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 发布:《2025 年全球氢能回顾》
1报告基础信息由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是《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氢能倡议》(CEMHydrogenInitiative)的产出成果,旨在为能源领域利益相关方提供氢能现状与未来前景更新,并为日本主办的氢能能源部长级会议提供讨论依据。为第五版报告,首次系统评估已宣布项目到2030年的落地可能性,新增东南亚专题章节,分析该区域低排放氢能生产与应用潜力。覆盖范围跟踪全球氢能生产、需求、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创新及政策七大核心领域,配套更新“氢能生产与基础设施项目数据库”及新增在线“氢能追踪器”(含1000+项2020年以来全球氢能政策)。(全文有288页,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阅读)《2025年全球氢能回顾》由国际能源署(IEA)发布,聚焦全球氢能生产、需求、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创新及政策等核心领域。2024年全球氢能需求近1亿吨,供应仍以化石燃料为主(消耗2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9000万吨标准煤),低排放氢能产量仅占全球产量不足1%,但2024年增长10%且2025年有望达100万吨。截至2025年,已宣布的低排放氢能项目到2030年潜在产量降至3700万吨/年(2024年报告为4900万吨/年),不过已运营、已达成最终投资决策(FID)或在建项目到2030年低排放氢能产量仍有望达420万吨/年(较2024年增长5倍)。中国在电解槽部署(占全球65%装机容量)和制造(占全球近60%产能)领域领先,氢能贸易以氨为主要载体但项目推进缓慢,政策方面各国虽推出支持措施,但需求创造、成本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关键挑战,IEA也针对性提出维持支持计划、加速需求创造等政策建议。2全球氢能需求现状与趋势1.总体需求规模与增长2024年全球氢能需求达近10000万吨,同比增长2%,预计2025年突破10000万吨里程碑,增长主要由传统领域(炼油、化工)驱动。需求区域分布(2024年):区域占比关键驱动领域中国29%炼油、化工、钢铁北美16%炼油、化工中东15%化工(氨、甲醇)欧洲7%炼油、化工印度10%炼油、化工2.需求结构特点传统领域主导:炼油(4300万吨)、化工(5500万吨,含氨3300万吨、甲醇1650万吨)占比超95%,新应用(生物燃料升级、交通、发电)占比<1%。低排放氢能需求:2024年增长10%,但仍不足总需求的1%,主要障碍为成本高、政策支持不足。承购协议:2024年新签协议170万吨/年(2023年240万吨/年),仅20%为坚定协议,欧洲炼油、印度化肥领域进展较好,钢铁领域招标多延迟。3全球氢能生产现状与趋势1.总体生产规模与结构2024年全球氢能产量近10000万吨,供应高度集中于化石燃料:天然气重整:占比~65%,消耗2900亿立方米天然气;煤炭气化:占比~20%,集中于中国、印度,消耗9000万吨标准煤;副产品回收:占比~15%,来自炼油、石化装置。生产排放:2024年直接CO₂排放约9.8亿吨(超印尼+法国总排放)。2.低排放氢能生产进展2024年产量:近80万吨(<1%总生产),其中电解槽路线10万吨(+60%YoY,中国占50%)、化石燃料+CCUS路线70万吨(北美为主)。2030年潜力:已宣布项目潜在产量降至3700万吨/年(2024年报告为4900万吨/年),因项目延迟/取消;已运营、达FID或在建项目:2030年产能达420万吨/年,较2024年增长5倍,占2030年总生产约4%;落地可能性:1000万吨/年“几乎确定”或“潜力强”(需政策刺激需求),1900万吨/年“潜力低”或“不确定”。3.关键技术路线技术路线2024年装机/产量2030年FID项目规模主导区域电解槽(ALK/PEM)全球装机2GW(中国占65%)26GW(中国占60%)中国、欧洲化石燃料+CCUS70万吨/年900万吨/年北美、中东生物质/甲烷裂解不足10万吨/年待规模化欧洲、北美4氢能贸易与基础设施发展1.氢能贸易潜力与挑战贸易规模:45%已宣布低排放氢能项目拟出口(1600万吨/年H₂-eq),但仅5%达FID,主要载体为氨(占85%)。关键障碍:缺乏承购方(仅25%项目确定潜在买家)、项目规模大(50%>200万吨/年H₂)、新兴经济体占比高(60%,融资/基础设施不足)。区域流向:欧洲(德国、荷兰)、日韩为主要进口方,拉美、非洲、中东为主要潜在出口方。2.基础设施进展运输管道:2035年拟建设3.7万公里(含新建、天然气管道改造),仅<6%达FID;主导区域:欧洲(德国9040公里国家网络)、中国(河北1000公里管道,2026年投运)。地下储存:2035年拟达11TWh容量(32.5万吨H₂),仅5%达FID或在建;技术路线:盐穴(德国Epe-H2项目,2027年投运)、枯竭气田(奥地利UndergroundSunStorage项目验证)。港口基础设施:近80个港口“化学处理基础设施评分”>5(具备氢能处理潜力),55个港口兼具100万吨/年氢能供应与基础设施条件;关键港口:鹿特丹(欧洲)、新加坡(亚洲)、艾因苏赫纳(埃及)。5投资与创新动态1.投资规模与结构资本支出:2024年达43亿美元(+80%YoY),2025年预计达80亿美元,电解槽与CCUS路线各占约50%(2025年电解槽占比将达80%)。区域分布:中国(电解槽为主)、欧洲(电解槽)、美国(CCUS为主),50%投资流向炼油与工业现有需求。融资方式:大企业:自有资金(平衡表融资);大型项目:合资(JV)+特殊目的实体(SPV),搭配公共grants、concessional贷款;风险投资:2024年下降1/3,纯氢能企业市值与营收承压(如McPhy、Nel等面临亏损/破产)。2.技术创新突破TRL提升:2024-2025年10项技术提升技术readinesslevel(TRL),涵盖:生产:无铱PEM电解槽(1.5万小时耐久性)、海水直接电解(100kW试点);储存:盐穴氢气快速循环(100次循环验证)、枯竭气田纯氢储存(纯度98%);应用:氨动力船舶(首航完成)、100%氢能直接还原铁(DRI)生产(纳米比亚HyIron项目)。专利趋势:2023年氢能国际专利家族(IPFs)增长20%,电解槽(PEM/SOEC为主)、航空应用为增长热点。6政策框架与IEA建议1.全球政策现状政策覆盖:85%的国家/地区已发布氢能战略,84%已实施具体措施(2021年仅22%)。资金规模:累计宣布公共资金380亿美元,先进经济体占90%(欧洲、美国、日本为主),新兴经济体以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为主。关键政策工具:政策类型代表案例需求侧激励欧盟RED指令(2030年1%RFNBO配额)、韩国CHPS计划供应侧支持美国IRA45V税收抵免、中国省级电解槽补贴基础设施支持德国240亿欧元管道摊销账户、日本港口补贴创新支持欧盟清洁氢能伙伴关系、美国能源部研发计划2.IEA核心建议维持低排放氢能生产支持计划,聚焦“shovel-ready”项目(针对现有应用);通过法规与支持计划加速需求创造(如公共采购低排放产品、国际运输标准协调);破除障碍推进氢能基础设施(简化审批、工业/港口集群协同);加强公共支持降低技术风险(如首台套项目担保、出口信贷);支持新兴经济体氢能价值链升级(发展本土应用、开放出口机会)。4.关键问题问题1:2030年低排放氢能生产的核心瓶颈与突破路径是什么?项目落地率低:已宣布项目中仅9%达FID,50%以上因“低潜力”或“不确定”难以2030年前投运,主要因承购协议缺失(仅25%出口项目确定买家)、融资成本高(新兴经济体达15%,是先进经济体的2-3倍);成本差距显著:2024年低排放氢能成本(电解槽路线USD2-6/kgH₂)较unabated化石燃料(USD0.8-4.6/kgH₂)仍高,欧洲因天然气高价与CO₂价格(USD100/t)差距缩小至5%-25%,但美国、中东差距仍超USD2/kgH₂;基础设施滞后:2035年拟建设的3.7万公里管道仅6%达FID,地下储存仅5%达FID,港口氢能bunkering设施不足(仅55个港口具备条件)。突破路径:政策端:实施“需求-供应-基础设施”协同政策,如欧盟RED指令国家转化、美国IRA45V税收抵免延期(2028年前开工有效);项目端:优先推进“现有应用+成熟技术”项目(如炼油氢能替代、化石燃料+CCUS),降低首台套风险;融资端:扩大concessional融资(如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首损设施)、推动氢枢纽(如欧洲氢能骨干网络)降低单点风险。问题2:中国在全球氢能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竞争优势:电解槽主导地位:2024年占全球65%装机容量(1.3GW)、近60%制造产能(20GW/年),成本仅为欧美同类产品的30%-50%(中国安装成本USD600-1200/kW,欧美USD2000-2600/kW);市场规模:2024年氢能需求达2900万吨(全球29%),工业现有需求(炼油、化工)为低排放氢能提供“锚定市场”,2025年可再生氢能产量有望达100-200kt(已达目标下限);产业链协同:光伏/风电制造优势(成本较欧美低40%)支撑“可再生电力-电解槽-氢能”一体化,如内蒙古4400公里氢能管道规划(链接产能与需求)。面临的挑战:技术效率与标准:中国电解槽效率较欧美低5%-10%(部分产品56%vs欧美62%),且需适配海外标准(如欧盟RFNBO认证),导致海外安装成本上升至USD1500-2400/kW;海外市场壁垒:欧美通过“本土含量要求”(如美国IRA45V需本土制造)限制中国电解槽进口,2024年中国电解槽海外销量仅占产能的5%;国内产能过剩:2024年电解槽制造产能20GW/年,需求仅2GW,可能引发行业整合(如部分中小企业面临淘汰)。问题3:氢能在航运脱碳中的角色与近中期(2030年前)落地关键是什么?核心角色:燃料替代潜力:氢能基燃料(氨、甲醇)可覆盖航运30%-40%emissions(IMO2050净零目标要求),2030年若所有宣布项目落地,氨贸易量将达现有LPG+氨贸易的50%;技术适配性:甲醇动力船舶已商业化(2025年60艘运营、300艘订单),氨动力船舶进入示范阶段(MAN二冲程发动机100%氨运行验证),氢燃料电池船舶适用于短途(如渡轮)。2030年前落地关键:regulatory驱动:IMONet-ZeroFramework(2025年10月生效)需明确“零排放燃料”定义(如氨/甲醇的全生命周期排放阈值),避免短期偏向LNG/biofuels;基础设施聚焦:优先在17个“核心bunkering港口”(占全球60%燃料需求)部署设施,如新加坡、鹿特丹,利用现有LPG/氨基础设施改造(成本较新建低80%);成本下降:通过规模化(如氨bunkering设施利用率从30%提至80%)降低燃料成本,2030年目标将氨燃料成本从USD50/GJ降至USD35/GJ(接近重油成本USD15/GJ),需搭配公共补贴(如欧盟FuelEUMaritime奖励机制)。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