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GT-SUITE进行空调系统充注量分析

9小时前浏览0

概要

随着 CAE 技术持续迭代,产品开发模式正加速向 “仿真为主、试验为辅” 演进,仿真验证在全流程的占比不断提升,传统台架试验验证时间占比逐步压缩。塔塔汽车针对汽车空调系统开发,在开发早期阶段,对空调制冷剂充注量进行仿真分析,并准确分析出充注量平台区,并通过试验验证构建 “仿真 - 试验” 闭环。


1 简介

制冷剂充注量的重要性:


制冷剂充注不足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 结冰风险增加。比如蒸发器因制冷剂不足,吸热过度,表面温度过低,导致水汽凝结成冰,堵塞风道。

  • 制冷能力下降。制冷剂少,参与循环的工质不足,无法有效吸收 / 释放热量,空调制冷效果变差。

  • 过热度升高。制冷剂在蒸发器出口 “过热” 严重,可能导致压缩机磨损。


制冷剂充注过量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 运行压力升高

  • 能耗增加。高压环境下,压缩机需要更大功率压缩制冷剂,导致整车电耗(电动车)或发动机负载(燃油车)上升

  • 冷凝器风扇工作占空比提高。为了给高压制冷剂降温,冷凝器风扇需要更频繁、更长时间运转


所以制冷剂充注量对空调系统的效率和寿命影响非常大,需要工程师通过仿真、台架试验,精准控制充注量,平衡制冷效果与能耗、寿命。


那么制冷剂充注量确认的方法是什么?


蒸发器与冷凝器性能法:

通过测试蒸发器的吸热能力、冷凝器的散热效率,结合制冷剂循环特性,反向推导 “使两器性能匹配的最佳充注量”。如蒸发器结霜(充注不足)或冷凝器压力过高(充注过量),调整充注量直到两器进出口温度、压力处于设计最优区间。


压 - 温图表法:

利用制冷剂的 “压力 - 温度” 对应关系(如 R134a 的 P-T 曲线),测量系统高压侧、低压侧的压力 / 温度,对比标准 P-T 表,判断充注量是否合适。


平台法:

充注制冷剂时,监测系统关键参数(如压缩机吸气压力、制冷量),当参数进入 “平台期”(变化极小),此时的充注量即为最佳值。如充注中,制冷量从快速上升到几乎不变(平台段),就停止充注。


以上三种方法,平台法是确定制冷剂充注量最常用的方法,下图展示了过冷度、过热度、出风口温度和排气压力在两个充注量之间形成一个稳定平台。

   


2、空调系统仿真模型建模

2.1 管路建模

空调系统管路建模,通过GEM3D工具将实际管路几何转换为一维模型。

   


2.2 部件建模及验证

冷凝器模型验证,冷凝器换热校准误差控制在 2% 以内,压力校准误差控制在 5% 以内。

   


蒸发器模型验证,冷凝器换热校准误差控制在 2% 以内,压力校准误差控制在 5% 以内。

   


2.3 空调系统集成

空调系统模型集成,将管路系统、空调系统部件与乘员舱通风回路整合,实现系统集成。

   


3、结果对比

通过仿真初始计算在相应的制冷剂充注量下形成平台,下图实线为仿真,虚线为试验值,结果表明精度很好。

   


过冷度、过热度误差在±1°C以内。

   


风道出风温度、压缩机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仿真结果与台架试验数据误差±1°C、±1bar以内。

   


4、总结

基于GT-SUITE建立适用整车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确定方法,该方法支持试验设计(DOE),探究充注量对多参数的影响。借助 CAE扩大覆盖工况范围、减少物理测试,缩短开发周期 ,是汽车空调系统迈向全面数字化的重要一步,助力行业以更高效、精准的方式优化热管理,平衡性能与成本。


来源:艾迪捷
系统仿真汽车控制试验GT-SUIT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01
最近编辑:9小时前
艾迪捷
MBD CAE解决方案专家
获赞 4粉丝 4文章 55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模型的 eVTOL飞机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随着城市空中交通(UAM)快速发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面临严格的安全与可靠性要求,需满足全球适航标准(如SC-VTOL、CS-23)及全生命周期分析。传统方法依赖人工文档与割裂工具,存在效率低、一致性差、设计与验证脱节等瓶颈。基于模型的系统安全工程(MBSA/MBSE)通过模型整合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ANSYS medini为代表的工具,将系统建模(MBSE)与安全分析(FTA/FMEA/共因分析)深度融合,实现设计与安全验证的自动关联。其优势体现在三方面:.‌全生命周期覆盖‌:从功能危害性评估(FHA)到可靠性计算(RBD),内置失效率库与标准模板(ARP 4761A/DO-326A),支持功能安全、网络安全一体化分析;.‌自动化与可追溯性‌:模型驱动方法减少50%人工验证,确保需求、设计、验证数据双向追溯,提升适航审定效率(如C919审定案例);.‌协同与扩展性‌:通过云协作平台打通供应商协同链路,支持多机型快速复用,降低开发成本。实际应用分三阶段推进:单机安全分析(2021-2022)、系统集成与云协作试点(2022-2023)、全机型推广(2023后),最终构建数据驱动的安全平台。结论表明,模型整合技术通过标准化、自动化流程,为eVTOL提供了高可靠、高效率的工程保障,成为低空经济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技术基石。 来源:艾迪捷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