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椅子的拓扑优化过程会发生什么?
古时候人们用一块石头当作板凳,以后逐渐的演变为平面石头,有大理石面的,甚至一个树桩都可以当作板凳,椅子的出现是由于人们追求舒适的靠背,进而发展为各种花式座椅和沙发,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让科学算法来设计一把椅子,它会变成什么模样?
我们给一把实心 “石头板凳” 来场 “瘦身手术,看看通过拓扑优化会发生什么
我们从最原始的 “实心石头板凳” 出发,模拟它的受力状态 —— 毕竟,再花哨的设计,都得先扛住人坐上去的力量。
第一步:还原真实受力
想象一个人坐在椅子上:
• 臀部与座位接触的两个区域,会产生向下的压力(体重的主要承载点);
• 背部靠在椅背上,会给靠背一个向后的推力(维持身体平衡)。
在 ANSYS Workbench 中,我们给这个实心模型设定好这些边界条件:臀部两个受力面、靠背一个推力,计算后得到它的应力分布 ——红色的区域代表应力集中(受力大),蓝色的区域则受力较小。
从结果能清晰看到:
• 椅子的支撑根部(与地面接触的位置)应力最大,毕竟要扛起整个椅子和人的重量;
• 座位的两个支撑面应力集中,是直接承载臀部的 “主力区”。
这些 “红色警报区”,就是后续优化中必须重点保护的 “生命线”。
第二步:启动拓扑优化,让算法 “做减法”
拓扑优化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在满足受力要求的前提下,把 “用不上” 的材料统统去掉。
在软件中设置两个关键参数:
• 材料保留比率:比如只保留 30% 的材料(相当于给椅子设定 “瘦身目标”);
• 排除区域:明确哪些地方不能 “减料”(比如与地面接触的支撑面、臀部和背部的受力面,这些是功能必需区)。
点击计算后,算法就会像 “剥洋葱” 一样,逐步剔除受力较小的区域。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应力集中的 “红色的区域” 被小心翼翼地保留,而蓝色的 “冗余区” 则被一点点 “挖空”。
优化完成后,椅子的模样可能会让你惊讶 —— 它不再是笨重的实心块,而是变成了类似 “骨骼” 的网状结构:
• 支撑根部加粗,像骨骼的 “承重主骨”;
• 多余的材料被彻底去除,重量减轻,但承重能力丝毫未减。
光看形态还不够,得验证优化后的椅子是否真的 “靠谱”。
在 ANSYS 中,我们可以将优化结果输出为 HDF5 格式文件,重新进行应力分析。如果红色的高应力区分布合理,且数值在材料的承受范围内,就说明这把 “算法设计” 的椅子,既轻量又结实。
如果要进行拓扑优化后的模型验证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将分析设置中的输出打开,设置为HDF5 file模型,查看计算的应力分布结果
不止椅子,拓扑优化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
• 自行车架的镂空设计,减轻重量却更抗摔;
• 汽车底盘的 “仿生结构”,降低油耗还提升安全性;
• 甚至航天器的零件,也靠它在严苛的太空环境中 “省料又可靠”
下次坐在椅子上时,不妨想想:它的 “骨架” 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力学智慧?
内容简介:ansys计算源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