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2000字讲解“飞轮效应”,带你冲破万事开头难的阻碍!

1天前浏览8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  

 
长假过后,刚开始上班觉得特别难过,没有精神,没有动力,但是沉下心坐一会后就慢慢找到状态  

 
开始健身时,觉得浑身酸痛,异常艰难,然后给自己贴一个不适合健身的标签。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上的酸痛就不见了。健身越来越顺畅,还感受到了快乐。  

 
其实这就是今天我想讲的被誉为人生两大奇迹思维之一的:”飞轮效应“。  

 

 

 
了解这个效应后,你就会懂得,思维方式对一个普通人的影响!  
 

 

 
以下是正文:全文阅读约5分钟   


 

   

周末的午后,阳光懒懒地洒在书桌上,我翻开一本旧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几年前学英语时笔记。

   


翻开QQ空间,里面还记载着当年泡图书馆学习的历史。

其中有一条写着:"今天背了50个单词,有点累,但好像比昨天顺畅了一点。"

翻到下一条,字迹变得潦草:"坚持两周了,听听力时竟然能听懂几个关键词了。"

   

其实图片很迷糊了,我是自己发挥的


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种奇妙的变化——飞轮效应。

   




01

飞轮效应:

从静止到转动,只需要持续的力


飞轮效应最早来自物理学,想象一个巨大的、沉重的飞轮,一开始推动它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甚至可能纹丝不动。但只要你持续用力,它就会一点点转动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能让它保持高速运转。
心理学借用这个概念,描述那些一开始艰难,但坚持到某个临界点后,就会变得轻松甚至自我维持的过程。无论是习惯养成、技能学习,还是事业成长,飞轮效应都在悄悄发挥作用。


02

学英语的飞轮

从"寸步难行"到"停不下来"



   
我曾经是个英语"困难户",高考英语只考了80分。英语听力一个单词也听不懂,因为我们高考时候不考听力,所以从没有练习过听说。    

   
上了大学之后,因为在上海读,周围的同学英语都非常好,就是四六级都轻松飘过,张口就说的那种程度。    

   
而我,四级考两次,六级考两次。    

   
一本单词红宝书,在开始的第一年,无数次打开到字母A 就没再翻下去了。      
听力也是听听就会睡着。      

     
我曾经还给自己贴过标签,就是天生不擅长英语。      

     
但是后来我学着不再追求短期内突飞猛进,而是每天做几件小事:      

     
  1. 背10个单词(不再贪多,只求记住)。

  2. 听5分钟英语听力(哪怕只听懂几个词)。

  3. 写两三个简单的英文句子(哪怕只是"I like coffee.")。


第一次四级没过之后,我专攻练习英语听力,每天晚上听半小时。    

   
刚开始的几天,效果几乎看不见,甚至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听到一半会睡着,但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能听懂听力材料里的零碎对话了;    

   
最后四级从第一次410分到第二次考了520分 ,听力几乎满分    

   
六级也考了500分,但第一次考六级因为准备太用力,考试时候太紧张了,听力忘记涂卡了。    
   

   
后来考研学英语又是侧重读写,每天晚上睡觉前刷单词书,不奢求马上就能记住,就是反复刷,重复记忆    

   
一整本单词书,我刷了整整3遍,也没觉得枯燥。    
单词量从4k到3W+ ,考研英语80+    
   

   
研究生时第一次去面试外企实习,面试官说,我是他面试过的英文最烂的人。    
在那次实习面试之后,我开始重点练听说,看美剧,练听写,去英语角练口语,给交换生做翻译。    

   
老友记那部美剧,从一开始的排斥,到爱上。    
到最后闭着眼睛都能背得出台词。这个过程,差不多用了两年。    
老友记 延迟拍摄,微信发布深色版,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进展如何 what s up    
最后,通过全英文面试的offer拿了三个。    
其中有一个英国面试官对我说,我的英文非常好。    

   
在入职之后,我一个人飞到德国总部去一个月,接受德国同事的技术培训,和德国同事聊家常,都毫无压力,中间周末还一个人去慕尼黑玩,全英文交流毫无压力。
   
   
德国的蓝天白云,我喜欢    
   

   
德国的建筑,我也喜欢    


后来我被定义成,是喜欢学英语的人

其实是因为,

那个沉重的飞轮,转起来了。



03

飞轮效应的启示:      

相信积累的魔力      


我们常常高估短期的努力,却低估长期的坚持。

飞轮效应的核心在于:


初期可以慢,但不能停    
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力的方向一致,飞轮终会转动。    

   
临界点之前,耐心比激 情更重要:
   
很多人放弃在飞轮即将加速的前一刻。    

   
转动后,惯性会带着你走:    
就像学英语,后来不再需要"咬牙坚持",而是变成自然习惯。    

   
现在,我的工作中已经较少用到英语了,但是每次到用上的时候,比如和德国人偶尔开个会,面个试说一会英语,发现,其实还是能说得出。这种习惯和积累已经变成了自然。    


04

飞轮效应的实践        


   
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如此——健身、阅读、写作、创业……最初的停滞感让人沮丧,但只要方向正确,持续施加"力",终有一天,飞轮会自己转起来,带着你向前。    

   
这个周末,如果你也在某个飞轮的起步阶段。    
不妨告诉自己:再推一把,也许下一秒,它就开始加速了。    

   
好,健身要开始了。希望这次在健身这件事情上我也能突破飞轮效应的起步阶段!    

   
如果希望找到起步阶段的助力,可以关注我!    
带你一起冲破飞轮障碍!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建筑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天前
lalalahu~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4粉丝 21文章 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结构仿真工程师面试十大常见问题(带答案版)

在结构仿真领域,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的结合至关重要。在面试时,不仅关注你对有限元原理、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的掌握,更看重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即:如何调试模型优化计算效率对标实验数据在资源限制下做出合理妥协我整理了结构仿真工程师面试中最常见的十大真实技术问题,涵盖非线性分析、接触收敛、实验验证、多物理场耦合等高频难点。每个问题均提供回答框架、关键技术要点及实战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章内容较多,分上下两篇来介绍:本文为上篇01—材料非线性问题问题:在仿真中遇到材料非线性(如塑性、超弹性)时,你会如何设置模型?请举例说明你过去项目中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如金属成型、橡胶密封件分析)。考察点:材料模型选择、参数校准、收敛性调试经验。回答要点:材料模型选择:根据场景选择塑性(如双线性随动硬化)、超弹性(如Mooney-Rivlin)、蠕变模型等。参考文章:Workbench 中的塑性材料模型参数校准: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本构参数,注意应变范围匹配。收敛技巧:逐步加载(多步分析)、减小增量步、启用自动稳定(阻尼系数)。 02—接触收敛性问题问题:模拟多部件接触(如齿轮啮合、螺栓连接)时,若计算不收敛,你会如何排查和解决?列举具体步骤。考察点:接触算法选择、初始条件设置、网格调整技巧回答要点:涉及以下几个检查步骤:检查初始接触:确保无初始穿透(通过Adjust to Touch调整);参数设置:选择罚函数法(显式)或增广拉格朗日法(隐式),调整法向/切向刚度;网格匹配:主从面网格尺寸比例≤3:1,尖锐区域局部加密;收敛控制:启用自动时间步,设置接触稳定系数(如0.1)。参考文章:ANSYS Workbench 五种接触算法详解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一)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二)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三)03—实验与仿真对标问题:如何验证你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一致性?若出现较大偏差,如偏差超30%,你会如何分析原因?考察点:误差来源分析、相关性改进方法。回答要点:偏差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排查:边界条件:检查载荷/约束是否与实验一致(如工装夹具限制);材料参数:验证输入数据(如E、ν)是否来自相同批次试件;模型简化:评估忽略的细节(如圆角、焊缝)对应力集中的影响;测量误差:对比测量手段与仿真结果提取方法是否有偏差。将以上几点带入你的实际案例来描述,最后可以补一句:有一些实际工况非常复杂的项目,可能无法提取到和实际一模一样的边界,导致我们无法避免仿真和实测的差距,但是不代表不能做仿真。仿真的根本目的不是仿真出和实际一模一样的结果,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对产品的理解和力学手段来分析问题,可视化问题,最终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04—网格敏感性分析问题:如何确定你的网格密度是否足够?请以焊接接头疲劳分析为例说明网格划分策略。考察点:网格收敛性判据、局部加密原则、高阶单元应用。回答要点:粗模型:首先用均匀中等密度网格来试算;逐级加密:在应力梯度大的区域(如圆角)细化,直到最大应力变化<5%;单元类型:优先使用二阶单元(如C3D10)。注意应力奇异点,在应力奇异点,加密网格无法得到收敛的应力解。参考文章:应力奇异问题处理及子模型应用05—热-力耦合分析问题:热应力耦合时你会如何设置这种多物理场仿真?需要注意哪些边界条件?考察点:单向耦合vs双向耦合、温度场映射、热膨胀系数输入。回答要点:首先考虑实际问题是单向耦合还是双向耦合?对于单向耦合,比如零件的热应力对于双向耦合,比如刹车片的热变形分析材料属性:输入温度相关的E、CTE、导热系数。边界条件:对流系数、辐射率需实测或经验值;流-固热耦合案例——T型管的热应力分析热分析接触设置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