模块,提取扭力梁前六阶关键模态频率,分别为 34.8Hz(一阶)、46.4Hz(二阶)、54.8Hz(三阶)、95.3Hz(四阶)、96.7Hz(五阶)、179.5Hz(六阶),上图中模态位移云图部分清晰呈现了各阶振型特征,如一阶模态的整体扭转趋势、三阶模态的局部弯曲变形等。
图5 扭力梁的模态振型图
从结果来看,前三阶模态频率间隔均匀,结合上图振型分布可判断无明显共振风险;四阶与五阶模态频率接近(差值仅 1.4Hz),对应上图中两种振型的相似变形区域,需重点关注该频段是否与车身或动力总成的振动频率重叠,防止共振产生;六阶模态频率跃升至 179.5Hz,远超日常行驶工况下的激励频率,从上图中该阶振型的局部小幅度变形也可看出,其对整车 NVH 性能影响较小。通过模态分析,设计人员可针对性调整扭力梁的质量分布或刚度分布,优化模态频率,提升整车动态性能。
结合关键仿真结果图片可知,HyperWorks 通过对扭力梁的多维度仿真分析,实现了从静态刚度到动态模态、从强度验证到疲劳预测的全面性能评估。从实例结果来看,当前扭力梁设计在本体刚度与模态特性方面基本满足要求,但局部区域的疲劳寿命仍有优化空间。后续研发中,可基于上图所示的薄弱区域位置,进一步优化结构参数,如调整截面形状、优化材料分布等,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实现轻量化设计。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掌握这种分析能力,我的HyperWorks扭力梁仿真实战课程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hyperworks软件对扭力梁本体进行网格划分以及剪切中心、扭转刚度、模态频率和扭转疲劳的详细仿真过程,step by step实例视频教程,附件包含练习文件,感兴趣可跟做~,请识别下方二维码试看。
1、如何购买视频课程
课程可随时回放,可开具发票
讲师提供vip群答疑和模型下载
HyperWorks扭力梁仿真应用技术框架:从网格划分到刚强度/模态/疲劳分析一站式掌握
2、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1)本课程直击扭力梁仿真全流程的高频难题,针对网格划分易出错、剪切中心计算不准、扭转刚度与疲劳分析卡壳等工程痛点,提供 Step by Step 实操方案。例如,借助课程教授的 HyperWorks 网格划分技巧,可避免因模型问题导致的分析结果失真;通过扭转疲劳仿真方法,能提前定位焊缝等应力集中区域,预判疲劳寿命,规避如东风本田案例中 “多轮样件迭代(单轮成本超 10 万元)” 的风险,减少个人工作失误与企业资源浪费。
(2)作为一名资深底盘仿真工程师,精通 ADAMS 多体分析、OptiStruct 刚强度 / 疲劳 / 模态分析、Abaqus 非线性分析,具备丰富行业项目经验。不同于普通理论教学,我会结合实际研发案例(如扭力梁故障溯源、性能优化),拆解仿真关键逻辑,传授规避常见误区的实用思路,让学习者掌握的不仅是软件操作,更是贴合工程需求的分析能力。此外建立订阅用户交流群,可以与同行交流技术,结识人脉,共同进步。
(3)我的课程从基础到高阶形成闭环,先讲解扭力梁本体网格划分(仿真基础),再深入剪切中心计算、扭转刚度分析、模态频率求解、扭转疲劳仿真(四大核心分析维度),一站式覆盖设计初期验证、开发中期优化、试验前期降本、售后改进等全场景需求。1 小时 40 分钟浓缩核性干货,无冗余内容,适配快速掌握实战技能的需求。
(4)精准覆盖 5 类核心用户:学习型仿真工程师可提升软件实操与分析能力;理工科学生能衔接学业与工程实际,积累项目经验;扭力梁设计研发人员可直接服务工作项目,提升研发效率;悬架 / 动力学领域从业者能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边界,满足不同人群的职业发展或学习需求。
总之,随着汽车行业对底盘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Hyperworks 等仿真工具将在扭力梁研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驱动设计”模式,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验成本,推动汽车底盘技术向更高精度、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来源:仿真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