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硬件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基本都会遇到米勒平台这个玩意儿,但是很多人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就是都只是听说过,很少人会深究形成的原因。
MOS管米勒平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栅漏寄生电容(Cgd,又称米勒电容) 的反馈效应:开关过程中漏源电压(Vds)的急剧变化,通过Cgd引发电荷转移,分流栅极驱动电流,导致栅源电压(Vgs)暂时停滞,形成平台。
MOS管内部的Cgs(栅源电容)、Cds(漏源电容)中,仅Cgd是触发米勒效应的关键元件,其充放电过程直接决定平台的产生与持续时间。
完整形成过程
(以NMOS为例,漏极接5V、源极接GND、栅极由0V切换至3.3V控制)
1. 导通前:初始截止状态
栅极电压(Vg)=0V,栅源电压(Vgs)=0V,MOS管完全截止,漏源电压(Vds)=5V(等于漏极供电电压);
寄生电容状态:Cgs两端电压为0(无电荷),Cgd两端电压为5V(左极板(栅极)0V、右极板(漏极)5V,即“左-右+”)。
2. 导通初期:Vgs上升,触发导通
栅极接3.3V后,驱动电路开始向栅极供电,优先给Cgs充电,Vgs快速上升;
当Vgs达到MOS管的阈值电压(Vgs(th))时,漏源电流(Id)开始增加,MOS管逐步进入导通状态,Vds随Id增大而快速下降。
3. 米勒效应触发:Cgd引发电荷转移
由于Vds急剧下降(从5V向0V靠近),Cgd右极板(漏极侧)的正电荷通过导通的MOS管流入GND,导致Cgd两端电位差剧烈变化;
根据电容“电荷平衡”特性,Cgd左极板(栅极侧)会大量吸收栅极的正电荷,此时驱动电路提供的电流被“分流”,不再优先给Cgs充电,转而主要用于Cgd的充放电(形成米勒电流)。
4. 平台形成:Vgs停滞
驱动电流完全用于Cgd充放电,无法继续提升Cgs的电压,导致Vgs停滞在“略高于Vgs(th)”的固定范围,形成米勒平台;
此阶段MOS管处于“半导通”状态,Id持续增大、Vds持续下降,但Vgs始终保持稳定,平台持续时间取决于Cgd的充放电速度。
5. 平台结束:MOS管完全导通
当Cgd充放电完成后(状态变为“左+右-”,两端电压稳定为3.3V,与Vgs一致),驱动电流重新流向Cgs;
Vgs继续上升至3.3V(栅极供电电压),MOS管完全导通,Vds降至接近0V(导通压降),米勒平台正式结束。
1. 源头优化:选低Cgd MOS管
直接选择Cgd(米勒电容)容值更小的MOS管,减少电荷转移量,从根本上缩短平台持续时间。
2. 强化驱动:提升电流供应能力
增大栅极驱动电流,加快Cgd充放电速度,减少电流被分流的影响;
采用MOS管专用驱动芯片或图腾柱电路,增强驱动电路的带载能力,确保充足电流应对Cgd的电荷需求。
3. 电容调整:增大Cgs占比
在栅源极(G-S)之间外接电容,增大Cgs的总容量:Cgs占比提升后,驱动电流更易优先为Cgs充电,减少Cgd对电流的分流,帮助MOS管更快脱离平台、进入完全导通状态。
说明:本文来源网络;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公众 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