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Abaqus粘弹性-从Prony模型到PRF参数的映射

9小时前浏览1

开发了一种PRF非线性粘弹性模型标定策略(或方案),该策略从Prony模型标定出发,并利用Prony参数来指导部分PRF参数的初始猜测。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我们对Prony参数既有良好的直观理解,也拥有从试验数据计算Prony参数的优秀工具。此方法还有助于揭示线性粘弹性行为(Prony)与非线性粘弹性行为(PRF)之间的差异。为实现这种映射,我们采用退化形式的PRF模型,即设定n=1和m=0,将PRF模型简化为(退化)线性粘弹性形式。







*Hyperelastic, Neo Hooke, Modu li=instant550.0, 0.0*Viscoelastic, Time=Prony** g_i, kappa_i, tau_i0.210, 0, 0.40.160, 0, 10.00.100, 0, 200.0
Prony参数










*Hyperelastic, NeoHooke, Mod uli=instant550.0, 0.0*Viscoelastic, Nonlinear, NetworkId=1, SRatio=0.21, Law=strain3.6075e-03, 1.0, 0.0***Viscoelastic, Nonlinear, NetworkId=2, SRatio=0.16, Law=strain1.8939e-04, 1.0, 0.0***Viscoelastic, Nonlinear, NetworkId=3, SRatio=0.10, Law=strain1.5152e-05, 1.0, 0.0
 
相应PRF参数  
我们假设材料为固体弹性体或聚合物类型材料,其体积模量K为无穷大(材料不可压缩),且体积行为不随时间变化。因此,我们将材料模型中的超弹性部分视为规定材料的剪切模量G。进一步的基本假设如下:  
  1. 材料为线弹性。剪切模量等于瞬时剪切模量(例如,对于 Neo Hookean 材料,有G=2*C10      
    )。当然,如果在关注的应变范围内有更好的剪切模量估计值,则应采用该值。

  2. PRF 模型的粘性行为由 Law=strain 定义。

本次推导的背景或范围限定于仅包含粘弹性的 PRF 模型——不涉及塑性、Mullins效应或 TRS (热恢复应力?)。在此范围内,Prony 模型和 PRF 模型的力学类比模型是相同的,如图 1 所示。唯一的区别在于:Prony 级数中的阻尼器代表线性粘性行为,而在 PRF 模型中允许使用多种非线性数学形式的粘性(蠕变)行为。本次推导我们专注于由 Law=strain 调用的形式,该形式称为幂律应变硬化模型 (Power-Law Strain Hardening model),有时也称为 Bailey-Norton 幂律蠕变模型 (Bailey-Norton power law creep model)。我们通过设定 n=1 和 m=0 来进一步简化(退化)该模型。

 

对于两种模型,均使用 *Hyperelastic 关键字定义总弹性行为。用 Prony 级数指定了gi和 τi(设κi=0),其中gi项是其它网络的刚度比例系数。

在 PRF 模型中,参数 SRATIO(刚度比)的功能与 Prony 级数中的 gi项完全相同。因此,从 Prony 参数到退化 PRF 模型参数的部分转换关系为:

 

而需要定义的其他退化 PRF 参数仅为各网络的 A 项。

退化PRF材料的松弛时间

基本方程(一维情况),针对单个粘性网络编写:

 

流动准则:

 

应力应变关系:

 

结合以上方程可得:

 

重新整理可得:

 

假设(应力松弛)则通过求解方程5可得:

 

即为经典Prony指数衰减公式,

 
整理:  
 

如果采用


来源:ABAQUS仿真世界

Abaqus非线性材料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01
最近编辑:9小时前
yunduan082
硕士 | 仿真主任工程... Abaqus仿真世界
获赞 179粉丝 327文章 40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Abaqus采用双层黏塑性模型对热塑性泡沫材料进行表征

Berezvai,S.,&Kossa,A.(2017).Characterizationofathermoplasticfoammaterialwiththetwo-layerviscoplasticmodel.MaterialsToday:Proceedings,4(5),5749–5754.doi:10.1016/j.matpr.2017.06.040摘要本文针对一种应用于热成型工艺的热塑性泡沫材料进行了力学表征研究。在热成型过程中,此类材料会发生大变形,同时表现出弹性、黏性及屈服特性,且其力学行为具有显著的温度依赖性。目前,商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唯一能准确描述此类材料行为的本构模型是TLVP“双层黏塑性模型”。该模型由弹塑性网络与一个含非线性阻尼器的麦克斯韦型黏弹性分支并联组成。由于双层黏塑性模型缺乏解析应力解,本研究通过多组温度下的力学实验,结合外部优化软件ISIGHT,拟合确定了材料参数。1.引言热成型是聚合物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加工工艺。通过该工艺可生产几何结构复杂、厚度极薄的多层制品。在成型过程中,原始聚合物板材被加热至成型温度后发生拉伸变形,经冷却和卸载后获得最终形状。传统方法需通过多次试制才能确定特定制品的最终几何形状及工艺参数,成本高昂且耗时。此外,还需对成型制品的长期使用性能进行预测[1]。因此,对热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具有重要价值,可同时预测制品的永久变形(新形状)和应力松弛(长期性能)。然而,此类材料的力学行为极为复杂:成型过程中材料不仅会发生大变形,同时表现出弹性、黏性及屈服特性,且其行为具有显著的温度依赖性。因此,在本构模型中除弹性分量外,还需考虑黏弹性效应、屈服及硬化行为。目前适用于此类问题的本构模型极为有限[3],商用有限元软件ABAQUS[2]中唯一可用的模型是双层黏塑性模型[4,5]。本文采用双层黏塑性模型对热成型用聚合物泡沫材料进行本构建模,并研究了该模型在不同温度下的预测精度与适用性。2.双层黏塑性模型双层黏塑性模型的概念由Kichenin于1992年提出[4,5]。该材料模型目前已在ABAQUS软件中实现[2],最初主要针对金属材料开发[6,7],常用于模拟金属的高温变形行为。但需指出的是,该模型最初是为聚合物材料设计的[4,5],同样适用于其他材料类型[8]。2.1一维模型表征图1展示了双层黏塑性模型的一维表征形式。该模型由弹塑性网络与麦克斯韦型黏弹性分支并联组成,因此总应力可通过叠加原理表示为:σ=σ_p+σ_v(1)其中σ_p表示作用于弹塑性网络的应力,σ_v表示黏弹性分支中的应力。两个网络的弹性响应均采用线性各向同性弹性描述,其弹性模量分别为K_p(弹塑性网络)和K_v(黏弹性网络)。因此,总弹性模量可表示为[2]:K=K_p+K_v(2)假设并联网络中的泊松比相同,即ν=νP=νV。各分支弹性贡献的比例可通过参数表征,由此可得模型的弹性贡献表达式:其中ε_el^V和ε_el^P分别表示粘弹性分支与弹塑性分支的弹性应变。网络中的粘性贡献与塑性贡献可采用ABAQUS中任何现有模型进行表征。本研究对粘壶元件采用应变硬化幂律模型,该模型通过等效偏轴应力定义等效蠕变应变:式中A、n、m为材料参数。塑性行为采用线性各向同性硬化准则建模,其特征参数为初始屈服应力σ_Y0和各向同性塑性硬化模量H。总应变可表示为:其中ε_el为总弹性应变,ε_pl^P表示弹塑性网络的塑性应变,ε_v^V则为粘弹性分支的粘性应变。3.实验结果本研究采用的微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沫材料(MC-PET)正处于开发阶段。得益于其优异的漫反射特性,该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照明器具(如灯罩)中。其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致密表层和泡沫芯层,但可假设材料行为具有均质性,可采用连续介质模型进行表征。为研究该材料的粘弹塑性行为,采用Zwick-Roell试验系统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单轴循环试验。如图2所示,加载过程包含三阶段:应变控制加载、应变保持(松弛)和力控制卸载。通过循环试验可同步观测弹性、塑性和粘性三种变形行为。试验在21°C、60°C、90°C、130°C、185°C和210°C六个温度下开展:为防止低温下材料损伤,最大应变设定为ε_max=0.62;而在粘性效应更显著的高温条件下,采用ε_max=1。实验结果(图3)表明:材料在所有温度(尤其是高温)下均表现出显著粘性效应,同时永久变形也非常明显。因此,双层粘塑性模型适合描述这种复杂的材料行为。4.参数拟合策略基于实验测量数据,需通过参数拟合方法确定双层粘塑性模型中的材料参数。该模型共包含八个材料参数:弹性模量E、泊松比ν、分支弹性贡献比例系数f、粘性参数A/n/m、屈服应力σ_Y0及硬化模量H。这些参数需满足以下物理约束条件:E,A,σ_Y0,n,H>00<f<1-1<m<0由于该材料模型不存在闭合形式的应力解析解,参数拟合过程较为复杂。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最小化实验数据(循环试验)与有限元模拟预测结果之间的误差来实现参数优化——每次迭代均需执行有限元计算[9]。具体实施时,可通过ABAQUS[2]与ISIGHT[10]的耦合完成优化流程,其中可选用多种目标函数进行最小化。有限元模型采用1×1×1mm的单元立方体,网格仅包含一个减缩积分八节点六面体单元(C3D8R)[2]。5.结果分析表1列出了通过参数拟合获得的材料参数数值,图4-5展示了材料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图4为工程应力-时间(P(t)-t)曲线对比,图5为工程应力-应变(P-ε)特性曲线。结果表明:温度[°C]弹性模量E[MPa]泊松比ν[-]弹性贡献比f[-]初始屈服应力σy0[MPa]硬化模量H[MPa]粘性参数A[-]粘性指数n[-]应变率指数m[-]21718.990.40.46963.14434.660.001-0.4571.68660628.240.40.28992.29426.9690.001-0.3781.67490324.630.40.25691.05327.7770.00526-0.3451.319130234.160.40.32220.001923.9930.01166-0.3391.321185145.210.40.41830.35617.0730.05034-0.4030.62621079.1650.40.43390.355612.6760.06035-0.7610.363双层粘塑性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材料行为,但在粘性效应占主导的高温条件下,模型精度有所下降;模型在两个分支中均采用线性弹性本构,而实际卸载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显著非线性,这种差异在高温环境下尤为明显。6.结论研究表明,所考察的微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沫材料(MC-PET)在所有测试温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弹性、粘性和屈服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依赖性:粘性效应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强;模型适用性:双层粘塑性模型能有效表征材料的卸载后永久变形和应变保持阶段的应力松弛行为;局限性:在高温条件下,模型对卸载阶段的非线性行为预测精度下降来源:ABAQUS仿真世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