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DYNA学习笔记-主流冲压用材料模型的区别(33/36/37/125/133)
在LS-DYNA中,材料模型的选择对仿真精度至关重要,尤其在涉及金属塑性变形(如冲压、碰撞分析)时。33号、36号、37号、122号和133号材料模型均用于描述弹塑性行为,但理论基础、适用场景和计算能力差异显著。以下是综合对比分析:各向异性材料模型对比33号(MAT_BARLAT)适合普通铝合金(如5xxx系)或各向异性不显著的钢板。计算效率高,但双轴拉伸精度中等,不推荐用于高精度回弹分析3。理论基础:Barlat(1989)非二次屈服准则,通过单一线性变换描述面内各向异性36。适用性:参数标定:需轧制方向(0°)、45°、90°的屈服应力(σ)和塑性应变比(r)2。36号(MAT_3-PARAMETER_BARLAT)铝合金首选模型(如AA6016、AA7075),可精确预测拉深、胀形变形24。参数较少(r₀、r₄₅、r₉₀ + m),标定便捷3。突破性:引入指数m(FCC材料取8,BCC取6),不受r值限制,兼顾厚向与面内各向异性23。适用性:局限:未考虑包辛格效应,回弹预测逊于125/133号4。37号(MAT_HILL48)r<1时误差显著(如铝合金),甚至劣于各向同性模型24。仅推荐用于r>1的传统钢板(如DC04、ST16)2。传统模型:基于Hill二次屈服准则,仅考虑厚向异性(忽略面内差异)26。致命缺陷:应用场景:简易冲压分析,计算效率最高3。125号(MAT_YOSHIDA-UEMORI)钢制件回弹分析工业标准(如DP780、TRIP钢)48。需循环拉伸-压缩试验数据,参数标定成本高4。核心价值:耦合Hill48与非线性运动硬化,通过双曲面模型精确模拟包辛格效应和永久软化34。适用性:局限:仅支持壳单元,隐式求解需专用设置4。133号(MAT_BARLAT_YLD2000)先进高强钢(AHSS)与复杂铝合金(如AA5042)的终极选择34。双轴拉伸精度行业最优,但需7组数据(含σ_biax、r_biax)4。黄金标准:双线性变换屈服准则,全面捕捉面内/法向/剪切耦合效应36。适用性:计算成本:迭代求解耗时较长,适合高精度需求场景3。核心模型对比表特性33号 (Barlat89)36号 (3-Parameter Barlat)37号 (Hill48)125号 (Yoshida-Uemori)133号 (Barlat2000)屈服准则非二次函数,单一线性变换 非二次函数,三参数各向异性 Hill二次屈服准则 Hill48 + 非线性运动硬化 非二次函数,双线性变换 各向异性描述面内各向异性为主 面内+厚向各向异性 仅厚向异性仅厚向异性 全面(面内+厚向+剪切)适用材料普通铝合金/弱各向异性钢 所有r值材料 (铝/钢) 仅r>1钢材 (如低碳钢) r>1钢材(尤其先进高强钢) 先进高强钢/复杂铝合金 关键参数4组(σ₀、σ₄₅、σ₉₀、r值) 3参数(r₀、r₄₅、r₉₀ + 指数m) 3组r值 循环载荷数据 + r值 7组(含双轴拉伸数据)硬化模型等向/随动硬化 等向硬化为主 等向硬化 非线性运动硬化(双曲面)等向硬化 优势场景效率优先的铝合金冲压 铝合金通用成形 传统钢板简易分析 高精度回弹预测双轴拉伸/复杂各向异性局限忽略法向与剪切耦合效应 无循环硬化能力 r<1时误差极大参数标定复杂 需双轴试验,成本高 选型策略与工程建议按材料类型选择133号(成形) + 125号(回弹)组合48简易分析 → 37号回弹关键件 → 125号或133号通用成形 → 36号(平衡效率与精度)23高精度/复杂各向异性 → 133号(数据完备时)铝合金:传统钢板(r>1):先进高强钢(DP/TWIP钢):按仿真目标选择效率优先:33号(铝)、37号(钢)精度优先:133号(各向异性)、125号(回弹)循环载荷/包辛格效应:125号唯一选择4参数标定注意事项133号:必须包含双轴拉伸试验数据,否则精度丧失4。125号:需获取循环载荷曲线,建议参考LS-PrePost示例库4。36号:确保m值匹配材料晶体结构(Al: m=8, 钢: m=6)2。💎 总结:模型演进与工业应用趋势淘汰37号:除r>1钢的简易分析外,36号全面替代37号24。高端组合:133号(成形) + 125号(回弹)成为汽车覆盖件仿真新标准48。成本权衡:数据有限 → 36号(铝)、33号(弱各向异性钢)数据完备 → 133号(极致精度)实践提示:冲压仿真需同步优化单元算法(如壳单元选ELFORM=16关键区 + ELFORM=2非关键区)来源:阿毅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