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仿真领域,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的结合至关重要。在面试时,不仅关注你对有限元原理、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的掌握,更看重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即:
如何调试模型
优化计算效率
对标实验数据
在资源限制下做出合理妥协
我整理了结构仿真工程师面试中最常见的十大真实技术问题,涵盖非线性分析、接触收敛、实验验证、多物理场耦合等高频难点。
每个问题均提供回答框架、关键技术要点及实战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内容较多,分上下两篇来介绍:
本文为上篇
01
—
问题:
在仿真中遇到材料非线性(如塑性、超弹性)时,你会如何设置模型?
请举例说明你过去项目中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如金属成型、橡胶密封件分析)。
考察点:材料模型选择、参数校准、收敛性调试经验。
回答要点:
材料模型选择:
根据场景选择塑性(如双线性随动硬化)、超弹性(如Mooney-Rivlin)、蠕变模型等。
参考文章:
参数校准:
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本构参数,注意应变范围匹配。
收敛技巧:
逐步加载(多步分析)、减小增量步、启用自动稳定(阻尼系数)。
02
—
问题:
模拟多部件接触(如齿轮啮合、螺栓连接)时,若计算不收敛,你会如何排查和解决?列举具体步骤。
考察点:接触算法选择、初始条件设置、网格调整技巧
回答要点:
涉及以下几个检查步骤:
检查初始接触:
确保无初始穿透(通过Adjust to Touch
调整);
参数设置:
选择罚函数法(显式)或增广拉格朗日法(隐式),调整法向/切向刚度;
网格匹配:
主从面网格尺寸比例≤3:1,尖锐区域局部加密;
收敛控制:
启用自动时间步,设置接触稳定系数(如0.1)。
参考文章:
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二)
03
—
问题:
如何验证你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一致性?
若出现较大偏差,如偏差超30%,你会如何分析原因?
考察点:误差来源分析、相关性改进方法。
回答要点:
偏差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排查:
边界条件:
检查载荷/约束是否与实验一致(如工装夹具限制);
材料参数:
验证输入数据(如E、ν)是否来自相同批次试件;
模型简化:
评估忽略的细节(如圆角、焊缝)对应力集中的影响;
测量误差:
对比测量手段与仿真结果提取方法是否有偏差。
将以上几点带入你的实际案例来描述,最后可以补一句:
有一些实际工况非常复杂的项目,可能无法提取到和实际一模一样的边界,导致我们无法避免仿真和实测的差距,但是不代表不能做仿真。
仿真的根本目的不是仿真出和实际一模一样的结果,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对产品的理解和力学手段来分析问题,可视化问题,最终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04
—
问题:
如何确定你的网格密度是否足够?请以焊接接头疲劳分析为例说明网格划分策略。
考察点:网格收敛性判据、局部加密原则、高阶单元应用。
回答要点:
粗模型:
首先用均匀中等密度网格来试算;
逐级加密:
在应力梯度大的区域(如圆角)细化,直到最大应力变化<5%;
单元类型:
优先使用二阶单元(如C3D10)。
注意应力奇异点,在应力奇异点,加密网格无法得到收敛的应力解。
参考文章:
05
—
问题:
热应力耦合时你会如何设置这种多物理场仿真?
需要注意哪些边界条件?
考察点:单向耦合vs双向耦合、温度场映射、热膨胀系数输入。
回答要点:
首先考虑实际问题是单向耦合还是双向耦合?
对于单向耦合,比如零件的热应力
对于双向耦合,比如刹车片的热变形分析
材料属性:
输入温度相关的E、CTE、导热系数。
边界条件:
对流系数、辐射率需实测或经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