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海检中心电磁兼容实验室:完成大功率UPS电源测试,彰显大型复杂设备检测硬实力

2天前浏览10
近日,海检中心电磁兼容实验室成功为客户完成大功率不间断电源(简称UPS电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项目。此次被测样品体量庞大,总重量超15吨,对测试流程的专业性、安全性与规范性提出极高要求。电磁兼容实验室提前研判风险、科学规划流程,制定全套定制化测试技术方案,最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测试任务,赢得客户高度认可。

d58a2ee8133b5aad1bd30b1feeb9cf7.jpg

作为保障电力电子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UPS电源主要为对供电稳定性有严苛要求的电力电子设备提供支撑。通过持续输出稳定、不间断的电力,UPS电源可有效确保各类设备持续可靠运行,从根本上规避因供电中断引发的计算机数据丢失、仪器失控等重大风险,为生产经营与关键业务开展筑牢电力安全屏障。

此次测试任务面临多重挑战,对实验室综合能力是一次全面检验。一方面,设备超重超限特性显著,不仅对实验室场地承重能力提出考验,设备进场、定位安装及空间协调工作亦需精准把控,任何环节疏漏都可能影响测试安全与进度;另一方面,该UPS电源涉及多机柜系统互联,信号电缆与控制线数量多、布线复杂,如何实现线缆规范管理、保障信号传输稳定,直接关系测试数据准确性。

图片

针对上述难点,实验室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反复论证优化测试方案,成功攻克三大核心难题:一是建立科学的设备进场与承重保障机制,确保超重设备安全就位;二是制定标准化线缆管理流程,理清多机柜互联线路,避免信号干扰;三是在有限测试空间内精准校准辐射测试环境,保障测试数据真实有效,为测试任务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大功率UPS电源测试任务的圆满完成,不仅验证了客户产品优异的电磁兼容(EMC)性能,更充分彰显了电磁兼容实验室在大型复杂设备检测领域的专业技术实力与高效服务能力。同时,标志着海检中心在测试设备配置、场地资源保障、专业技术团队建设等方面已达到新高度,具备在开放场地环境下开展大体积、大重量样品测试的成熟能力,为后续拓展外场测试业务、深入客户厂区提供现场检测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9fa7f5b8.jpg

未来,海检中心电磁兼容实验室将始终秉持“专业、精准、高效”的服务理念,持续深耕检测技术创新领域,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与综合服务水平,以过硬的技术实力与优质的服务质量,为全球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海检力量”。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电源电磁兼容电力电子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17
最近编辑:2天前
电磁兼容之家
了解更多电磁兼容相关知识和资讯...
获赞 41粉丝 190文章 231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通信系统内部产生EMI的原因及如何消除EMI?

这里我们只讨论通信系统内部产生EMI的原因及如何消除EMI的影响。在通信系统内部,各种电子器件应用很多,导致了EMI成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电源线与信号线、信号线与信号线的公共阻抗、各种信号之间的接地不当、强信号电路对弱信号电路的电磁感应、大功率信号的空间电磁波辐射对其它电路的影响、多路信号并列传送产生的互相干扰等。通信系统中各种传导性耦合、空间辐射和接地不当是产生各种干扰扰、系统EMC差的主要原因。 1、产生EMI的几种因素 1.1电磁辐射大功率的电子设备和高频信号往往会产生强烈的高频电磁波,向四周扩散辐射,必然会对其它电路形成干扰。尤其是在电子设备系统内部,许多元件集中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由于大功率信号的辐射,在弱信号电路的附近产生电磁场耦合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对于信号工作频率很宽、大小信号电路公用、单元布局密集、离散器件和立装元器件多的单元,有时它的每根金属线都会产生天线发射电磁波和接收电磁波。此时,在敏感器件的周围、弱信号电路处,更容易形成导线的天线效应。1.2传导性耦合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回路的电流经过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回路的电流在该公共阻抗上形成的电压就会影响到其它电路回路,即为电路的传导性耦合。产生的原因有:地线阻抗、公共电源线内阻、公共线路阻抗和多回路电路性传导等。在实际的电路中,传导性耦合可以分为电场耦合、磁场耦合和电场磁场耦合,即我们常等效的并联于电路的电容耦合、串联于电路的电感耦合和同时并联串联于电路的电容电感耦合。1.3接地干扰在同一电路中,两个不同的接地点之间总有一定的阻抗,地电流在该公共阻抗上产生了地电压,而地电压又直接加到电路上成为干扰电压。一般情况下,接地阻抗往往都很低,设计时可以不考虑。但对于EMI而盲,地回路接地面上的阻抗是不能忽略的。 2、提高电磁兼容能力的技术 如何降低通信系统自身的各种EMI,提高系统EMC能力,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其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2.1降低辐射干扰电磁辐射的传输方式大至相隔较远的系统间,小至系统内可想象的极小距离,所以在设备设计之初,应该将大信号和小信号严格分开,分单元设计或隔离,最大程度上减小空间里相互的电磁干扰。主要方法有:2.1.1进行物理隔离即增大信号导线与干扰铺源之间的距离,弱信号导线应避免和强信号导线相互平行设计。避免同一个信号回路的两根导线,弱信号回路与强信号回路共用接地线。对于各种不同性能的元件和导线,应按其不同电平、功率、抗干扰能力的大小,进行分类。2.1.2平衡电路电压利用电路上的平衡关系,让两根传输同一信号的导线具有相同的干扰电压。可使干扰电压在这两根导线的负载上自行抵消。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抑制外电路的电磁干扰。2.1.3保持信号间的良好屏蔽性即将电力线或磁力线的影响限定在某个范围内,阻止电力线或磁力线进入某个范围,把外界干扰与测量装置隔开。使测量信号不受外界电磁场的影响。使用屏蔽线和屏蔽电缆时,必须注意屏蔽层、外层都不能流过电流,与地不能构成回路。2.1.4正确接地地电位十分复杂,为了尽量削弱干扰,应正确应用“一点接地”和“多点接地”。2.2降低接地干扰接地平面的一般要求为:接地平面应是零电位;理想的接地平面应是零电阻的实体,电流经过时没有压降;接地平面与布线间有很大的分布电容,而平面本身的引线电感将很小;接地要求尽量降低多电路公共接地阻抗上所产生的干扰电压.同时避免形成不必要的回路。在进行小信号电路的接地设计,特别是信号变化范围大、频率变化范围大的电路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2.1弱信号放大器与信号源选择一点接地对于信号源和放大器连接的电路。如果信号源和放大器在不同点接地,两地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对放大器的输出端而言,这个电位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放大器的输入端来说,这个电位差应远远小于信号源的输出信号,否则将在放大器上产生很大的干扰。2.2.2多级电路选择一点接地低电平级电路是最易受干扰的电路。特别是多级相连的电路,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相比较,非常小,因此,应选择一点接地,使低电平级电路受到干扰为最小。2.2.3电缆屏蔽层的接地点选择对于低频和高频电路,应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特别是高频屏蔽线,使回路电流只经过低阻屏蔽层而不通过电缆的内导体.可有效地抑制地回路的干扰。2.2.4谐振回路的接地选择谐振回路和滤波电路的接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受接地方式的误导,许多设计人员将谐振回路的电容电感就近接地。在并联谐振回路中,电感和电容应取一点接地,使谐振回路本身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此时高频大电流将不通过接地面。而抑制产生地回路干扰。采用正确的谐振回路和滤波电路可有效抑制干扰。2.3降低传导干扰传导干扰分为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两种:前者是指存在于相线和中线之间的干扰信号:后者是指各相线和中线和地之间的干扰信号。在不同的电路中,应根据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对电路的影响大小来选择具体的抑制干扰方法。在一般的电路系统中,差模干扰幅度小、频率低、所造成的干扰较小;共模干扰幅度大、频率高,还可以通过导线产生辐射.所造成的干扰较大。因此,欲削弱传导干扰。把EMI信号控制在有关EMC标准规定的极限电平以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开关电源输入和输出电路中加装滤波器。同时,滤波也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抑制传导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无源滤波技术。根据电路不同的耦合方式所引起的不同的传导干扰,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小。对于电感耦合带来的干扰,在适当的位置增加释放电容,达到消除或减小互感带来的干扰;对于电容耦合,干扰频率、阻抗是由设备决定的,抑制电容耦合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耦合电容。2.4减小电磁干扰的其它措施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通信系统的噪声、消除EMI,在系统设计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2.4.1选用低噪声的器件和元件在放大或其它电路中.电子器件的内部噪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进电子器件的噪声性能和选用低噪声的电子器件,就能大大降低电路的噪声系数。2.4.2正确地选择晶体管放大级的直流T作点晶体管放大级的噪声系数和晶体管的直流工作点有较大的关系,同时,噪声系数NF还分别与晶体管的VCE和VCB有关。2.4.3选择合适的信号源内阻第一级放大器、多级放大器的各级之间、混频器等均与信号源相连,选择合适的内阻,不仅可以获得最小的噪声系数,同时可以得到最大的功率增益。2.4.4选择合适的工作带宽噪声、电压都与通带宽度有关.接收机或放大器的带宽增大时,接收机或放大器的各种内部噪声也增大。因此,必须严格选择接收机或放大器的带宽.使之既不过窄,满足信号‘通过时对失真的要求.叉不致过宽.以免信噪比下降。 3结束语 在自然界中,EMI无所不在,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能彻底消除EMI的影响。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影响,综合考虑各种限制因素的要求,满足工作需要。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