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车碰撞安全仿真中,材料的本构模型是仿真精度的基石。LS-DYNA中的MAT24(MAT_PIECEWISE_LINEAR_PLASTICITY)因其简单高效,成为金属材料仿真的首选模型。然而,其核心参数——硬化曲线的定义,直接影响碰撞能量吸收、变形模式及失效预测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参数主次关系、应变率耦合机制、计算稳定性及数据外延四个维度,深度解析MAT24的硬化曲线,为工程师提供实战指南。
硬化曲线是材料塑性阶段屈服应力随等效塑性应变的演化规律,数学表达式为:
在MAT24中,硬化曲线通过LCSS
参数定义,支持单条静态曲线或多应变率相关曲线表格。
参数类别 | 参数名 | 作用 | 优先级 |
---|---|---|---|
基础物理参数 | RO(密度) | ||
E(弹性模量) | |||
PR(泊松比) | |||
塑性核心参数 | SIGY(初始屈服应力) | ||
LCSS(硬化曲线) | |||
应变率修正参数 | C, | ||
LCSR |
核心结论:
LCSS
与SIGY
是塑性行为的“骨架”,直接决定材料的承载能力与能量吸收特性。
E
, PR
)与硬化曲线需匹配,否则可能导致非物理震荡(Et>E)。原则:表格需覆盖模型中所有可能的应变率范围(如碰撞中钣金件的0.001~1000/s)。
风险:若未覆盖,LS-DYNA将强制使用端点曲线外推,可能导致局部高估或低估应力。
错误示例:
后果:程序报错终止,仿真无法进行。
曲线格式统一:不同应变率曲线应有相同的塑性应变间隔(如0.01, 0.05, 0.1),避免插值震荡。
动态行为协调:高应变率曲线可能因绝热温升出现软化(后段应力低于低应变率曲线),需试验数据支持。
瞬时选择机制:LS-DYNA仅根据当前时间步的应变率 ε˙选择相邻两条曲线插值,不依赖全局形状。
示例:当应变率为50/s时,程序仅使用40/s与60/s对应的曲线插值,即便100/s曲线在某一应变后低于10/s曲线也无影响。
径向返回算法:通过弹性预测-塑性修正的迭代过程,将试探应力σ^trial拉回屈服面,确保应力始终满足:
接受交叉的条件:反映真实材料行为(如高应变率下的动态软化)。
拒绝交叉的条件:因数据输入错误导致非物理交叉(如低应变率曲线意外低于高应变率曲线)。
断裂截断:拉伸试验中材料颈缩断裂,塑性应变通常不超过0.3~0.5,而碰撞中局部应变可达0.8以上。
动态数据缺口:霍普金森杆试验难以覆盖全工况(如温度效应与多轴加载)。
问题:若曲线在最大实验应变处截断(如εp=0.4),仿真中默认(Et=0)
案例:某车门防撞梁因外延缺失,仿真变形量比试验大30%。
收敛需求:隐式求解依赖连续的切线模量Et。外延不合理(如斜率突变)将导致雅可比矩阵奇异,迭代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