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周期 60–70 % 的时间什么都没干,只在等热量散掉。
冷却时间每缩短 1 s,对 32 腔 20 s 周期的模具,一年就多出 42 000 模 × 32 件 = 134 万件,按 0.5 元/件计算 ≈ 67 万元利润。
决定冷却能否“再快 1 s”的只有两个数:
冷却时间 tCool
冷却介质雷诺数 Re
前者决定周期,后者决定模具表面温度均匀性。把这两个数锁进工艺卡,就等于把利润写进银行账号。
模温机(心脏)→ 2. 供水集水模块(动脉)→ 3. 模具内每一根水路(毛细血管)→ 4. 回水集水模块(静脉)→ 5. 模温机
任何一段“血栓”——管径突变、直角弯头、堵渣——都会让 Re 从 10 000 掉到 5 000,换热系数直接腰斩。
水温机:180 ℃ 以内,传热快,成本低。
油温机:400 ℃ 上限,适合 PC、PPS、PEEK 等高温料。
共同点:PID 精度 ±0.1 ℃,流量 10–300 L/min,最大扬程 11 bar。
选型口诀:
“流量买大不买小,扬程买富不买贫”——因为 Re∝流速,流速∝流量,流量裕量 20 % 以上才能把 10 000 Re 写进合同,而不是留在口号里。

已知:
总流量 Qtot = 300 L/min
最大压力 Pmax = 11 bar
经验单路压降 ΔP = 0.1 bar(Re≥10 000 时湍流完全发展)
步骤 ① 建立水路网络模型
3D 水路实体 → 双层面网格 → 指定 Roughness = 0.025 mm(对应钻孔 Ra6.3)
步骤 ② 边界条件
入口:Total flow rate = 300 L/min
出口:Fixed pressure = 0 bar(表压)
步骤 ③ 运行 Cool (Flow) 求解器
得到每条水路实际流量 Qi 与雷诺数 Rei
结果:20 路水路中,最大 Qi = 18.4 L/min,最小 Qi = 12.7 L/min,Re 均 > 10 300,湍流指数 1.05–1.12,温度差 ΔT < 1.8 ℃
步骤 ④ 校准 & 闭环
把计算后的 Qi 回写进模温机流量计刻度,现场红外测温枪验证模面温差 < 2 ℃,与仿真误差 0.3 ℃,实现 Digital Twin 首次闭环。

冷却时间 & 雷诺数,不再是老师傅口中的“差不多”,而是 Moldflow 里可量化、可追踪、可复用的字段。
下一次试模,只要把这篇文章的模板打印出来,贴在现场 PLC 柜门上,周期时间自然往下掉——
因为仿真已经把 90 % 的坑填平,剩下的 10 %,交给现场 1 ‰ 的流量微调即可。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本文水路模型 + 冷却工艺卡 Excel 模板,
把“利润”直接跑在仿真里,而不是留在试模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