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微观世界的奥秘:晶粒大小如何塑造金属的力量

6天前浏览19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材料无处不在——从坚固的钢铁桥梁到轻巧的铝合金飞机,从精密的半导体芯片到普通的家用电器。这些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千差万别,但它们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秘密:微观结构的力量。而在这个微观世界里,有一个关键角色——晶粒,它就像建筑材料中的“砖块”,决定了整个结构的强度、韧性、耐久性等关键性能。
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建造一座房子,你会选择用大块的巨石还是细小的砖块?巨石可能让你的房屋更加坚固,但也可能因为过于笨重而难以加工;而细小的砖块则可以让你的房屋更加灵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加坚固。在材料的世界里,晶粒的大小(也就是晶粒度)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细晶粒材料可能更坚韧、更耐腐蚀,而粗晶粒材料可能更耐磨、更易加工。

     
那么,晶粒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如何控制它们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晶粒,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揭开晶粒的秘密,探索它们如何塑造我们所依赖的材料。        

     

晶粒是什么?        

在理解晶粒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金属的晶体结构。

1. 什么是金属晶体结构?

金属晶体结构是指金属原子在三维空间中按照一定规律周期性排列形成的结构,与非晶体(如玻璃、松香等)的无序排列不同,金属晶体的原子排列具有高度的规则性和对称性。

图片        

2.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类型

金属晶体结构主要分为三种典型类型:体心立方晶格(BCC)、面心立方晶格(FCC)和密排六方晶格(HCP)。

  • 体心立方晶格(BCC):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中心位置,每个晶胞包含2个原子。其致密度为0.68,常见金属包括铁(α-Fe)、铬(Cr)、钨(W)等。

图片          
  • 面心立方晶格(FCC):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每个晶胞包含4个原子。其致密度为0.74,常见金属有铝(Al)、铜(Cu)、金(Au)等。

图片          
  • 密排六方晶格(HCP):原子排列呈六边形柱状,致密度同样为0.74,常见金属包括镁(Mg)、锌(Zn)等。

图片            

3. 金属晶体结构的特征

  • 金属键:金属晶体中的原子通过金属键结合,金属键由自由电子(电子气)和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这种键合方式赋予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 配位数:指一个原子周围相邻原子的数量。例如,BCC结构的配位数为8,FCC和HCP结构的配位数为12。

  • 致密度:表示晶胞中原子所占空间的比例。FCC和HCP结构的致密度更高,因此通常具有更好的塑性和韧性。


         

         
         

4. 金属晶体结构的作用

金属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宏观性能。例如:

  • 强度和硬度:致密度高、配位数多的结构(如FCC)通常具有更好的塑性和韧性,而BCC结构的金属则更硬。

  •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键的存在使得自由电子能够在晶体中自由移动,从而赋予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 延展性:金属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发生相对滑动而不易断裂,这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5. 晶体结构与晶粒的关系

晶粒是金属晶体中的一个独立区域,具有相同的晶体取向。晶粒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晶体结构的排列方式以及材料的制备工艺。例如,快速冷却可以使晶粒细化,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通过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晶粒的本质,还能深入理解材料性能的微观起源。        
01        

       
晶粒和晶界        

晶粒,顾名思义,是晶体的“颗粒”。在材料科学的世界里,晶粒是多晶体材料中具有相同晶体取向的区域。想象一下,把一盘散沙变成一块坚固的砖头,晶粒就像是这些砖头,它们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各种材料。无论是坚硬的钢铁、轻巧的铝合金,还是精密的半导体芯片,它们的内部都是由无数个晶粒组成的。

图片

晶粒的内部结构非常有趣。它们是由原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就像士兵们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这种排列方式被称为晶体结构,而晶粒就是这些结构的“小军团”。每个晶粒内部的原子排列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但不同晶粒之间的排列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就像是不同的军团有不同的队形,而这些队形的边界,我们称之为“晶界”。

晶界是晶粒之间的边界,虽然看起来只是一条线,但它却有着巨大的能量。晶界可以阻止裂纹的扩展,就像城墙上的关卡一样,保护着材料的完整性。同时,晶界也可以阻碍原子的运动,从而影响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以说,晶界是晶粒的“守护者”,也是材料性能的关键调节器。

晶粒和晶界是多晶体材料微观结构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晶粒是材料的基本单元,而晶界则是晶粒之间的分界面。晶界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晶粒的生长,还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和变形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控制晶粒大小和晶界特性,可以有效优化材料的性能。


02        

       
如何观察晶粒和晶界呢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显示晶粒和晶界。

1. 金相显微镜法

金相显微镜法是显示晶粒和晶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对金相试样进行腐蚀处理,使不同取向的晶粒呈现出不同的反射率,从而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晶界。具体步骤包括:          
  • 取样与制备:将样品制备成光滑的平面,经过机械研磨和抛光,使其表面平整且无划痕。
  • 腐蚀处理:选择合适的腐蚀剂对样品表面进行腐蚀。腐蚀剂的选择因材料而异,例如,低合金高强钢常用的腐蚀剂包括3%~4%硝酸乙醇溶液。
  • 观察与分析: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腐蚀后的样品,晶界会因反射率差异而清晰可见。根据ASTM E112标准,还可以对晶粒度进行评级。

               

2. 电子显微镜法

电子显微镜法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能够观察到更细小的晶粒和晶界。主要方法包括: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通过高能电子束穿透超薄样品(通常厚度为几十纳米),可以观察到晶粒的内部结构和原子排列。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生成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图像。通过背散射电子成像(BSE),还可以观察到晶粒的取向差异。

3.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EBSD是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晶粒取向和晶界特征。通过设定临界取向差角,可以清晰地识别晶界,并分析晶粒的尺寸和形态。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显示晶界,还能提供晶粒内部的取向变化信息,是研究晶粒和晶界特征的首选方法。          

4. 化学侵蚀法

化学侵蚀法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方法,通过化学腐蚀剂对样品表面进行处理,使晶界优先腐蚀,从而清晰显示晶粒组织。例如,对于铝合金,可以使用NaOH水溶液进行浸蚀。而对于低合金高强钢,可以采用磷酸、甲醇和盐酸的混合溶液进行电解侵蚀。          
图片          


通过上述多种方法,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晶粒和晶界的存在,并进一步分析其特征。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材料类型、晶粒大小以及研究目的。例如,金相显微镜法适合观察较大晶粒的宏观结构,而电子显微镜法和EBSD则更适合高分辨率的微观分析。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清晰显示晶粒和晶界都是我们深入理解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基础。

晶粒度:晶粒的“身高”        

在探讨了晶粒和晶界的奥秘之后,我们自然会关注它们的“身高”——晶粒度。晶粒度是衡量晶粒大小的重要参数,它不仅决定了材料的微观结构,还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

晶粒度是指晶粒的平均尺寸,通常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的晶粒数目,或者晶粒的平均线长度(或直径)来表示。在工业生产中,晶粒度通常用等级划分,标准晶粒度共分为12级,其中:  
  • 1~4级为粗晶粒;
  • 5~8级为细晶粒;
  • 9~12级为超细晶粒。
晶粒度越高,晶粒越细小,晶界面积越大,对性能的影响也越显著。  

2. 晶粒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晶粒度的大小对材料的性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力学性能:晶粒越细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同时塑性和韧性也更好。这是因为细晶粒材料中晶界数量更多,晶界可以阻碍位错运动,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
  • 耐腐蚀性:细晶粒材料通常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因为晶界处的化学稳定性较低,晶粒越细小,晶界数量越多,腐蚀路径越分散。
  • 加工性能:晶粒度的大小还会影响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抗疲劳性能。细晶粒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更容易变形,但过细的晶粒可能导致加工硬化。

3. 晶粒度的测量方法

测量晶粒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  
3.1 比较法

比较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将观察到的晶粒形态与标准评级图进行对比,确定晶粒度等级。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精度一般在±0.5级。

可参考GB/T6394-2017《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在用比较法测定时,应遵循下面的评定原则:

  a. 试样制好后,在100倍的显微镜下测定。其视场直径为0.80mm。

  b. 测定时,首先在显微镜上作全面观察,然后选择晶粒度具有代表性的视场与标准中的1-8级级别图相比较,确定试样晶粒度的级别。

  c. 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是100倍时,仍可按标准晶粒度级别图测定其晶粒度,随后根据所选用的倍数按表1换算成100倍时的标准晶粒度级别。

  d. 标准图可用带8级晶粒度刻度毛玻璃屏为准。 

图片  
图片  
图片  

比较法推荐使用表:

图片  
3.2 面积法

面积法通过计算已知面积内的晶粒数目,利用单位面积晶粒数来确定晶粒度级别。该方法精度较高,误差一般小于±0.5级。

在面积法计算法中,首先在照片、显示器、金相显微照相仪或视频显示器的毛玻璃屏上画出一个已知面积的圆或矩形(通常为5000mm2),然后选定放大倍率,使得在计数的视场范围内至少有50个晶粒。

1倍下每平方毫米的晶粒数NA=f(N +N相截/2)

f:为Jeffries乘数  

N :完全在试验圆内的晶粒数

N相截 :是与试验圆相截的晶粒数

面积5000mm2(直径79.8mm的圆)时所用放大倍数与Jeffries系数的关系

图片  
3.3 截点法
截点法通过计算已知长度的测量线段与晶粒边界的交点数,利用单位长度截点数来确定晶粒度级别。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且精度较高。  
3.4 电子显微镜法
电子显微镜法(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适用于观察更细小的晶粒和晶界。  

4. 晶粒度测量的实践意义

晶粒度的测量不仅有助于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还能为材料的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在钢铁生产中,通过控制晶粒度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精确的晶粒度测量对于确保材料性能至关重要。

其实对于技术文件或产品标准提出的晶粒度评级要求,我们首先需弄清它的材料属性、热处理状态以及晶粒度评级的目的,确定对什么晶粒度评级。然后采用相应的晶粒显示方法,选择正确的标准及评级图谱,在标准规定的放大倍数下对所观察到的晶粒进行评级。为材料或产品质量判断提供检测依据,这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晶粒度评级的意义。



     

       

晶粒度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晶粒度作为材料微观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对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和疲劳性能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理解这些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材料,还能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01      

     

       

晶粒度对强度和硬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晶粒度越小,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越高。这一关系可以通过霍尔-佩奇(Hall-Petch)公式来描述,该公式指出,在室温下,多晶金属的屈服强度与晶粒尺寸的平方根成反比。例如,晶粒尺寸从较大的粗晶粒细化到细晶粒时,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显著提高。此外,细晶粒材料中的缺陷(如空洞、裂纹等)尺寸较小,不易引发材料的整体破坏。

主要原因:因为细晶粒材料中晶界数量更多,晶界能够阻碍位错的运动,从而增加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当晶粒尺寸减小时,晶界面积增大,晶界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增强。位错是晶体中的一种一维缺陷,是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晶界对位错运动的阻碍导致材料形变的阻力增大,从而提高了强度和硬度。此外,晶粒度减小还可能导致晶粒内部缺陷的减少,如空位、间隙原子等,这些缺陷通常会降低材料的强度。因此,细化晶粒可以同时提高到一定程度材料的时强度和硬度,晶界所占的比例然而显著增加。

02      

     

       

晶粒度对塑性和韧性的影响


       

       

       

       

晶粒度对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也有显著影响,与强度和硬度不同,金属的塑性和韧性通常随着晶粒度的减小而增加。细晶粒材料虽然塑性较低,但由于晶界多,能够分散和吸收更多的能量,因此韧性较好。相比之下,粗晶粒材料在受力时,晶粒内部的位错运动较为容易,表现出较好的塑性,但在外力过大时容易发生脆性断裂,韧性较差。然而,在高温下,晶界的作用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温下,晶界呈粘滞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此时,细晶粒可能无助于提高材料的塑性,反而可能导致晶界滑动引起的塑性变形和断裂。因此,在高温下,晶粒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材料性能的下降。

03      

     

       

晶粒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通常,细化晶粒有助于提高疲劳寿命。细小的晶粒结构意味着更多的晶界,这些晶界能够有效阻碍裂纹的扩展,使裂纹的传播路径更加曲折,从而延缓材料的疲劳破坏。此外,细晶粒还能使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减少局部应力集中,降低裂纹的萌生几率,从而提升疲劳性能。

然而,晶粒度并不是决定疲劳性能的唯一因素。材料内部的杂质、夹杂物以及晶界缺陷等,都可能成为裂纹萌生的起点,影响疲劳寿命。因此,在细化晶粒的同时,还需要优化材料的纯净度和组织结构,以确保疲劳性能的全面提升。通过合理的材料设计和加工工艺,才能更有效地改善金属的疲劳特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04      

     

       

晶粒度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细化晶粒有助于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主要原因包括:

  • 增加晶界数量,延长腐蚀介质的扩散路径,从而提高对腐蚀的阻力,使腐蚀过程更缓慢。

  • 提升材料的组织均匀性,减少局部应力集中和化学成分偏析,从而降低点蚀或局部腐蚀的风险。

  • 减少电化学腐蚀中的微电池效应,降低晶界与晶粒内部的电位差,使腐蚀更均匀。

然而,晶粒度对耐腐蚀性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它还受到材料成分、腐蚀介质、环境温度及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 在某些情况下,如晶间腐蚀(IGC)或高温腐蚀环境下,细晶粒材料的高晶界密度可能会加快腐蚀速率。

  • 粗晶粒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因为较少的晶界减少了腐蚀介质在晶界处的渗透和扩散。

因此,在评估金属的耐腐蚀性能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服役环境,综合考虑晶粒度、材料纯净度、腐蚀介质类型以及使用条件,以优化材料的耐蚀能力,提高其长期服役性能。


     
如何        

如何控制晶粒度        


       

     

晶粒度的控制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精确调控晶粒大小,可以显著优化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晶粒度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细化晶粒、稳定晶粒和粗化晶粒三大类,根据不同的材料应用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来调整晶粒尺寸。

01      

     

       

晶粒细化方法


       

       

       

       

1. 晶粒细化方法(Grain Refinement Methods)

晶粒细化方法旨在通过抑制晶粒长大、提高形核率或改变加工工艺来获得较小的晶粒尺寸。这类方法通常用于提高材料的强度、韧性、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主要的方法如下:

1.1 形核控制法(Nucleation Control)

原理:通过增加形核率来细化晶粒,使其在凝固或再结晶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小晶粒。

方法

  • 细化剂(Grain Refiners)添加:向熔体中加入细化剂,如Al-Ti-B合金(用于铝合金)、Zr(用于镁合金)、Ti-Nb(用于钢铁),促进非均匀形核,提高晶粒数目。

  • 孕育处理(Inoculation):在铸造过程中加入孕育剂(如FeSi合金用于铸铁),促进晶核形成,从而细化晶粒。

  • 快速冷却(Rapid Cooling):加快金属凝固速率,使晶核迅速形成并阻止晶粒长大,例如喷射成形、激光熔覆等。

  • 图片


1.2 变形细化法(Deformation Refinement)

原理:通过塑性变形增加位错密度,促进动态再结晶形成细小等轴晶,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方法

  • 热塑性加工(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


    • 热轧、锻造、拉拔等方法引入变形,提高再结晶形核率,使晶粒细化。

    • 热变形诱导动态再结晶,如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轧制后形成细小等轴晶。

  • 重结晶热处理(Recrystallization Annealing)


    • 通过退火使冷加工材料中的畸变能量释放,促进新的细小晶粒形成,如低碳钢的冷轧+退火工艺。

1.3 固溶和析出强化法(Solid Solution & Precipitation Control)

原理:利用合金元素在固溶或析出过程中影响晶界迁移,抑制晶粒长大。

方法

  • 合金元素细化(Alloying Elements for Refinement)


    • 添加Nb、V、Ti等微量元素,它们会在晶界析出碳化物或氮化物颗粒,阻碍晶界移动,使晶粒保持较小尺寸,如微合金化钢。

  • 析出强化(Precipitation Hardening)


  •      
    • 通过控温析出弥散相,如Al-Cu合金的GP区析出可以细化晶粒,并提高强度。

1.4 震动与搅拌

原理:震动与搅拌是通过向金属液体中输入额外能量,增大能量起伏,从而更加有效地提供形核所需要的形核功,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 机械振动:利用机械装置对处于凝固过程中的金属施加振动,使熔体内部形成复杂的流动状态。这种动态扰动能够破坏合金枝晶的生长结构,促使其断裂并增加新的形核点,从而细化晶粒。在小型金属制品的生产中,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并能有效改善材料的组织均匀性。

  • 超声波振动:超声波在金属熔体中传播时,会引发声空化效应和声流效应,改变熔体的流动模式、压力分布和温度梯度。这一过程能够增强形核过程,抑制粗大晶粒的生长,使金属在凝固时形成更加细小均匀的晶粒结构。利用超声波振动设备,可以在熔体内实现均匀激励,从而优化材料的微观组织,提高其力学性能。

  • 电磁搅拌: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在金属熔体中产生电磁力,使其按照特定模式进行规律性流动。这种流动能够有效均匀熔体的成分和温度分布,促进晶粒形核并减少枝晶生长的不均匀性。电磁搅拌广泛应用于大型金属制品的制造过程中,能够显著改善材料的组织均匀性,并提升晶粒细化的效果。

1.5 热处理方法

热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晶粒控制技术,通过调整金属的温度和冷却速率,优化其内部组织结构,实现晶粒细化的目的。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再结晶退火正火处理,它们在金属加工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以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

  • 再结晶退火

原理:针对经过冷加工(如轧制、拉拔、冲压等)后发生组织变形的金属材料,通过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使材料内部的新晶粒重新形核并生长,从而消除加工硬化,提高塑性,同时实现晶粒细化。

特点与应用

  • 退火温度和时间的精准控制能够获得均匀细小的晶粒。

  • 该方法广泛用于冷变形后的金属,如钢、铜、铝合金等,以恢复材料的延展性,提高后续加工性能。

  •  正火处理

原理: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高温区间(通常在相变点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使材料内部的晶粒重新调整,形成均匀的细晶组织。

特点与应用

  • 由于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快,晶粒相对更加细小,组织更加均匀。

  • 适用于碳钢、低合金钢等,能够有效改善金属的强度、韧性和切削加工性能。

02      

     

       

晶粒稳定方法


       

       

       

       

2. 晶粒稳定方法(Grain Stability Methods)

晶粒稳定方法用于防止晶粒异常长大,确保材料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组织结构。适用于高温服役材料,如镍基合金、超合金和耐热不锈钢。

2.1 晶界固定法(Grain Boundary Pinning)

原理:在晶界处引入稳定颗粒,使晶界迁移受到阻碍,从而防止晶粒生长。

方法

  • 弥散强化(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 采用微合金化技术,在晶界形成稳定弥散分布的碳化物、氮化物或氧化物颗粒(如TiC、VN、Al₂O₃),控制晶粒尺寸,如ODS(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

  • 析出相控制(Precipitate Control)


    • 通过热处理调控析出相尺寸,使其均匀分布并稳定晶粒,如马氏体不锈钢在回火过程中形成Cr₇C₃析出相,阻碍晶界迁移。

2.2 适当冷却速率控制

原理:合理控制凝固或冷却速率,避免晶粒异常长大。

方法

  • 缓慢冷却(Slow Cooling)


    • 防止某些高温材料的晶粒粗化,如铸造高温合金采用缓冷以稳定组织。

  • 控温回火(Controlled Annealing)


    • 通过多级退火工艺控制晶界能量,抑制晶粒长大,如齿轮钢的等温退火可获得稳定珠光体组织。


03      

     

       

晶粒粗化方法


       

       

       

       

3. 晶粒粗化方法(Grain Growth Methods)

在某些情况下,晶粒较大反而有利于材料性能,如高温耐蚀合金或需要良好蠕变性能的材料。晶粒粗化方法用于适当增大晶粒,以降低晶界数量,减少晶界对高温变形或腐蚀的影响。

3.1 高温长时间退火(High-Temperature Annealing)

原理:通过长时间高温处理,促进晶粒长大,使材料获得较大的晶粒尺寸,以降低高温蠕变速率或提高高温耐腐蚀性。

方法

  • 长时间高温固溶处理


    • 在高于再结晶温度的温度下长时间加热,如奥氏体不锈钢在1150°C长时间保温,以促进晶粒粗化,提高抗蠕变能力。

  • 晶界驱动力增大(Boundary Energy Driving Force)


    • 通过降低位错密度,使晶界减少,如高温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可促使晶粒长大,提高抗蠕变能力。

3.2 冷却速率调控(Cooling Rate Control)

原理:适当降低冷却速率,使晶粒在冷却过程中有足够时间长大。

方法

  • 缓慢冷却工艺


    • 在锻造或铸造过程中,采用缓冷方式,如铸造镍基合金采用缓慢冷却以促使晶粒粗化,提高抗蠕变性能。

  • 温度梯度优化


    • 控制炉温均匀性,以降低局部过冷度,使晶粒更容易长大,如电站锅炉用钢采用高温均热处理以增大晶粒,提高耐热稳定性。


来源:材子笔记
MechanicalDeform振动疲劳断裂化学电磁力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电子裂纹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4
最近编辑:6天前
材子笔记
硕士 | 研发工程师 爱材料,懂生活~
获赞 220粉丝 173文章 37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1米焊缝需要多少焊材?你会算吗?

你知道1米焊缝需要多少焊材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某公司焊材消耗定额 信息来源:金属加工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源于网络,目的为非商业性知识分享,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如信息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将立即处理!来源:材子笔记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