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对话汪林望教授:科研应该是一件治愈人心的事情

11天前浏览34


对话

汪林望教授

=

8月初,汪林望教授做客“计算材料学”直播间,与主持人进行深度对话,分享了他近40年的研究历程、GPU加速计算的前沿应用、AI与材料科学的融合趋势,以及PWmat团队的创新产品QStation。


 


大师之路

从1988到AI for Materials

=


主持人:汪教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DFT研究的?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这个方向?

汪林望:我从1988年开始正式从事DFT研究。当时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读学位,最初专注于大规模计算和无轨道方法(orbital-free methods),并发展了wang-teter kinetic energy functional。说实话,选择这个方向有点"意外"——我那时对神经网络和生物学很感兴趣,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大脑皮层和神经元工作原理。但找导师时,那些做凝聚态物理的导师很多都去了俄亥俄州立大学,最后我找到了一位还在招人的导师,就这样进入了DFT领域。


"科研中的偶然性很大。我当时想找做凝聚态的导师,结果他们一帮人全跑去俄亥俄州立大学了。我后来找到一位导师说'他还招人',我就说'好吧,就干这个'。"



计算革命

GPU如何改变科学计算格局

=


主持人:您提到龙讯旷腾是GPU加速计算的早期开发者,能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吗?

汪林望:是的,我们在2013年就开始将平面波密度泛函方法(plane-wave DFT)移植到GPU上,开发了PWmat软件。当时我们是最早的一批做GPU开发的团队之一。我记得每年去参加NVIDIA的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开发者会议时,参会者只有十几二十人,而现在呢?人山人海!


"高性能计算的未来肯定是异构计算。全球Top 500超算中,大多数都基于加速器(如GPU),而非纯CPU。国内一些团队仍偏爱CPU,因为机时便宜,这忽视了时间成本和效率——GPU能大幅缩短计算周期,加速科研产出。"



AI for Materials

工具而非替代品

=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AI与材料科学的结合?

汪林望:AI在材料科学中有多种应用,但我要强调——AI是材料模拟的工具,而非替代品。我们公司主要做了几个方向:


  • AI科研助理:基于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术构建知识库,将数万篇论文转化为矢量知识库。提问时,系统会分析问题,检索相关论文并进行总结,还能判断是否完全回答了问题;

  • 数据挖掘与预测: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材料属性预测和筛选。DFT提供了标准化数据,是AI模型训练的重要基础;

  • 机器学习力场(MLFF):让分子动力学模拟速度提升上万倍。以前做AIMD很慢,现在用机器学习力场可以快速模拟;

  • 自动化实验:AI可以指导实验方向,告诉研究人员"接下来应该做哪个实验"。


"国内存在'内卷'和'跟风'现象。一说'AI for Science',全民都来做AI for Science,就像当年'全民炼钢铁',把门拆了去炼钢。这不是好习惯——你自己没有独立思考,只是把AI和材料混在一起就叫'AI材料',这样的思维局限性需要提高。"


QStation

让计算"家电化"

=


主持人:您提到的QStation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

汪林望:QStation(详细介绍🔗)是我们为实验科学家设计的"计算家电"。很多实验组的学生做计算太惨了,出去找人做计算容易被忽悠。我们的目标是让不熟悉第一性原理计算(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的实验人员也能轻松上手。

QStation包含两个核心部分:

硬件:一台大多数实验组都能负担的专用机器;

软件Q-Studio+Q-Flow:强大的建模加一键计算工具,我们称之为"微波炉"——你只需放入材料,按下按钮,就能得到结果。


我们把复杂的计算模拟'家电化'。就像微波炉,你不需要知道电磁波如何加热食物,只需放入食物、设定时间、按下按钮。QStation让实验科学家无需深入学习DFT理论,只需要你买一台“微波炉”,只要看一下按钮图形,就知道按哪个按钮,不必学习半天使用说明书也能进行专业计算。

   

Q-Studio+Q-Flow的主要功能:

直接访问Materials Project等数据库

AI 辅助模型搜索:打一段文字进去,它就能找到你需要的按钮,也可以提供一些预建立的结构模型,一键添加氢原子、机器学习弛豫等高级功能;

BI 一键式计算:得到结构后,对很多材料特性可以一键式计算,没有繁琐流程。


科研感悟

治愈人心的科学探索

=


主持人:您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

汪林望:科研应该是一件治愈人心的事情。你的对手不应该是同门师兄发了多少篇论文,而应该是自然本身。最让你开心的事情应该是解释了一个现象,或者开发了一个新算法——以前不能算的,现在我们能算了。


我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做科研,你有一个梦想要做成一件事,你的敌人应该是你面对的自然,最开心的事情是你解释了一个现象,或者你开发了一个新算法。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当前的科研环境?

汪林望:国内科研"卷"得太厉害。我建议大家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跟风,避免"全民做AI for Science"的类似现象;选择有前景的方向——找一个能长期投入、有特色的方向,避免"内卷"陷阱,不要只追求短平快,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特色。


"逆向设计(inverse  design)是个热门方向,但你设计出材料后,怎么合成?稳定性如何?这些是巨大挑战。不要异想天开,比如电解液添加剂的逆向设计——里面太复杂,不太可能像有些人说得那样,你要什么,AI就能告诉你什么。我们需要更谨慎地看待AI的潜力。"


未来展望

博士生的职业选择

=


主持人:DFT方向的博士毕业后,如果不进高校,有哪些职业选择?

汪林望:现在企业对计算模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很多企业必须自主研发,纷纷成立研究院。他们不仅需要做实验的人,也需要做理论的人。龙讯旷腾就与多家企业合作,提供计算工具和解决方案。未来5-10年,计算材料学在企业中的应用会大幅增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理论计算能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节省实验成本。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结语

=


在直播结束时,汪教授分享了他的感悟:"科学探索应该是治愈人心的过程。目标是探索自然、推动前沿,而非与他人比较。拥有信念和恒心很重要,这能帮助我们应对迷茫和躺平心态。DFT计算已经从只能处理100个原子发展到能处理上万个原子,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继续推动计算的前沿,以前不能做的,现在我们要能做!"

 

本文经“计算材料学”公众 号整理校对,保留汪教授英文术语并提供中文翻译,确保专业性与可读性。部分口语化表达已做适当调整,但核心观点与经典表述均来自直播原意。


/   END  /


来源:龙讯旷腾

半导体电子UGUM理论材料分子动力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3
最近编辑:11天前
龙讯旷腾
Q-CAD材料研发软件领跑者
获赞 60粉丝 24文章 77课程 6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免费 5.0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