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期文章主要介绍坐标变换和预定位两个部分,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这两个部分也是重要环节。重点介绍预定位和校零。预定位是永磁同步电机获取初始位置的方法之一,其作用大致就是为了防止电机反转和具有一定的启动带载能力。
图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框图
以上是坐标变换Clark、Park和Ipark实现的过程,主要就是相关的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实现函数的设计,最后在主函数中进行调用使用即可。进行预定位和ABZ编码器校零的时候,需要用到坐标变换和电流PI调节器部分。
预定位的原理是通过对电机的定子绕组施加静止的电流矢量(固定角度和幅值),然后由该电流矢量所产生的电磁转矩将电机的转子旋转到预定位置。
实现预定位(后面的初始位置检测)的目的:避免电机起动时不必要的反转、起动失败现象的发生和能够确保拥有足够的起动输出力矩的能力。
为了便于理解,电机4对极,编码器2500线,4倍频后,电机机械转动1圈会产生10000个脉冲。
FOC算法,需要用到电机的转子位置角,这个角度是通过编码器的读数推算出来的。
理想情况下,如果电机的机械零位和编码器的零位正好对齐,即就是:
编码器读数为0时,电机的机械角度为0°;
编码器读数为10000时,电机的机械角度正好为360°;
编码器读数从0到10000,电机正好机械上旋转一周,电机的电角度正好从0-2π重复了4次(4对极电机),因此,只要我们获得了编码器读数,就能计算出此刻电机的电角度(范围0-2π),就可以完成FOC算法了(FOC需要的是电机的电角度,不是机械角度,即和电机在哪个重复区间没有关系,每个0-2π的区间,对FOC是一样的。话句话说,程序中开环把电机拉到零位,电机会停在4个不同的机械位置,即得到的机械角度不一样,但是,得到的电角度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编码器零位和电机零位很难完全安装一致,多少都有一定的偏差。此时,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偏差,程序中读取编码器后,就无法算出准确的电机转子位置了。
因此,对于一个新电机,我们要测量这个偏差,以便在得到了编码器读数后,仍然可以推算出电机此时的转子位置角。
一个ABZ编码器电机,获得编码器安装偏差后,只要不拆编码器,这个偏差就是固定的,补偿到程序中,就不用再做校准了。以下是校零的过程步骤:
(1)之前已经校零过,所以把isw=0中的偏差值改成0;
(2)修改isw=1中的偏差的获取方式;
在电机转动之前,转子初始位置是未知的,但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转子位置必须是已知的,所以对电机进行矢量控制前提必须对转子初始位置进行检测,或直接将转子位置定位到初始位置。
图(a)表示转子处于一个未知的位置,这时给定子一个直流电流i,i的beta轴分量为0,alpha轴分量的最大值等于额定电流(一般取一个安全值)。此时将产生一个坐落于alpha轴上的磁场,这个磁场与转子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使转子d轴旋转到与alpha轴重合,如图(b)所示。
如果预定位结束,实际转子轴的位置如上,则说明ABZ编码器安装存在偏差。使用IF强拖一圈,遇到Z信号后锁存位置寄存器的值,该值就是偏差值,补偿到ABZ计算位置角度中即可消除因为安装偏差带来的影响。
图3 转子预定位算法结构
控制永磁同步电机时,不要速度环,直接把转矩电流设定为0,把励磁电流设定为固定值,给它不同的设定角度,可以控制电机运行到任何角度位置。
以上预定位,IF强拖校零和切换到双闭环运行过程的整理:
接下来就是在硬件测试平台上进行校零和角度graph显示测试:
1、对于带有编码器的有感矢量控制,校零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工业实践过程中的校零一般采取什么方式?
2、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需要直到转子的初始位置,具体原因见上述分析。在实际实践过程中,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的方法可以归结于三种:(1)风扇类工况可以采用预定位法;2、履带、起动工况一般采用电压矢量脉冲注入法;(3)其它要求高的工况则采用高频注入的方式来获取转子的初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