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风能开发等高端制造领域,复合材料因其轻质高强、可设计性强的特性,已成为关键部件的核心材料。然而,复合材料的多层结构、纤维方向敏感性和复杂制造工艺,使得传统试错法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效率与精度的双重需求。Fibersim作为全球领先的复合材料数字化设计仿真平台,通过整合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与工程分析,构建了从概念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复合材料应用开辟了新范式。
复合材料的性能高度依赖于纤维方向、铺层顺序和制造工艺参数的交互作用。Fibersim通过三大核心技术模块,实现了对这种复杂性的精准建模:
多尺度材料模型库
内置超过2000种材料参数,涵盖碳纤维、玻璃纤维及芳纶纤维等主流增强体,支持用户自定义基体树脂的固化动力学模型。例如,在波音787机翼蒙皮设计中,工程师通过输入T800碳纤维的拉伸模量(230 GPa)和3501-6环氧树脂的固化收缩率(0.7%),精确预测了层合板在180℃固化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分布。
制造工艺仿真引擎
集成预浸料铺放、RTM树脂传递和热压罐固化等12类工艺模拟模块。在西门子歌美飒风电叶片生产中,FiberSIM的树脂流动仿真显示,当注射压力从0.8 MPa提升至1.2 MPa时,叶片根部区域的孔隙率从3.2%降至0.5%,直接指导了工艺参数优化。
损伤累积预测系统
采用非线性Miner法则与Coffin-Manson模型,可模拟单轴、多轴和随机载荷下的疲劳损伤演化。空客A350XWB中央翼盒的疲劳测试表明,基于FiberSim的预测寿命与实际测试结果的误差控制在8%以内,显著优于传统线性累积模型。
在C919大型客机垂尾壁板设计中,FiberSim的铺层优化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参数化建模,工程师将初始设计的18层铺层缩减至14层,在保持刚度性能的同时实现重量减轻12%。其自动拼接算法生成的V型剪口方案,使复杂双曲面结构的铺放合格率从67%提升至92%。
特斯拉Model Y车身采用的一体化压铸复合材料后底板,其开发过程深度依赖FiberSim的制造可行性分析。软件通过模拟碳纤维预浸料在6000吨压铸机中的流动行为,识别出5处易产生褶皱的区域,指导设计团队将局部铺层角度从0°调整为±45°,最终使生产节拍缩短40%。
维斯塔斯V236-15.0 MW海上风机叶片的研发中,FiberSim的气弹耦合分析模块展现出独特价值。通过同步模拟叶片在12级台风下的挥舞-摆振耦合振动,软件预测出主梁帽与腹板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系数达3.2,驱动设计团队将该区域铺层厚度增加0.3mm,使叶片寿命延长至25年设计要求。
数字孪生驱动的并行工程
Fibersim与NX、CATIA等主流CAD系统无缝集成,支持在三维模型中直接嵌入铺层信息。当空客工程师在CATIA中修改A320neo发动机短舱的曲面造型时,FiberSim自动更新铺层边界,并实时计算重量变化(±0.5kg精度),使设计迭代周期从2周缩短至72小时。
基于机器学习的工艺优化
最新版本引入的AI模块可分析历史制造数据,自动生成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在庞巴迪C系列飞机方向舵的生产中,该功能将热压罐固化周期从8小时压缩至5.5小时,同时使能源消耗降低28%。
闭环制造质量控制系统
通过与激光投影铺层定位系统的联动,FiberSim实现设计数据到生产设备的直接驱动。在波音777X机翼壁板制造中,这种数字化传递方式使铺层位置精度达到±0.3mm,较传统模线样板法提升5倍。
随着生成式AI与数字线程技术的融合,FiberSim正朝着自主设计方向演进。达索系统发布的2025版概念视频显示,未来软件将具备:
自动生成最优铺层方案:输入载荷工况后,系统在30分钟内输出满足强度、刚度和可制造性约束的铺层设计
实时制造缺陷预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动态调整仿真模型以预测皱褶、孔隙等缺陷
跨学科协同平台:集成结构、工艺和成本模型,实现复合材料部件的多目标优化
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复合材料的应用边界将持续扩展。Fibersim作为连接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数字化纽带,不仅正在重塑传统制造业的研发模式,更为人类探索轻量化、高性能结构提供了无限可能。从飞行器的翱翔天际到风电叶片的驭风起舞,这场由数字技术引发的复合材料革命,才刚刚拉开帷幕。
内容简介:Fibersim:复合材料模拟仿真的数字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