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流分析软件到底好不好用?
铸件出现缺陷如何精准定位?
有哪些巧妙的产品设计思路?
如何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完美”铸件?
来自智铸超云用户投稿的真实「设计案例精讲」系列来啦!
一起来看智铸超云模流仿真在生产端的落地实践!
“
高铁座椅扶手件
缺陷定位与流道优化
本期内容来自无锡国进精密机件科技有限公司,压铸工艺工程师韩工投稿。
我们将以镁合金铸件为例,讲解当铸件厚壁补缩不足现象发生时产生开裂,如何通过模流软件进行缺陷定位、通过设计改善流道解决缺陷,并通过智铸超云对修改方案进行模流仿真验证。
01
多年产线难题,影响交付与效率
客户产品为高铁座椅扶手配件,件内置拉线用于调节座椅升降。该件壁厚较大(开裂处壁厚约9 mm),对结构强度与外观要求高。
铸件外形与材料参数表

自模具投产以来,生产中出现严重的“开裂”缺陷:单侧或双侧开裂,生产统计不良率长期高达 30%–50%(甚至更高)。由于产品结构基本定型,单纯改件设计空间有限,需投入大量人工成本修补开裂部分,导致产能与客户交付受到严重影响。


铸件开裂图片示意
为寻找根本原因并验证可实施的改进方案,项目团队引入模流仿真平台 智铸超云 对现状进行系统建模与验证,目标是定位缺陷成因并提出可落地的浇注/流道优化方案,最终实现不良率显著下降。
铸件工艺参数表

02
流道截面积比例不合理、补缩不足
通过对模具与工艺参数建模并进行模流仿真,得到关键诊断结论包括:
■ 缺陷位置与壁厚关联明显。开裂位置壁厚约9 mm,为局部补缩较困难的厚壁区域。
■ 凝固时间偏短。优化前开裂部位的液相至固相的时间约为4s左右 ,浇口部位的凝固时间约为2s左右,说明浇口对开裂部位的补缩能力不足。除此之外该分支流道的凝固时间也偏短,大概在2-3s左右,不利于补缩压力的传递,需要优化调整。

智铸超云模流分析结果:液相至固相时间
■ 缺流道截面积比例不合理。主流道到分流道截面积约180mm2,分流道的截面积约为216mm2(分别为138mm2、78mm2),没有形成有效的递减,截面积比例不合理,出现局部“泄压”现象,导致末端流速骤降、负压生成,补缩金属无法顺利补充到厚壁处,造成产品厚大部分开裂。

流道截面积分析
以上诊断为后续流道改造指明方向:可通过调整主/分流道截面积比,增加主流道的截面积,改善压力传递通道,增强流道对产品的补缩效果。
03
优化方案与验证分析
基于仿真诊断结果,韩工提出流道重设计方案并在智铸超云平台进行了验证,方案优化的核心要点如下:

调整主流道与分流道截面积关系
将主流道与分流道的截面积比值由原来的不合理比(约0.8:1)调整为约1.25:1(参考通常建议1.2–1.5:1的倍数递减原则)。

修改后的流道截面积

保留溢流槽与渣包布置
为防止困气与夹渣,保留原始渣包位置及大小。
通过智铸超云对修改后的流道方案进行模拟,流道优化后浇口的凝固时间由原来的2.03s延迟至2.86s,增加了0.83s的产品补缩时间,且流道的液相至固相时间也相应得到了改善,说明优化后的流道整体补缩能力更好,更有利于减小开裂部位的缩孔体积。
从缩孔体积的仿真结果看,流道优化后开裂部位的缩孔体积由原来的262mm3减小至216mm3,缩孔减小了46mm3。投产后,开裂不良率从原先的30%–50%降低至2%以下,避免了直接投入试模试产的高成本风险。

智铸超云仿真结果:液相到固相时间
优化前后仿真结果对比:

智铸超云仿真结果(优化前)

智铸超云仿真结果(优化后)
04
复盘与经验总结
本案例展示了模流仿真在解决实际生产缺陷中的快速、低成本、可验证价值。通过该案例,我们总结出对类似厚壁镁合金铸件适用的经验:
■ 优先检查补缩路径与进料能力:厚壁区域若难以补缩,应优先从流道设计与进料体积入手,而非仅在工艺参数上做有限调整。
■ 保持流道截面积成倍递减:主流道→分流道→分支应设计成递减关系(一般建议 1.2–1.5:1,视具体结构可适当调整),避免出现流速骤降和“泄压”。
■ 仿真是“先行验证器”:在改模或改工艺前,使用模流仿真进行多方案验证,可显著降低试错成本并加速优化周期。
■ 综合考虑排气与溢流设计:溢流槽、渣包以及排气通道与主流道设计要协同,才能真正避免困气与夹杂导致的内在缺陷。
本案例中,借助智铸超云,我们从“问题定位 → 方案设计 → 仿真验证 → 现场投产”,在不改变零件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流道的合理设计与快速仿真迭代,成功解决长期困扰产线的高比例开裂问题,实现了质量与成本的双重优化。
无锡国进精密机件科技有限公司

韩爱军,男,压铸工艺工程师。
从事压铸行业20余年,曾就职于国内多家压铸厂,负责压铸产品评审、模具流道评审、工艺链条管控、工艺制程改善优化等;熟悉锌合金、铝合金、镁合金类压铸产品的缺陷改善、工艺改良;擅长优化调机参数,模具设计及模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