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车企底盘研发部待了三年,一直做着基础的图纸核对和数据记录工作,提交的设计改进建议要么针对性不强,要么缺乏实操性,始终没进入核心项目组。直到公司新款SUV在路试中频繁出现车轮断轴问题——多台车在颠簸路段行驶时,半轴与轮毂连接部位突然断裂,如不抓紧解决,必定无法通过既定节点,还面临潜在安全风险,我才终于有机会站出来。
当时技术团队围着断轴部件和路试数据讨论了整整一周,试过加厚半轴壁厚、更换高强度材料,可要么路试时依然出现裂纹,要么重量超标影响底盘操控性,始终找不到根本原因。主管李工拿着断轴件皱眉:“断口看起来是疲劳断裂,但我们反复核算了载荷,没理由这么快就出问题,到底漏了什么?”同事们要么翻查同类车型案例,要么争论是否是设计结构不合理,没人能拿出明确方案。
我盯着断轴件的应力分析报告,犹豫几秒后开口:“会不会是应力集中点没找对?我之前研究过疲劳断裂,要不试试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实际颠簸工况,重点分析半轴与轮毂连接的过渡部位,说不定能找到隐藏的应力峰值。”
办公室瞬间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我。李工愣了一下,随即点头:“你要是能找出问题,这个整改工作就交给你牵头!”我立刻打开电脑,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先在ADAMS中创建多体模型,模拟路试中‘过减速带’‘坑洼路面’的工况,进行实际载荷提取——不仅要提轴向力,还要考虑颠簸时的径向冲击力和扭矩。再回到HyperMesh中导入半轴、轮毂和连接螺栓的完整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施加提取的载荷,进行计算。后处理再重点查看连接部位的圆角、螺栓孔周围的应力分布,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藏应力集中。”
两天后,我拿着分析报告和模拟结果找到团队:“您看,半轴与轮毂连接的过渡圆角半径只有2mm,颠簸时这里的应力峰值比其他部位高30%,而且螺栓孔间距不均匀,受力时会出现局部过载,这才是疲劳断裂的根源!只要把圆角加大到5mm,调整螺栓孔间距让受力均匀,再保留原有的材料和壁厚,就能解决问题。”
李工立刻安排样品生产,路试验证后,断轴问题彻底消失。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之前我们总盯着‘加强材料’,反倒忽略了‘优化结构消除应力集中’,你这一分析,直接找准了关键!”
从那以后,底盘团队遇到结构强度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我。有次新来的设计师问:“怎么判断部件的应力集中点?总担心漏了关键位置。”我指着他的设计图说:“记住两个重点——一是看‘结构突变处’,比如轴类零件的台阶、孔位、过渡圆角,这些地方容易应力集中;二是结合‘实际工况’,比如车轮部件要考虑颠簸、转向时的复合载荷,不能只算静态应力。用软件模拟时,要把真实使用场景还原到位,才能找到隐藏的问题。”
后来这款SUV顺利上市,因底盘可靠性口碑极好,销量远超预期。在项目总结会上,领导特意表扬我:“断轴问题要是没解决,项目可能就得搁置,CAE团队真是帮团队扛过了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