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储层地质力学》毛细管力

1月前浏览41

该讲座系统阐述了毛细管压力在石油工程(尤其是油藏工程)中的理论基础、实验验证与工程应用,核心内容如下:


1. 物理本质与基础理论

  • 毛细管现象:通过玻璃管实验(水/空气系统)演示液体因界面张力上升的现象,推导单毛细管力平衡方程:

    =2cos=Δρh

    强调关键参数:孔径(r)、界面张力(σ)、润湿角(θ)。

  • 工程意义:在油藏中,毛细管压力控制非混相流体(油/水)分布,决定原始含油饱和度与可采储量。

2. 毛细管压力曲线特性

  • 曲线形态

    • 位移压力(Pd:最大孔喉的进入压力,决定曲线起始点。

    • λ参数:Brooks-Corey方程 Pc=Pd(Sw)−1/λ中的形态因子,控制曲线陡峭度(λ越小曲线越陡,孔喉分布越均一)。

    • 束缚水饱和度(Swi:对应曲线高压力端渐近线,表示不可动水比例。

  • 滞后效应:排驱(驱水)与吸吮(复水)路径不同,导致曲线不重合,需区分开采(排驱)与注水(吸吮)过程。

3. 渗透率预测与工程关联

  • Purcell-Burdine模型:将岩石视为毛细管束,推导渗透率方程:

    =ϕd

    其中 τ为曲折度因子,实际应用中常简化为经验参数(如 α2)。

  • Brooks-Corey实用方程:结合岩心数据,建立渗透率与毛细管参数关联:

    ∝ϕ⋅λ+2λ

    工程洞见

    • Pd与最大孔喉半径负相关,可间接表征渗透率(高 Pd→ 低 k)。

    • 渗透率预测有效性受黏土类型影响(如离散颗粒黏土 > 孔桥式黏土)。

4. 实验与数据验证

  • 汞注入实验:展示实际岩心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汞/空气系统),强调需换算为油藏条件(界面张力修正)。

  • 岩心尺度现象

    • 饱和水岩心浸水实验:水湿岩心自发排油(类似注水开采机理)。

    • Austin灰岩案例:天然裂缝系统注水后短期高产,印证毛细管力驱动开采可行性。

5. 局限性与前沿讨论

  • 模型简化争议:Brooks-Corey幂律方程虽实用,但Benson基于吉布斯自由能的理论模型更严谨(计算复杂)。

  • 核心挑战:渗透率作为动态流动参数与毛细管压力(静态界面属性)的物理关联性仍不完善,依赖经验修正。

  • 实践准则:强调物质平衡不可简化,避免数学便利性牺牲物理真实性。


总结:讲座从基础物理推导延伸至油藏工程应用,揭示了毛细管压力对油藏评价与开发的核心价值,同时批判性指出模型简化背后的工程妥协,为理论与实践架设桥梁。


来源:岩层书旅
理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8
最近编辑:1月前
现代石油人
博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8粉丝 138文章 1349课程 1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