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压铸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合理设定对铸件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调整和优化这些参数,能够显著提升铸件的精度、强度和表面质量。
本案例源自一位广东网友的投稿,其反映在采用横向和竖向两种进料方式铸造壳体的过程中,出现了冲蚀缺陷。为此,该网友向模流门诊寻求专业解决方案。
铸件模型图
适创科技资深工程师梅工在详细了解情况后,通过分析客户提供的铸件模型以及铸件生产参数,迅速将问题锁定在速度比不合理的症结上。
梅工强调,在实际设计或生产中,许多人往往会忽略速度比的重要性。
下面是一张简单的压铸过程图示,直接驱动冲头的压射缸由于液压系统的限制,负载情况下冲头高速速度通常在2.5-5m/s。但高压压铸的特性需要相对较高的浇口速度,大概在40-50m/s。此时,速度比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像是一个压力以及速度放大器,在摆脱液压系统限制的前提下,又能满足工艺对浇口速度的需求。
压铸过程示意图
通过冲头和浇口速度的范围,我们可以计算出速度比的大概范围在8-20左右,如果低于这个范围,意味着“放大器”的放大效应不够,不能达到浇口速度的需求;如果高于这个范围,意味着“放大器”的放大效应太大了,冲头稍微起点速度就会超过浇口速度的需求。
投稿的两个案例的速度比分别是22.7以及25.7,即使按照较低的2.5m/s的高速速度(低于2.5m/s的高速可能会导致压力供给较低,进而导致其他缺陷问题),其浇口速度依然能分别达到56.75m/s以及64.25m/s。显然,这些速度都超出了浇口速度的最大需求值。
速度比22.7 高速度2.5m/s
速度比25.7 高速度2.5m/s
以上分析只是基于理论的探讨,为了更直观精准地验证铸件存在的缺陷,并据此指导后续的改进工作,梅工借助智铸超云平台,对铸件进行了模流分析。
智铸超云模具冲蚀结果
智铸超云模具冲蚀结果
在分析结果图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若干高亮区域,这些区域均标识为高风险区域,并且与实际铸件发生冲蚀的部位精确对应。
智铸超云模具冲蚀结果与铸件缺陷部位对应示意图
基于智铸超云平台的分析结果,可以明确识别出图中标注区域存在冲蚀缺陷,其中内侧壁的冲蚀风险尤为严重。
结合以上分析,梅工提出了综合改进方案:
1、调整速度比
梅工指出,鉴于压铸机存在高速速度或压力受限等限制因素,最直接有效的改进措施便是降低速度比。
根据具体铸件结构和压铸机性能,修改浇口尺寸或调整压射参数,将速度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建议范围10–20),确保足够的快压射速度,从而提供充足的充型压力,降低冲蚀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接的优化方向。
2、将分型线移至大平面
将分型线调整至铸件的大平面区域,有助于优化充型路径,减少金属液对型腔侧壁或复杂区域的直接冲击,从而降低局部冲蚀的缺陷风险。
调整分型线示意图
3、增大R角
对尖角、急转弯等区域适当增大圆角半径(R角),可显著改善金属液的流动性能,减少流动阻力与湍流现象,避免对模具表面的剧烈冲刷,从而缓解冲蚀。
增大R角示意图
4、进行涂层、被覆或镶嵌处理
通过对模具表面进行特殊处理,如涂层、进行被覆处理或镶嵌高硬度材料(如硬质合金块),可大幅提高模具表面的抗冲蚀性能。
从模具设计优化的角度来看,前三点是首要且关键的改进方向。
本案例揭示了速度比设置不当是导致壳体冲蚀的核心因素,凸显了科学设定工艺参数并依托先进仿真工具进行前期验证,对于优化铸件设计、提升压铸件质量、降低生产风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