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悬置的核心任务:
1.
支撑固定: 承载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的重量。
2.
隔振降噪: 阻隔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向车身(底盘、防火墙、方向盘等)传递,提升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表现。
3.
限制位移: 在车辆加速、制动、转弯时,控制动力总成的过大晃动,保证连接管路、线束的安全。
传统橡胶悬置的痛点:
•
性能矛盾: 需要高刚度来支撑重量、抑制大位移(如急加速抬头、急刹点头);需要低刚度来隔离高频小振幅的发动机振动(如怠速抖动)。橡胶的特性难以同时满足。
•
被动局限: 特性固定,无法适应发动机不同工况(怠速、加速、巡航)和车辆不同状态(平稳、激烈驾驶)下的振动特性变化。怠速时可能因太“软”导致抖动明显,急加速时又因不够“硬”导致发动机晃动过大。
悬置发展历程
半主动悬置的核心在于其动态特性(主要是阻尼,有时也包括刚度)可以根据需要实时调整。
•
核心原理:
•
主流技术一:液流控制式
•
主流技术二:磁流变液式 (MR)
•
低阻尼/软模式: 电磁阀打开,液体可自由通过旁通通道,阻尼小,利于隔离高频小振动(怠速)。
•
高阻尼/硬模式: 电磁阀关闭,液体只能通过预设的小孔或惯性通道,阻尼增大,刚度相对提高,能有效抑制大位移(急加速、急刹)。
•
在传统液压悬置基础上,增加电磁阀控制内部液流通道。
•
工作模式:
•
悬置内部填充磁流变液 (MRF)。
•
通过改变电磁线圈的电流强度,瞬间改变MRF的粘度(从液态变为半固态),从而无级调节阻尼力甚至有效刚度。
•
响应速度极快(毫秒级),性能更优,但成本更高。
1.
传感器: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车身加速度传感器(感知振动)、车辆状态传感器(如油门开度、刹车信号)等。
2.
控制单元 (ECU): 根据传感器信号识别当前工况(如怠速、加速、巡航、换挡)和振动特性,计算出最优的悬置特性需求。
奥迪A8半主动悬置
3.
可调执行机构:
•
优点:
•
显著提升NVH: 怠速时更安静平稳,加速/制动时抑制晃动更有效,大幅减少振动传递。
•
解决性能矛盾: 动态适应不同工况需求。
•
响应速度快: 毫秒级调整。
•
能耗较低: 仅需驱动电磁阀或电磁线圈的电力。
•
成本相对可控: 比主动悬置更容易量产应用(如奥迪、宝马、通用等品牌的部分中高端车型)。
•
缺点:
•
无法主动输出能量: 只能被动地改变自身特性来耗散或引导振动能量,不能主动施加反向力去抵消振动。
•
对基础结构依赖: 性能上限受限于其物理结构(如液室大小、MRF性能)。
•
控制策略关键: 算法需要精确匹配发动机特性和车辆状态。
主动悬置的核心在于它能主动产生一个与发动机振动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力,直接抵消振动,实现近乎完美的隔振。
伦福德主动悬置
•
核心原理:
•
主流技术:
•
工作过程: 传感器检测到动力总成的振动信号 → 控制单元计算出抵消该振动所需的反向力 → 驱动作动器产生该反向力 → 抵消振动,阻止其传递到车身。
•
电磁式作动器: 利用电磁原理(如音圈电机)产生精确可控的作动力。响应速度最快,控制精度高。
•
液压/气动作动器: 通过伺服阀控制液压或气压来驱动活塞产生作用力。出力可能更大,但响应速度、复杂度和能耗不如电磁式。
1.
更全面的传感器: 除了半主动的传感器,通常还需要在动力总成和车身上安装更精确的加速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振动相位和幅值。
2.
强大的控制单元: 处理复杂算法(如自适应滤波),实时计算需要施加的反向作用力。
3.
作动器 (Actuator): 这是核心。通常集成在悬置中或作为悬置的一部分。
•
优点:
•
极致NVH性能: 理论上可以完全消除特定频率的振动传递,尤其在怠速和巡航时效果惊人,实现“零振动感”。
•
主动控制: 不仅能抵消振动,还能主动控制动力总成的姿态(抑制位移)。
•
宽频带效果: 可以覆盖更广的频率范围。
•
缺点:
•
极高的成本: 精密的作动器、传感器和复杂的控制系统导致价格非常昂贵。
•
高能耗: 作动器需要持续供电来产生作用力。
•
系统复杂,重量增加: 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潜在故障点。
•
控制算法极其复杂: 需要精确的建模和实时自适应控制,对相位控制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可能适得其反。
特性 | 半主动悬置 | 主动悬置 |
---|---|---|
核心原理 | 动态调节自身阻尼/刚度 (被动耗能/导能) | 主动施加反向作用力抵消振动 (主动供能) |
主要部件 | 可调阀/MR单元 + 传感器 + ECU | 电磁/液压作动器 + 高精度传感器 + 复杂ECU |
核心能力 | 适应工况,优化隔振/限位 | 主动抵消振动,控制位移 |
NVH效果 | 显著优于传统,大幅改善 | 理论上可达近乎完美,尤其特定频段 |
响应速度 | 快 (毫秒级,MR更快) | 极快 (电磁式最快) |
能耗 | 低 | 高 |
成本 | 较高 (已逐步应用于中高端车) | 极高 (多见于顶级豪华车/旗舰车型) |
复杂度 | 中等 | 极高 |
代表应用 | 奥迪 (部分车型), 宝马, 通用 (MRC), 等 | 奔驰 (更高阶的Active Body Control配合), 雷克萨斯 (部分旗舰), 顶级车型试验性应用 |
•
当前主流:半主动悬置(尤其是液流控制式) 因其在显著提升NVH性能、成本相对可控、可靠性逐步提高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中高端车型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配置。磁流变液式性能更优,但成本限制其应用范围。
•
主动悬置: 性能天花板最高,但受限于高昂成本和系统复杂性,目前主要应用于追求极致静谧性的顶级豪华轿车或作为品牌技术旗舰的象征。随着电磁作动器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未来有望下探。
•
混合动力/电动车推动: 这类车型对NVH要求更高(电机高频噪音、启停更频繁),且电气化平台更容易为主动/半主动悬置供电,因此成为这些技术推广的重要驱动力。电机独特的振动特性也更适合用主动控制来精准抵消。
结语:
从默默支撑的橡胶垫,到智能调节的半主动悬置,再到“主动出击”的主动悬置,发动机悬置技术的发展,是汽车追求极致平顺与静谧的重要缩影。半主动悬置正以其优异的性价比成为提升驾乘品质的利器,而主动悬置则描绘了未来“无振”座舱的蓝图。无论你的爱车装备了哪种,它们都在引擎盖下默默工作,为你过滤掉恼人的抖动与噪音,只留下舒适与宁静。下次启动爱车,享受那份平稳时,别忘了也有它们的功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本公众 号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等,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若您认为文中来源标注与事实不符,若有涉及版权等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