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通信系统内部产生EMI的原因及如何消除EMI?

8小时前浏览2
这里我们只讨论通信系统内部产生EMI的原因及如何消除EMI的影响。在通信系统内部,各种电子器件应用很多,导致了EMI成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电源线与信号线、信号线与信号线的公共阻抗、各种信号之间的接地不当、强信号电路对弱信号电路的电磁感应、大功率信号的空间电磁波辐射对其它电路的影响、多路信号并列传送产生的互相干扰等。通信系统中各种传导性耦合、空间辐射和接地不当是产生各种干扰扰、系统EMC差的主要原因。


 

1、产生EMI的几种因素

 


1.1电磁辐射


大功率的电子设备和高频信号往往会产生强烈的高频电磁波,向四周扩散辐射,必然会对其它电路形成干扰。尤其是在电子设备系统内部,许多元件集中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由于大功率信号的辐射,在弱信号电路的附近产生电磁场耦合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对于信号工作频率很宽、大小信号电路公用、单元布局密集、离散器件和立装元器件多的单元,有时它的每根金属线都会产生天线发射电磁波和接收电磁波。此时,在敏感器件的周围、弱信号电路处,更容易形成导线的天线效应。


1.2传导性耦合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回路的电流经过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回路的电流在该公共阻抗上形成的电压就会影响到其它电路回路,即为电路的传导性耦合。产生的原因有:地线阻抗、公共电源线内阻、公共线路阻抗和多回路电路性传导等。在实际的电路中,传导性耦合可以分为电场耦合、磁场耦合和电场磁场耦合,即我们常等效的并联于电路的电容耦合、串联于电路的电感耦合和同时并联串联于电路的电容电感耦合。


1.3接地干扰


在同一电路中,两个不同的接地点之间总有一定的阻抗,地电流在该公共阻抗上产生了地电压,而地电压又直接加到电路上成为干扰电压。一般情况下,接地阻抗往往都很低,设计时可以不考虑。但对于EMI而盲,地回路接地面上的阻抗是不能忽略的。


 

2、提高电磁兼容能力的技术

 



如何降低通信系统自身的各种EMI,提高系统EMC能力,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其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2.1降低辐射干扰



电磁辐射的传输方式大至相隔较远的系统间,小至系统内可想象的极小距离,所以在设备设计之初,应该将大信号和小信号严格分开,分单元设计或隔离,最大程度上减小空间里相互的电磁干扰。主要方法有:


2.1.1进行物理隔离


即增大信号导线与干扰铺源之间的距离,弱信号导线应避免和强信号导线相互平行设计。避免同一个信号回路的两根导线,弱信号回路与强信号回路共用接地线。对于各种不同性能的元件和导线,应按其不同电平、功率、抗干扰能力的大小,进行分类。


2.1.2平衡电路电压


利用电路上的平衡关系,让两根传输同一信号的导线具有相同的干扰电压。可使干扰电压在这两根导线的负载上自行抵消。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抑制外电路的电磁干扰。


2.1.3保持信号间的良好屏蔽性


即将电力线或磁力线的影响限定在某个范围内,阻止电力线或磁力线进入某个范围,把外界干扰与测量装置隔开。使测量信号不受外界电磁场的影响。使用屏蔽线和屏蔽电缆时,必须注意屏蔽层、外层都不能流过电流,与地不能构成回路。


2.1.4正确接地


地电位十分复杂,为了尽量削弱干扰,应正确应用“一点接地”和“多点接地”。


2.2降低接地干扰



接地平面的一般要求为:接地平面应是零电位;理想的接地平面应是零电阻的实体,电流经过时没有压降;接地平面与布线间有很大的分布电容,而平面本身的引线电感将很小;接地要求尽量降低多电路公共接地阻抗上所产生的干扰电压.同时避免形成不必要的回路。


在进行小信号电路的接地设计,特别是信号变化范围大、频率变化范围大的电路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弱信号放大器与信号源选择一点接地


对于信号源和放大器连接的电路。如果信号源和放大器在不同点接地,两地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对放大器的输出端而言,这个电位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放大器的输入端来说,这个电位差应远远小于信号源的输出信号,否则将在放大器上产生很大的干扰。


2.2.2多级电路选择一点接地


低电平级电路是最易受干扰的电路。特别是多级相连的电路,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相比较,非常小,因此,应选择一点接地,使低电平级电路受到干扰为最小。


2.2.3电缆屏蔽层的接地点选择


对于低频和高频电路,应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特别是高频屏蔽线,使回路电流只经过低阻屏蔽层而不通过电缆的内导体.可有效地抑制地回路的干扰。


2.2.4谐振回路的接地选择


谐振回路和滤波电路的接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受接地方式的误导,许多设计人员将谐振回路的电容电感就近接地。在并联谐振回路中,电感和电容应取一点接地,使谐振回路本身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此时高频大电流将不通过接地面。而抑制产生地回路干扰。采用正确的谐振回路和滤波电路可有效抑制干扰。


2.3降低传导干扰



传导干扰分为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两种:前者是指存在于相线和中线之间的干扰信号:后者是指各相线和中线和地之间的干扰信号。


在不同的电路中,应根据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对电路的影响大小来选择具体的抑制干扰方法。在一般的电路系统中,差模干扰幅度小、频率低、所造成的干扰较小;共模干扰幅度大、频率高,还可以通过导线产生辐射.所造成的干扰较大。因此,欲削弱传导干扰。把EMI信号控制在有关EMC标准规定的极限电平以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开关电源输入和输出电路中加装滤波器。同时,滤波也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抑制传导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无源滤波技术。根据电路不同的耦合方式所引起的不同的传导干扰,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小。对于电感耦合带来的干扰,在适当的位置增加释放电容,达到消除或减小互感带来的干扰;对于电容耦合,干扰频率、阻抗是由设备决定的,抑制电容耦合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耦合电容。


2.4减小电磁干扰的其它措施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通信系统的噪声、消除EMI,在系统设计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2.4.1选用低噪声的器件和元件


在放大或其它电路中.电子器件的内部噪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进电子器件的噪声性能和选用低噪声的电子器件,就能大大降低电路的噪声系数。


2.4.2正确地选择晶体管


放大级的直流T作点晶体管放大级的噪声系数和晶体管的直流工作点有较大的关系,同时,噪声系数NF还分别与晶体管的VCE和VCB有关。


2.4.3选择合适的信号源内阻


第一级放大器、多级放大器的各级之间、混频器等均与信号源相连,选择合适的内阻,不仅可以获得最小的噪声系数,同时可以得到最大的功率增益。


2.4.4选择合适的工作带宽


噪声、电压都与通带宽度有关.接收机或放大器的带宽增大时,接收机或放大器的各种内部噪声也增大。因此,必须严格选择接收机或放大器的带宽.使之既不过窄,满足信号‘通过时对失真的要求.叉不致过宽.以免信噪比下降。


 

3结束语

 



在自然界中,EMI无所不在,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能彻底消除EMI的影响。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影响,综合考虑各种限制因素的要求,满足工作需要。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电源电路电磁兼容电力电子通信电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9
最近编辑:8小时前
电磁兼容之家
了解更多电磁兼容相关知识和资讯...
获赞 41粉丝 187文章 229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AI为尺,智造为基,宝马以“零缺陷”锚定未来!

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人们对于优秀汽车的定义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产业在历经百年线性发展后也迎来了新的生态模式。“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算力与数据深度融入钢铁之躯,围绕未来出行形态的变革正在悄然加速。然而,技术跃进背后,一个根本命题始终如磐石般矗立:如何确保每一次创新突破都守住质量和安全底线?值此背景下,日前,第五届中国汽车质量技术大会于沈阳举办。这座东北工业重镇,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地标,也是宝马集团全球生产网络的战略支点。大会云集了国内外近600名行业专家、整车企业代表、顶尖供应商及研究机构学者。当众多目光聚焦于数智时代汽车质量管理的新挑战时,承办方华晨宝马的生产基地,已经用行动勾勒出未来智造的清晰轮廓——AI驱动下的“零缺陷”体系,正为宝马通往“新世代”的征途铺设最可靠的质量基石。AI驱动智造新标准步入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智能化的脉搏清晰可感。在这里,AI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深度融入制造流程的现实举措。约200项AI应用在工厂内协同运行,如同精密交响乐团中各司其职的乐手,共同奏响效率与品质的乐章。这一技术赋能的触角已延伸至360度全链业务。从研发设计的源头开始,AI仿真技术便深度参与其中:车辆型面设计模拟更精准高效,动力电池的热能管理方案在虚拟空间反复优化,安全性能在数据推演中不断提升。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同时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生产一线,AI的落地更为直观。冲压车间内,行业首创的自研AI智能质检系统如同永不疲倦的“火眼金睛”,对复杂冲压件的细微缺陷进行毫厘必究的筛查。在涂装车间,AI视觉检测系统以超越人眼极限的精度,捕捉漆面上任何微小的瑕疵,其检测准确率正无限趋近于100%。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传统依赖经验与人工抽检的质量控制模式,升级为实时、全量、智能化的过程监控与预防。更关键的是,AI在预防性维护、库存物流优化等环节的深入应用,有效避免了潜在的生产中断与资源浪费,将“零缺陷”“零延误”“零浪费”的理念贯穿于制造全流程。定义“新世代”的质量高度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代”车型,宝马深知,革新并非仅停留在产品层面,更深植于对质量的极致承诺。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在大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质量没有妥协的余地——往昔如是,今朝未改,未来恪守。”这份承诺,已内化为“零缺陷”的基因,贯穿于全价值链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在宝马的质量字典里,“安全”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核心要义。当行业在智能驾驶领域激烈竞速时,宝马选择将“安全第一”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眼下,中国汽车产业链十分成熟,在芯片、智能驾驶、电池等领域也不乏领军公司,深耕中国的海外巨头与之合作逐渐成为常态。但同为合作,一些主机厂选择彻底放开灵魂,“全权托付灵魂”。而宝马始终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恪守质量“底线”。例如,其与Momenta合作研发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非是对流行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将宝马二十余年在驾驶辅助领域的技术积淀深度融入系统设计,将驾驶风险降至最低,确保用户获得“放心敢用”的体验。这背后是对生命至上的敬畏,也是对技术伦理的坚守。为了支撑“新世代”对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宝马在沈阳持续投入顶尖的测试验证能力。沈阳研发中心内近三十部专业实验台架,为第六代动力总成的可靠运行提供严苛验证。值得一提的是,宝马斥资打造的业界首个复合型EMC(电磁兼容)实验室。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深度融合的今天,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和干扰风险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个兼具智能网联和电磁兼容双重测试能力的实验室,为“新世代”车型远超行业标准的电磁安全性能奠定了根基。这些重金投入的硬实力,是宝马质量承诺最有力的无声宣言。构建“质量共同体”扎根中国,深刻融入本土创新生态,是宝马高质量战略的关键支点。其迈向“新世代”的征途并不孤单。以“新世代”为契机,宝马与中国伙伴的合作已迈入“战略协同2.0时代”,共同构建起一个开放、互信、共生的“质量共同体”。在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动力电池领域,宝马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顶级电池制造商紧密携手,共同推进第六代动力电池的大规模量产进程。这种合作不同于以往的供需关系,是深度融合的联合研发与联合制造。双方共享知识、共克技术难关、共建质量标准,目标只有一个:确保2026年于沈阳下线的宝马首款量产新世代车型BMW iX3,其动力心脏不仅代表“中国智造”的顶尖水平,更完全符合宝马严苛的全球标准。在智能化领域,宝马选择与阿里巴巴这一本土科技巨头合作,探索AI大语言模型在车内的创新应用场景。这一跨界融合,为未来人车交互体验开辟了崭新想象空间,其底层同样是对数据安全与系统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技术及生产高级副总裁孟钧澜强调:“作为宝马集团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生产基地遵循严苛验证的全球品质标准,我们致力于成为豪华汽车制造商的标杆。”这份标杆地位,正是通过与中国伙伴在技术、标准、流程上的深度协同与相互成就而铸就。质量文化的温度宝马对高质量智造的追求,最终回归到“人”这一核心要素。先进的技术体系只是工具,其背后是“质量第一”理念已深深融入公司血脉,成为从决策层到一线员工共同信仰的质量文化。每一位员工都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种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沉淀、升华。赋能员工就是赋能质量。通过持续的技术培训和先进工具支持,所有员工都能在各自岗位上为质量提升贡献力量。公司更积极鼓励在产品、生产、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全员创新。截至目前,华晨宝马专利总数已达469项,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创新成果,正是质量文化沃土上结出的丰硕果实。在共筑“质量长城”的道路上,技术是引擎,质量是导向,而人,永远是驾驭未来的终极力量。当“中国智造,全球标准”的“新世代”车型从沈阳驶向世界,它承载的不仅是一款新车的诞生,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智造哲学与质量信仰的宣告。最后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汽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郑元辉在大会上指出:“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应该以安全为前提。宝马坚守安全和责任底线,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这番评价,点明了宝马实践深层的行业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宝马选择了以长期主义对抗短期逐利的内卷,以开放合作抵 制零和博弈,以对安全和责任的坚守,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校准航向。当全球汽车工业站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十字路口,宝马在沈阳生产基地的实践,为“高质量智造”赋予了具象的时代内涵。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