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二)

1天前浏览18

接上文,继续学习

4.Penetration Tolerance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讲过,当使用罚函数,增广拉格朗日和程序默认的接触算法时,计算结果和收敛性是比较依赖接触刚度的。

当接触刚度较大时,收敛困难,但是穿透量小,计算精度高;

当接触刚度较小时,收敛容易,但是穿透量大,计算精度低;

因此,这个选项是为你提供定义容许的穿透量的选项,使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得到在容许的精度下最快速的求解。

选项里提供了两个定义方式,一个是穿透量的值,一个是穿透量的系数

你可以直接输入一个大于0 的值作为容许的穿透量,也可以通过设置0~1的一个系数来确定穿透量,具体的穿透量是程序计算的。

这个选项只有在使用罚函数法,增广拉格朗日法和默认算法,并update stiffness在 Program Controlled, Each Iteration, or Each Iteration, Aggressive开启时才会出现哦

5.Elastic Slip Tolerance

之前的文章里有介绍过,一般拉格朗日算法是假设接触面之间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接触,一种是远离,在两个面接触时,有相对滑动存在。这个选项是用来定义容许的相对滑动是多少。

这个功能定义方式也和Penetration Tolerance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这个选项只有在使用一般拉格朗日算法,并update stiffness在 Program Controlled, Each Iteration, or Each Iteration, Aggressive开启时才会出现哦

6.Normal Stiffness

对于罚函数,增广拉格朗日算法时,计算结果和收敛性是比较依赖接触刚度的。这里的接触刚度有法向的接触刚度和切向的接触刚度。法向接触刚度决定接触面之间的穿透量,切向接触刚度决定粘结接触面之间的滑移(这里的粘结接触是英文翻译过来的,不知道准确不准确,意思就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很大很大的那种,很难产生相对滑移这种意思)

当接触刚度较大时,收敛困难,但是穿透量/滑移量小,计算精度高;

当接触刚度较小时,收敛容易,但是穿透量/滑移量大,计算精度低;

对于初始的接触刚度,程序会根据材料的刚度和网格尺寸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修改接触刚度。

当选择手动输入接触刚度时,会出现Normal Stiffness factor 这个框框,输入0.01~10区间内的数字定义接触刚度系数。注意,这个系数不是真实的接触刚度,而是刚度系数,这个系数乘以程序计算出的接触刚度才是真实的接触刚度值。

我一般是用0.1,1,5,10这几种来尝试并对比,最终选择最佳的方案。这个推荐有较多使用经验的童鞋们修改,在初次计算一个算例时,最好选择程序默认选项。

7.Update stiffness

这个选项是用来定义是否在计算过程中根据实际的迭代计算情况来进行接触刚度的修正,以及修正方法。

程序默认的设置是两个刚体之间永远不会更新接触刚度,除此之外,接触刚度根据每一迭代步的结果进行更新。

你也可以手动选择Never ,即永远不更新接触刚度;

选择Each Iteration就是每一个迭代步程序自动更新接触刚度,在不确定你定义的初始接触刚度是否合理时,推荐选择这个选项;

Each Iteration,Aggressive 这个选项和上一个一样也是程序自动更新接触刚度,但是区别是这种更新的尺度会更加激进一些,这样的好处是有时候会收敛得快一点。但是若刚度更新的差异过大也会造成收敛困难。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ACTWorkbench材料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天前
lalalahu~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4粉丝 21文章 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2000字讲解“飞轮效应”,带你冲破万事开头难的阻碍!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 长假过后,刚开始上班觉得特别难过,没有精神,没有动力,但是沉下心坐一会后就慢慢找到状态 开始健身时,觉得浑身酸痛,异常艰难,然后给自己贴一个不适合健身的标签。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上的酸痛就不见了。健身越来越顺畅,还感受到了快乐。 其实这就是今天我想讲的被誉为人生两大奇迹思维之一的:”飞轮效应“。 了解这个效应后,你就会懂得,思维方式对一个普通人的影响! 以下是正文:全文阅读约5分钟 周末的午后,阳光懒懒地洒在书桌上,我翻开一本旧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几年前学英语时笔记。 翻开QQ空间,里面还记载着当年泡图书馆学习的历史。其中有一条写着:"今天背了50个单词,有点累,但好像比昨天顺畅了一点。"翻到下一条,字迹变得潦草:"坚持两周了,听听力时竟然能听懂几个关键词了。" 其实图片很迷糊了,我是自己发挥的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种奇妙的变化——飞轮效应。 01—飞轮效应:从静止到转动,只需要持续的力飞轮效应最早来自物理学,想象一个巨大的、沉重的飞轮,一开始推动它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甚至可能纹丝不动。但只要你持续用力,它就会一点点转动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能让它保持高速运转。心理学借用这个概念,描述那些一开始艰难,但坚持到某个临界点后,就会变得轻松甚至自我维持的过程。无论是习惯养成、技能学习,还是事业成长,飞轮效应都在悄悄发挥作用。 02—学英语的飞轮从"寸步难行"到"停不下来" 我曾经是个英语"困难户",高考英语只考了80分。英语听力一个单词也听不懂,因为我们高考时候不考听力,所以从没有练习过听说。 上了大学之后,因为在上海读,周围的同学英语都非常好,就是四六级都轻松飘过,张口就说的那种程度。 而我,四级考两次,六级考两次。 一本单词红宝书,在开始的第一年,无数次打开到字母A 就没再翻下去了。 听力也是听听就会睡着。 我曾经还给自己贴过标签,就是天生不擅长英语。 但是后来我学着不再追求短期内突飞猛进,而是每天做几件小事: 背10个单词(不再贪多,只求记住)。听5分钟英语听力(哪怕只听懂几个词)。写两三个简单的英文句子(哪怕只是"I like coffee.")。第一次四级没过之后,我专攻练习英语听力,每天晚上听半小时。 刚开始的几天,效果几乎看不见,甚至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听到一半会睡着,但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能听懂听力材料里的零碎对话了; 最后四级从第一次410分到第二次考了520分 ,听力几乎满分 六级也考了500分,但第一次考六级因为准备太用力,考试时候太紧张了,听力忘记涂卡了。 后来考研学英语又是侧重读写,每天晚上睡觉前刷单词书,不奢求马上就能记住,就是反复刷,重复记忆 一整本单词书,我刷了整整3遍,也没觉得枯燥。 单词量从4k到3W+ ,考研英语80+ 研究生时第一次去面试外企实习,面试官说,我是他面试过的英文最烂的人。 在那次实习面试之后,我开始重点练听说,看美剧,练听写,去英语角练口语,给交换生做翻译。 老友记那部美剧,从一开始的排斥,到爱上。 到最后闭着眼睛都能背得出台词。这个过程,差不多用了两年。 最后,通过全英文面试的offer拿了三个。 其中有一个英国面试官对我说,我的英文非常好。 在入职之后,我一个人飞到德国总部去一个月,接受德国同事的技术培训,和德国同事聊家常,都毫无压力,中间周末还一个人去慕尼黑玩,全英文交流毫无压力。 德国的蓝天白云,我喜欢 德国的建筑,我也喜欢 后来我被定义成,是喜欢学英语的人其实是因为,那个沉重的飞轮,转起来了。03—飞轮效应的启示: 相信积累的魔力 我们常常高估短期的努力,却低估长期的坚持。飞轮效应的核心在于:初期可以慢,但不能停: 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力的方向一致,飞轮终会转动。 临界点之前,耐心比激 情更重要: 很多人放弃在飞轮即将加速的前一刻。 转动后,惯性会带着你走: 就像学英语,后来不再需要"咬牙坚持",而是变成自然习惯。 现在,我的工作中已经较少用到英语了,但是每次到用上的时候,比如和德国人偶尔开个会,面个试说一会英语,发现,其实还是能说得出。这种习惯和积累已经变成了自然。 04—飞轮效应的实践 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如此——健身、阅读、写作、创业……最初的停滞感让人沮丧,但只要方向正确,持续施加"力",终有一天,飞轮会自己转起来,带着你向前。 这个周末,如果你也在某个飞轮的起步阶段。 不妨告诉自己:再推一把,也许下一秒,它就开始加速了。 好,健身要开始了。希望这次在健身这件事情上我也能突破飞轮效应的起步阶段! 如果希望找到起步阶段的助力,可以关注我! 带你一起冲破飞轮障碍!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