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圣维南原理与元模型的快速耦合建模|复合材料结构装配精度预测新方法

13小时前浏览3
     本期关注复合材料结构装配精度预测的新方法:在航空航天产品中,复合材料与过盈配合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装配质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需要更高的装配精度,还要求更低的装配应力,因为这两者直接影响气动性能与服役寿命。然而,传统的装配偏差与应力预测方法在面对大数据量、高计算成本的工程场景时,常陷于计算效率低与预测精度不足的困境。为破解这一瓶颈,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圣维南原理元模型的快速精度-性能耦合建模方法performance coupling and assembly precision, CPAP):首先结合圣维南原理与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 alysis, FEA),构建高效样本生成机制,可快速获得过盈配合孔周围装配偏差与应力的关键数据;进一步将降维技术嵌入元模型,有效捕捉装配工艺参数与装配精度及性能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并赋予模型统计分析能力。该研究为航空航天装配质量控制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工具。


    论文基本信息

    论文题目:

    Coupled prediction method for assembly precision and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based on a hybrid saint-venant’s principle and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论文期刊: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论文日期:2025年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ei.2025.103401

    作者:Xin Tong, Jianfeng Yu*, Dong Xue, He Zhang, baihui Gao, Jie Zhang, Yuan Li

    机构:

    a: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团队带头人简介:余剑峰老师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依托航空航天装备装配与连接领域的科研平台,余教授长期从事航空航天薄壁结构装配与连接、复杂产品装配精度保障及容差控制、数字孪生与智能装配等方向的研究余教授作为航宇智能装配翱翔领军团队的重要成员,主持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总装预研项目等3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7项。曾参编专业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7篇,ISTP收录3篇。曾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和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各1项。(来源: https://teacher.nwpu.edu.cn/yujianfeng

    目录

    1 摘要

    2 引言

    样本集求解方法

    3.1 基于PCFR工艺的等效分析模型构建

    3.2 基于圣维南原理的SAH求解

    3.3 基于SVE工艺的SAH求解算法有限元验证

    精度-性能耦合预测的元建模

    4.1 所提方法的整体框架

    4.2 精度-性能耦合预测的元建模

    案例研究

    5.1 案例描述

    5.2 参数确定与验证

    5.3 应用与分析

    结论

    1 摘要

    复合材料与过盈配合技术在航空航天产品中的应用对装配质量提出了新挑战:具体表现为更高装配精度与更低装配应力的需求,因其直接影响产品的气动性能与服役寿命。为此,飞机结构设计中需进行大量装配偏差与应力预测。为满足大数据量、高计算成本约束下的预测精度与效率要求,本研究提出一种复合材料结构装配精度-性能耦合(CPAP)快速预测创新方法。该方法结合圣维南原理与有限元分析(FEA),构建高效样本生成技术,可快速提供过盈配合孔(SAH)周围装配偏差与应力的关键数据;同时将降维技术融入元模型(metamodel, MM),有效捕捉装配工艺参数与装配精度及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形成具备统计分析能力的耦合预测模型。案例研究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显著提升预测效率,并揭示了过盈配合工艺参数对单纵缝拼接(single longitudinal splicing, SLS)接头结构装配精度与性能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为航空航天产品装配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工具,推动了行业技术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复合板装配,装配偏差分析,有限元分析,神经网络预测,元模型

    2 引言

    复合板因其大尺寸、薄壁、轻量化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机身段、翼盒等空气动力学关键部件中。这些部件通常采用机械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进行装配。然而,由于复合材料在连接界面处存在不连续性,孔洞邻近区域可能出现应力集中,从而潜在地影响结构完整性。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已广泛探索设计与工艺改进方案,并将过盈配合技术引入复合材料的机械连接中。过盈配合通常采用铆钉或超尺寸螺栓作为紧固件,通过安装直径略大于孔径的紧固件,在孔壁边界处产生微小变形。图 1 所示为带有单纵缝拼接(SLS)结构的飞机机身,其接头采用带套筒的复合材料过盈配合螺栓连接。这种连接在孔壁与紧固件杆之间形成压缩接触,并通过所产生的层间应力场,减缓飞机在服役周期中所经历的循环载荷。该技术无需改变结构设计或提升材料性能,即可有效提高连接孔的疲劳寿命和密封性。

    图 采用干涉配合连接的 SLS 结构典型飞机机身

    经过实验验证,过盈配合能够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结构接头的性能,并延长飞机的服役寿命然而,然而,不当的过盈配合会增加接头的脆弱性,甚至可能导致严重事故。此外,过盈配合所引起的应力场还可能改变结构原有的应力–应变关系。因此,装配变形分析面临新的需求——不仅需要预测装配关键尺寸特征,还需开展装配性能的预测与评估研究

    在航空航天装配变形分析中,蒙皮结构因尺寸较大、整体刚度低,在装配过程中对由过盈配合引起的层间应力尤为敏感。这种应力不仅可能诱发应力刚化效应(stress stiffening)等几何非线性现象,还会影响装配精度预测的可靠性。传统的柔性装配偏差分析方法在直接用于航空航天结构时存在挑战。在装配诱发结构损伤研究中,FEA能有效揭示不同载荷下的变形规律,但针对孔周应力的全流程仿真即使在单个样本上也计算量庞大,因此需引入解析与简化方法。对于复合材料铆接板,尤其在拉伸载荷下,过盈配合孔周的应力集中是损伤萌生的主要区域。已有研究将解析理论、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相结合,但由于复合板各向异性特性,传统弹性力学公式难以精确描述其力学状态。

    本研究属于基于元模型(MM)的偏差分析,旨在构建满足快速样本获取、高预测精度与高分析效率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且样本需同时覆盖几何精度与应力预测。鉴于本研究中样本种类多、数量大,输入数据高维性是影响元模型性能的主要因素。引入数据降维技术不仅可减少所需样本量,还能提升模型构建效率

    在本研究中,各装配孔的过盈配合工程参数呈现非均匀性,这对依赖数据分布特征的传统降维方法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自编码器的降维方法(ADR。与传统方法不同,该模型利用数据集的内在特征实现降维,能够有效分析由特定工程参数配置所塑造的数据结构。综上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依赖于从样本创建之初就确保数据精度,而这一过程与机理层面的分析密不可分。在满足精度要求后,需要提取关键影响因素,以建立兼顾精度与效率的快速响应分析模型。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复合板过盈连接结构装配精度与性能预测的新方法,其主要贡献如下:

    •  装配精度与性能的耦合预测方法。面向复杂薄壁构型复合结构的装配精度与性能预测,提出一种耦合集成装配偏差预测与 SAH 分析的采样模型。该模型结合 FEA 与数学推导,建立了等效 SAH 计算模型,并引入经典柔性装配理论与Saint-Venant 原理简化装配分析过程。该方法能够稳定生成覆盖全面的样本集,并基于 Hashin 准则将 SAH 转化为性能评估指标

    • 高维数据下的元模型构建与快速预测。针对本领域中高维输入、大样本需求与海量数据带来的元模型应用难题,引入降维技术在保持模型精度的同时减少输入数据规模。基于神经网络的元模型结合降维输入,可快速预测装配偏差与性能指标。该方法已通过验证,能够在高成本、大数据量场景中有效运行,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3 样本集求解方法

    3.1 基于 PCFR 工艺的等效分析模型构建
       

    本文建立了一种用于预测复合板装配精度与性能的解析模型,该模型可作为等效分析框架。如图 2 所示,PCFR工艺“放置(Placing)、夹紧(Clamping)、紧固(Fastening)和释放(Releasing)”是复合板子组件装配过程的四个阶段,具体如图 2 所示,各阶段内容如下

       

    图 基于 PCFR 装配流程的等效计算模型

    步骤 1:放置阶段。通过定位孔将需要进行 SLS 连接的两块板材定位。假设连接用的加强框(stringer)为刚性且已理想放置,因此仅考虑从加强框到连接端的区域。在图 2 中,δ₁δ₂δ₃ δ₄ 分别表示关键特征点(KFPK₁K₂K₃ K₄ 的偏差。

    步骤 2 :夹紧阶段。夹紧(又称为形状保持夹紧)是通过皮带、夹具等夹紧部件将板材保持为理想形状。夹紧点记为 C₁C₂Cₙ。下式描述了夹紧力与板材偏差之间的关系。

    步骤3:紧固阶段。由于紧固是在夹紧之后进行(包括钻孔过程),此时夹具尚未移除,因此在连接过程中不会在孔边缘产生应力。

           

    其中,         为由夹具作用于板材各个夹紧点形成的力向量,         为结构的刚度矩阵,         为关键特征点(KFP)的位移向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式推导中,我们采用均质化技术将整个复合板等效为刚度         。其中,         为装配体的刚度矩阵,         为在引入干涉连接所产生的应力场后附加的刚度矩阵。由下式可知,         的应变能会改变板材的结构刚度,并提高其抗变形能力:

             

    步骤4:释放阶段。移除夹具后,板材会回弹至其标称位置。装配体在回弹过程中所受的回弹力在数值上与夹紧力            一致,如下式所示。在此阶段,连接孔承受的挤压应力达到最大值,这是复合材料发生潜在损伤的关键阶段。

             

    在装配分析中,关注的变量主要为板材轮廓偏差及由过盈配合引起的应力场,这些均为关键输入因素。需指出的是,装配过程基于面板轮廓进行,夹具位置理想布置,故本文不考虑夹具定位误差。

    3.2 基于圣维南原理的 SAH 求解

    如图 3 所示,圣维南等效过程Saint-Venant’s Equivalent Process, SVE)被应用于 SLS 接头以求解 SAH,从而建立等效工艺模型。考虑弦桁为刚体,回弹引起的应变不会传递到面板与弦桁的接触区域。在夹紧之前,与弦桁连接的板材自由端形成悬臂结构。

         

     3 用于 SAH 计算的圣维南等效模型

    由于结构对称性,仅分析其中一块板材。根据圣维南原理,局部力作用于弹性体表面所导致的变形,可等效为远离作用点区域内的应力分布。受该理论启发,如图 3 所示,板材变形源自局部区域(连接、夹紧等)。在远离夹紧点和连接孔的区域         (即与弦桁相连的板材部分),产生等效分布应力         

    假设该区域的影响导致面板发生屈曲行为,称该区域为等效应力区           。此外,在区域            内,考虑于           -           截面            上的等效载荷           。鉴于连接孔沿            轴均匀分布,板材被划分为            个截面            至           ,每个对应一个孔,区域            亦被划分为            至           。每个 SLS 孔的 SAH 根据跨越            至            的截面载荷计算。需注意,截面载荷包含弯曲和拉伸力,但 SAH 计算仅考虑拉伸分量           ,结合各孔的干涉量,建立了作用于            拉伸力下的 SAH 计算模型。      
    3.3 基于 SVE 工艺的 SAH 求解算法有限元验证            

    本研究采用 Abaqus 软件构建了一个四孔复合板 SLS 连接的有限元模型(如图 4 所示),该连接采用过盈配合。模型包含两块板材,尺寸为 70 × 72 mm,厚度 3 mm,孔沿                  方向均匀分布。有限元模型两侧各设定宽度为 5 mm 的位移约束区,模型中以橙色线标示等效应力区域                 

               

     4 含四个 SLS 孔的有限元验证模型

    在点                                                  和                  处施加工件回弹载荷                 ,其数值分别为                  N,                 N,                 N 和                  N,基于板材轮廓保持在 ±5 的假设。有限元模型中设有测点                  和                 ,通过分析其                  方向节点位移得到。模型采用 C3D8R 单元,连接孔周围网格密度较高。本研究装配采用复合套筒干涉配合连接,观察到螺栓与套筒间干涉配合导致连接过程中套筒径向膨胀,轴向载荷的大部分通过套筒转化为径向载荷,因此忽略套筒与孔间的径向摩擦力。工件有限元模型为单向碳纤维增强塑料(UD-CFRP),其材料参数见表 1。

    表 1 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UD-CFRP)的力学性能

                 

    为验证本文提出的 SAH 方法的有效性,将其计算的径向及环向应力与有限元模拟直接提取的孔周应力(见图 5)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径向和环向应力上的高度相关性,体现了 SAH 方法在可靠性、精度和计算速度上的显著优势,同时表明该方法无需逐节点数据提取,即可高效处理。

                 

     5 SAH 随角度从0°  90° 的变化情况

    此外,参考对Hashin 准则的应用,复合材料中的拉伸损伤通常起始于基体。尽管装配过程中未引发损伤,但基体拉伸损伤因子作为评估装配性能的重要指标。以下公式展示了基体拉伸损伤因子                    的计算方法。需注意,                   值越高,损伤可能性越大,说明孔的连接性能越差。最终值为 1 表示发生损伤。因此,本研究采用横向–剪切等效失效指标                    作为表征连接性能的指标,用于评估各连接孔的连接性能。

                     

    精度-性能耦合预测的元建模

    4.1 所提方法的整体框架

    4.1.1 C-MAPSS数据集

    本研究提出的 CPAP 框架如图 6 所示,包含三个关键阶段:样本生成、元模型构建与统计结果生成。

     

     6 CPAP 总体框架

    (1) 样本生成阶段

    本阶段选定两个核心输入参数——轮廓公差和干涉值,用于满足设计公差及工艺范围。设计变量涵盖零件偏差(例如轮廓公差)与工艺参数,并统一表示为输入向量:      ,其中            代表关键特征点(KFP)数量,      代表干涉孔数量。样本容量为      时,初始样本集      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其中,       表示初始样本集的维度,每列代表零件偏差与工艺参数的联合采样。初始样本集的响应集记为       ,通过上一节所述计算方法获得。为了获取 SAH,基于有限元分析(FEA)采用 Saint-Venant 等效方法(SVE)生成响应值。

    (2) 元模型构建阶段

    在元模型构建过程中,应用自编码器降维技术(ADR)以减少输入特征的维度。此步骤在保持预测精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模型训练所需样本量。根据经验设计准则,训练样本数          依据输入变量维度          确定,满足条件 

    (3) 模型训练与统计结果生成

    采用 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训练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该模型利用降维后的输入预测输出参数,包括          和         ,输出表现为统计分布,实现装配精度与性能指标的耦合预测。输出结果为在给定装配条件下,复合材料薄壁单纵缝(SLS)结构性能评估提供基础。通过虚拟样本扩增与降维技术的结合,CPAP 框架在训练效率与预测精度间实现平衡。

    4.2 耦合预测的元建模

    基于获得的初始样本集,CPAP 的关键在于通过元模型构建提升预测效率与准确度。针对该问题,本文引入样本扩展及降维技术以开发元模型。本节详细介绍自编码器降维过程及元模型构建参数设置,以增强模型的计算效率和预测性能。

    首先,根据设计变量(如轮廓公差与干涉值),计算样本响应值,建立初始样本集。为克服计算成本限制,研究采用多尺度径向基函数插值(multiscale radial basis function interpolation, MSRBF)方法生成虚拟样本,显著扩展样本集的同时保持计算效率。通过 MSRBF 生成的虚拟样本提升设计空间覆盖度,捕获初始样本集中未能体现的复杂分布。扩展数据集由虚拟样本与初始样本集拼接组成。随后,在样本扩展基础上实施降维,降低特征维数并保留关键信息,缓解预测模型训练负担。样本规模由扩展比率(        )决定,最终特征维度受降维比率(        )控制。两者独立设置,但协同保障充足训练数据与计算负荷减轻。图7展示了样本扩展与降维流程。

       

    图 构建元模型的样本扩展与降维过程

           

    其中,         和          分别表示虚拟样本和真实样本的数量,         和          分别表示降维后和降维前的样本数量。自动编码器降维(ADR)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编码、解码和重构误差评估。

    首先,编码器将输入数据从高维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将输入数据          转换为低维数据         (其中         )。随后,解码器从映射得到的低维数据重构出高维数据。最后,通过均方误差(MSE)作为准则评估重构误差,调整输出以最小化该误差。相关数学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在上述公式中,         表示编码器的权重矩阵,         和          分别为编码器和解码器对应的偏置向量。激活函数         (如 ReLU)被应用于变换过程中。         代表解码器的权重矩阵。         表示样本数量,         是第          个样本的输入数据,         是该样本经解码器重构后的输出。结合上述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且精确的装配精度与性能耦合预测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样本扩展比率与降维比率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保证模型的最佳性能,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评估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和          分别表示预测值和训练值。此外,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的比例设定为 6:2:2。对于 BP 神经网络的其他参数设置,输入层神经元数量取决于降维后确定的特征维度。隐藏层由两层组成,激活函数采用 ReLU。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则根据关键测量特征点数量及过盈配合孔数量确定。

    5 案例研究

    5.1 案例描述

    本案例将所提方法应用于飞机前机身装配中的一部分,如图8所示,该部分属于类似于锥形前段的锥形桶结构。案例研究旨在预测设计阶段面板组件的装配精度与性能,获取统计结果。

    图 飞机前机身的一个子部件

    该结构由两个梯形复合材料面板组成SLS结构,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由于曲率较大,模型中未考虑板的曲率形状。根据方法,提取两根纵梁之间区域,尺寸约为144 × 100 mm²,布置有8个均匀分布的过盈孔,孔间距为18 mm。该区域被划分为八个等效应力区Ae,用橙色线条表示。面板表面设有6个夹紧点,代表面板回弹力Fv的载荷施加点,以黄色三角形标示。有限元模型详细信息见表2。同样,本例中采用套筒过盈螺栓连接。依据第三章方法,完成样本集准备,并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表 有限元分析(FEA)建立信息

    5.2 参数确定与验证

    考虑到存在4个关键特征点(KFP)和8个过盈配合连接孔,输入维度定义为    。针对本案例确定了样本扩展比例(    )与降维比例(    )的最佳组合,首先,按照第3节的方法,准备了初始样本集,样本容量为    ,模拟欠采样预测场景。随后,针对不同的        组合,对训练样本集进行了不同倍数的抽取。各组合对应的重构误差    与降维后训练样本数量    列于表3。

    表 3      与      的不同组合

    在筛选过程中,排除的组合,因为这些组合在降维输入重构时已引入误差。根据实验设计的经验准则,输入变量维度为    时,训练集样本数应满足,不符合此条件的组合被剔除。图9展示了样本扩展技术的讨论,图中以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均方根误差(RMSE)表示。

     

     9 不同参数组合下的RMSE评估

    结果表明,为保证装配预测过程的准确性与效率,不同训练样本抽取比例需匹配特定的       与       值。表4详细总结了多种欠采样条件下       与       的最优组合。这些组合既保证了模型的高预测精度,又提升了计算效率,为样本处理提供了有效策略。

    表 4 不同抽取倍数下        与        的最优组合

     

    5.3 应用与分析

    本研究中,构建元模型(MM)时参数设置为        和       。为了保证模型的泛化能力,重新生成了包含 35 个样本的新初始训练集,用于构建元模型。随后,分析了两种不同条件下的装配偏差:

    条件(1)中,所有孔均采用统一干涉值        为 1%;

    条件(2)中,干涉值        增加至 4%。每种条件下均生成了 1000 个输出样本值。偏差值服从高斯分布,且满足轮廓公差要求 ±5。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利用 CPAP 方法和CATIA 3DCS® 计算了两个测量点的偏差,相关准确性和效率结果汇总于表 5

    表 5 CPAP方法与CATIA 3DCS®的对比结果

     

    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均优于 CATIA 3DCS®。值得注意的是,CATIA 3DCS® 无法有效预测连接性能。此外,CATIA 3DCS® 对每个样本均需基于材料属性重新计算刚度矩阵,而所提方法综合考虑所有变量,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综上,所提方法在准确性与效率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尤其在成本与数据量受限的情况下,实现了快速响应和精确计算,为航空航天结构的装配偏差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案。

     10 展示了装配偏差的统计结果。通过高斯拟合生成了两测点的统计曲线。高斯拟合的标准差被推导为上下偏差(+3STD −3STD),用红色虚线表示。值得关注的是,当干涉配合值 1% 增加至 4% 时,MP1 MP2 测点的装配结果标准差均降低,说明装配精度有所提升这一现象可能源于两个板之间弱刚度区域因较大干涉配合产生的刚度增强效应,导致夹具释放后板件反弹减小。

       

    图 10 两种工况下MP1MP2的装配偏差

    此外,如图11所示,对两个干涉水平的性能进行了评估,计算了每个孔的平均性能值,并用误差条表示这些值的分布。显然,4%干涉下的整体性能较1%时较差。此外,每个工况的性能评估显示,从第1孔到第8孔,横向–剪切等效失效指标逐渐减小,表明孔的连接性能逐步提升。因此,本研究提供了装配精度与性能耦合的预测分析,将为后续的精度与性能耦合优化提供重要支持。

     

    11 两种工况下八个孔的连接性能

    6 结论

    本文针对航空航天领域中关键且典型的复合材料薄壁单纵缝拼接(SLS)过盈连接结构,提出了一种等效计算模型。该模型融合有限元分析与数学推导,实现了装配性能与精度的耦合预测。通过采用经典柔性装配理论和圣维南原理进行模型转换,有效简化了装配过程。全面的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表明尽管计算过程明显简化,但该方法仍能保证精度与效率。为进一步提升计算效率,本研究将装配性能-精度耦合计算模型作为采样工具,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元模型的计算模型,结合输入数据降维技术。该方法有效减少了样本量,从而提高了建模效率,其耦合完整性通过验证集得到确认。这为解决装配偏差分析中高成本和大数据量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编辑:Jin
    校核:李正平、陈凯歌、赵栓栓、曹希铭、赵学功、白亮、任超、海洋、Tina、陈宇航、陈莹洁、肖鑫鑫赵诚
    该文资料搜集自网络,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MechanicalAbaqus振动疲劳复合材料非线性旋转机械航空航天CATIA海洋理论电机材料DCS多尺度创新方法FA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3
    最近编辑:13小时前
    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87粉丝 126文章 22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综述 | 云-边-端协同架构中智能制造过程性能驱动的闭环优化与控制:回顾与新视角(下)

    接上期云-边-端协同架构中智能制造过程性能驱动的闭环优化与控制:回顾与新视角(上)。本期给大家推荐彭开香教授的云-边-端协同架构中智能制造过程性能驱动的闭环优化与控制:回顾与新视角(下)。综述聚焦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对数字化表征与信息融合、性能相关的过程监控、动态调度与优化控制等主题进行了全面综述。适合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故障诊断、过程监控、调度优化等研究领域学习者。论文链接:通过点击最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行在线阅读及下载。1 论文基本信息论文题目:Performance-driven closed-loop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in the cloud-edge-device collaborative architecture: A review and new perspectives论文期刊:Computers in IndustryDOI:https://doi.org/10.1016/j.compind.2024.104131 论文时间:2024年作者:Chi Zhang (a),Yilin Wang (b), Ziyan Zhao (c), Xiaolu Chen (d), Hao Ye (b), Shixin Liu (c), Ying Yang (d), Kaixiang Peng (a)机构:(a) Key Laboratory of Knowledge Automation for Industrial Process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Auto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PR China(b)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R China(c)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PR China(d)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Turbulence and Complex Systems,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2 目录1 论文基本信息2 摘要3 目录4 引言5 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关键技术综述 5.1 数字化表达与信息融合 5.2 绩效监测与评估 5.3 资源分配与动态调度 5.4 闭环控制与优化6 制造过程中性能优化与控制架构概述 6.1 层次化绩效指标 6.2 云边协同架构下的性能优化与控制 6.3 研究差距与潜在解决方案7 云边端协同架构下性能驱动的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 7.1 SM-CC-TR工艺及系统描述 7.2 所提架构 7.3 架构开发 7.4 讨论与概括8 总结(以上标记章节为本文内容) 注:本文只选中原论文部分进行分享,若想进一步拜读,请下载原论文进行细读。小编能力有限,如有翻译不恰之处,请多多指正~3 摘要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系统在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控制系统和性能评估标准等方面日益复杂。数字化表征、性能相关的过程监控、过程调控和综合性能优化被视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相关课题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长期探索。本文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边-端协同、性能驱动的闭环过程优化与控制框架。首先,为了全面阐述制造系统中的性能优化与控制技术,对数字化表征与信息融合、性能相关的过程监控、动态调度以及闭环控制与优化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综述。其次,研究了将这些技术集成到制造过程中的潜在架构,并总结了现有的一些研究空白。第三,针对分层性能目标,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云-边-端协同闭环性能优化与控制的路线图。本文结合实际工业流程场景,探讨并探索了该技术的总体架构、开发部署以及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工业4.0向5.0转型过程中的综合性能优化与控制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性能优化与控制、层次化绩效指标、数字线程、云边端协同、智能制造 4 制造过程中性能优化和控制架构概述4.1 层次化绩效指标智能制造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基本控制层面跟踪设定点。制造操作需要向上与用户需求和原材料供应保持一致,同时还要向下考虑控制性能、设备状态和运行环境(Ding等人,2018)。在智能制造中,控制回路级、操作单元级和全厂过程级的关键绩效指标具有丰富的含义(Ding等人,2016;Shardt等人,2015)。这些绩效指标以分层方式动态耦合,如图2所示。质量、能源、效率和成本等各种绩效目标之间的关联难以用明确的数学表达式来表达。分层绩效目标的选择和构建为后续多尺度关联分析和跨层优化提供了信息载体。图2 制造过程中的分层绩效指标基于ISA-95和工业互联网架构(Rossit等,2019),图3展示了分层的性能目标和相应的性能优化关键技术工具。具体而言,首先,在基础自动化层面,我们往往更关注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设备监控、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等方法,实现多回路闭环控制,保证设备层的最优控制性能。其次,在过程层面,我们更加关注各类中间产品的质量问题、工艺路径的合理性以及模型设置的准确性。通过质量预测与软测量、过程监控和过程优化控制,我们旨在提升生产的质量性能,从而在边缘层实现多工序协同优化。第三,高层目标是经济效率。通过智能调度、风险评估、能源管理等技术,在云端优化全厂流程的整体经济性能,并引导全过程的最优决策。通过这种以性能为导向的层次化结构,我们可以实现优先级明确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本地设备级控制闭环、流程级优化闭环以及系统级调度决策闭环,从而驱动跨层的综合控制和优化。图3 层次化绩效目标和关键技术工具4.2 “云边”协同架构下的性能优化与控制智能制造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共享和整合多样化、分布式的信息资源,实现按需访问,形成临时且可重构的生产线,从而提高效率、降低生命周期成本,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云计算提供各种计算资源的共享池,而边缘计算则将计算能力从核心分散到边缘。“云边”协同制造通过协同管理,为制造业提质增效注入新的动力。云制造是一个多技术融合的系统,它实现了制造资源、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共享和协同运行(Ghomi等人,2019)。“云边”协同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将云计算强大的资源能力与边缘计算的超低延迟特性相结合。这种协同作用实现了协同优化目标,云应用在边缘侧得到支持,云端则协助满足本地化的边缘需求(Yang等人,2020b)。基于“云边”协同架构的研究已在工业控制网络中取得成果,并应用于智能车辆网络(Kebande等人,2021年;Wang和Li,2019年)和绿色发电厂(Xia等人,2020年)。这展现出其在过程制造闭环控制分析与优化方面的巨大潜力。制造过程性能优化与控制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性能优化与控制的本质在于:首先,整合利用相关的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探究性能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趋势,揭示性能退化的演变趋势。以性能为指导原则,进行过程监控、预测和运行状态评估。指导的性能指标包括计划决策、管理执行情况、运行指标(质量、能耗、物耗、效率、排放等)、控制系统性能、生产和人员安全、生产环境以及关键设备。随后,将结果反馈给监控对象,在此基础上诊断局部性能异常并识别其传播路径。综合评估结果将指导生产决策、工艺参数和设备维护。综述文献(Harris等人,1999;Qing,1998)总结了早期基于模型的优化框架和技术方法,涵盖制造过程技术、模型和控制系统等。面向工业大数据时代,文献(Gao等人,2016;Qian等人,2017;Tang等人,2021)进一步分析了基于数据的先进智能技术在工业过程优化中的研究现状与挑战性问题。对于具有时空分布数据资源的制造过程,数据驱动的方法需要打破流程和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壁垒。制造过程全生命周期中可用的信息资源构成了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中综合优化和控制的基础。在多流程平衡和生产逻辑规则的约束下,数据表现出多尺度的因果关系和时空分布性(Dong和Zhou,2023)。以数据为中心(Kusiak,2017)、云边协同的信息系统架构(Khan等人,2019;Tian等人,2022;Song等人,2020)正在成为制造企业的主流。传统的以云为中心的模式无法满足海量工控设备资源的实时处理需求,需要将算力部署到更靠近边缘的位置进行即时处理。此外,在长期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供应链上的工厂空间分布广泛,运行着众多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这些系统表现出资源异构性和强时空关联性,对跨时空尺度的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网络集成的需求日益凸显(Ye和Liu,2022)。从边缘智能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群体学习架构(Guo 和 Martinez-Garci,2021),并解决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信息物理融合与知识共享、设备性能自优化等问题。此外,现场设备数据的保密性至关重要(Zhang 等人,2022),异常情况导致的性能下降易于在时空范围内传播和演化(Ma 等人,2021,Ma 等人,2022)。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依赖于设备本地化,往往受限于设备计算能力、样本空间、通信等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充分利用“边缘设备”协同的快速响应和自愈能力。此外,多系统耦合使闭环控制与优化面临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操作指标、控制回路设定值和过程参数的决策不准确或非最优,都可能导致系统处于次优状态(Zhang等人,2022),从而导致关键绩效指标日益不稳定并产生连锁反应。传统模式下,生产调度阶段和执行阶段的信息无法实时反馈(Guo等人,2018),无法实现生产调度与实际绩效的闭环衔接(Zhao等人,2020)。动态生产中多目标/多任务综合性能优化与控制决策(Wang等人,2022;Zhao等人,2022)面临着实时状态感知、计算效率同步等挑战(Cui等人,2017)。迫切需要利用“云”的即插即用智能模型、高性能计算资源和决策管理,超越多边并行,实现“云-边-端”协同架构中综合性能指标的跨层闭环优化。在工业4.0中,云制造(Siderska 和 Jadaan,2018;Xu,2012)引入了高效共享、合理利用高度异构和分布式信息资源的技术理念,边缘计算(Satyanarayanan,2017;Jiang 等人,2023)实现了灵活的数据流动和处理。这些驱动力为制造过程的闭环控制与优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Wang 等人,2021),为实现高质量生产、高效运行、高可靠安全性以及生产配置中的高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4.3 研究差距和潜在解决方案基于以上观察,我们将现有研究的不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化表征和信息融合方面的差距在制造过程中,全生命周期数据呈现出密集与稀疏并存、冗余与不完整性并存、动态与静态耦合等复杂特性,导致多阶段、多流程、多系统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实现精准高效的数字化表达面临挑战。现有的数字化表达多侧重于制造过程的局部环节或少数关键变量,未能打破不同阶段、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制造过程涉及设计、制造、维护、测试等多个阶段,全生命周期数据在不同时空域中呈现异构性,过程模型机制复杂,模型到数据的映射难以捕捉,因此多级制造要素的跨域集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融合方法考虑的要素范围有限,且要求要素具有统一的结构,无法有效地融合制造系统的层级跨域结构,导致多源异构数据的利用率低。因此,如何实现多级多模态的数字化表示以及如何进行多要素信息融合是一个重大挑战。(2)绩效关联分析与评估存在差距不同生产环节、工序、管理系统等异构关联数据难以统一建模,且关联性表现出多尺度特性,现有的关联性分析与建模方法局限于单个子流程或系统,很少考虑制造系统的层次结构和不同尺度的信息。优化调度缺乏足够的监控、诊断、预测和评估支持,性能相关信息与执行任务尚未形成闭环,多个性能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约束,评价标准不够客观一致。性能评估主要关注单个系统的当前状态,而将系统退化和相互冲突的约束纳入多系统综合性能评估的文献鲜有报道。因此,迫切需要构建面向制造过程中多性能指标的多尺度相关性分析与评估模型。(3)调度和优化方面的差距工艺约束复杂,多工序、多系统耦合,层次化运行。现有调度研究缺乏耦合性考虑,生产绩效往往偏离调度方案,效率低下。人工调度主观性强,处理能力有限。目前的性能优化主要集中在单一层级上,实时闭环反馈的范围有限,优化过程中各层级之间的关联性较低。此外,难以制定兼顾质量、成本、能耗和效率的综合优化目标,而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也面临挑战。因此,我们致力于设计一个综合框架,实现分层性能约束下的多目标协同调度和跨层闭环优化。为响应行业对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的需求,需要开发一个性能驱动的“云-边-端”协同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框架。潜在的解决方案是从设定性能目标开始,然后以闭环的方式将面向性能的表示、评估、优化和调度等关键问题集成到该架构中。如图4所示,该解决方案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图4 性能优化与控制的基本思想①以“制造—能源—质量”为总体目标,按照一体化管控体系架构对绩效指标进行层次化映射,建立层内耦合、层间联动的综合绩效指标目标。②以层级化性能目标为指导,建立信息与物理资源关联的数字化表征模型,通过数据可视化,从不同业务视角动态监测复杂性能网络内各类指标的变化及异常情况。③基于层次化的绩效目标,融合过程机制和知识,分析和建模跨不同流程和系统的多尺度绩效关联,揭示绩效指标与运行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④针对不同业务场景,探索多项性能指标的实时动态变化,针对局部性能异常,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追溯根源,并提供实时的综合性能评估。⑤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调度优化技术,最终给出潜在的优化方向,指导未来的生产经营。5 “云-边-端”协同架构下性能驱动的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路线图5.1 SM -CC-TR工艺及系统描述SM-CC-TR是指从原材料生产钢铁的一系列工业过程(Zhang和Dudzic,2006;Yu等人,2018)。该过程高效集成,可生产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钢铁产品。SM工艺涉及按照特定程序熔炼铁水和废钢等材料以生产钢铁。CC工艺负责将钢水凝固成各种形状,而TR工艺则将钢材进一步精炼成具有特定厚度、宽度和其他指标的定制产品。各种工艺流程、控制参数和操作设定点对企业关注的绩效指标有着复杂的影响。与绩效相关的要素呈现出多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过程机制的复杂性,加上各种操作条件下的扰动和动态波动,导致模型不匹配、参数异常、控制波动和调度不当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实现有效的闭环性能管理和优化的挑战。SM-CC-TR工艺生产线的特点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交织在一起,如图5所示。该系统表现出跨多个阶段、多个流程和多个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和耦合。生产通常涵盖研发、制造和运行维护等多个阶段。在此背景下,生产线上的不同流程与各种系统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生产线感知信息的反馈与设备控制决策交织在一起。不同操作单元之间存在实时数据壁垒,原因是无法构建自适应的可迁移要素模型,以及缺乏用于流程交互和灵活控制反馈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数字化表示方法未能有效地弥合不同阶段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信息融合方法未能与实际生产线的分层跨域结构有效结合。生产要素的利用不足。“云边端”协同,为实现多层次、多模态的数字融合和多要素的信息融合提供存储、管理和计算环境。图5 SM-CC-TR工艺的工艺-系统-阶段集成示意图此外,现有的性能关联分析模型对系统层级结构和整体信息流的关注有限。考虑多系统退化特性和冲突约束的性能评估模型鲜有报道。尽管已设计出一些“云边”协同监控与优化架构并取得成功应用,但对“设备”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我们认识到,“云边端”协同的网络化架构与层级化制造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将为全厂流程的多性能指标监控、多尺度关联分析和综合性能评估提供清晰的拓扑基础。最后,当前的调度策略通常将任务组的分配、部署和执行割裂开来,对系统耦合考虑不足。控制优化主要侧重于单一层级,实时闭环反馈范围和优化空间受限,导致层级优化关联度较低。“云边端”协同有利于在性能约束下实现轻量级、低延迟的多目标协调控制,并能够实现跨层闭环优化的安全、兼容和自主的资源部署。5.2 所提架构 该架构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跨多系统、多流程、多阶段的典型制造过程三维集成数字化环境,将监控、控制、优化融合到性能驱动的统一智能架构中。总体路线图如图6所示。图6 性能驱动的过程优化和控制路线图该架构构建于数据、力学模型和知识深度融合的数字线程之上,依托“制造-能源-质量”协同的层级化性能评估体系,通过对各类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表征,以及对跨系统、跨尺度相互交织的性能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打通自上而下的数据流与自下而上的决策流,建立全面集成的数据源,实现性能驱动的跨域计算共享。充分利用“云边”协同的资源配置优势,构建多目标预测-反应闭环调度系统。针对次优情况,我们通过“边端”协同快速响应的自愈控制,并在“云端”智能决策的指导下提供多目标综合优化策略。构建了“云边端”协同环境下闭环控制与分布式跨层优化的集成框架,以稳定质量、节能降耗和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架构部署如图7所示。图7 所提框架部署5.3 架构开发5.3.1 数据-模型-知识深度融合的数字线程制造过程具有数据多源异构、模型映射机制复杂、多阶段耦合等特点。在传统的分散控制模式下,现有的数字化表达主要针对局部单元或有限个关键变量,各阶段独立运行,造成实时数据壁垒,控制系统之间无法有效交互,制造子过程之间的耦合与关联性也常常被忽视。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数据资源利用率低、与机理模型集成交互困难、知识关联性缺乏。因此,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建立一条深度融合数据、模型和知识的数字主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旨在实现各制造阶段数据、模型和知识的统一表达,为整个制造过程的“云-边-端”闭环优化与控制提供全要素集成协同的数字化信息环境。针对3.3节中的研究空白(1),本小节介绍了数字线程的构建方法,并以SM-CC-TR流程为例,从(1)多源异构数据统一描述、(2)多粒度模型跨域关系分析与多级关联描述、(3)时序知识图谱构建与动态更新、(4)跨阶段数据-模型-知识融合与关联网络构建四个方面展示了数字线程技术在实际行业中的应用。数字线程总体框架如图8所示。图8 数字线程构建框架(1)多源异构数据统一描述SM-CC-TR全生命周期制造流程涵盖预研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多个阶段,同时围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PCS)等多个系统运行。数据资源的结构、分布和存储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工艺参数、传感器测量值、工艺数据、质量指标数据等时间序列数据外,还包含产品材料形态、设备模型、工艺模型等半结构化数据,以及产品表面和截面凸度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物理空间或系统层级,生成时间和采样率各不相同。此外,数据还体现出时空动态演化、不平衡性、高维性和部分缺失的特征。数据之间缺乏关联性和逻辑关系,导致数据冗余和数据孤岛。因此,需要理清全生命周期制造流程中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统一的数据描述。元数据是数据描述的有力工具(Zhou 等人, 2020;Bernasconi 等人, 2022;Liu 等人, 2019c),基于元数据模型的多源异构数据描述框架如下所述。首先进行数据清洗和非理想数据扩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机制知识和规则约束等方法,分析和清洗数据冗余、冲突和错误等问题。然后,利用软测量、周期同步和多尺度转换等方法,对不完整、不平衡和多速率数据进行综合扩展,并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模型,确保数据质量和可靠性。其次,借助超文本标记语言、可扩展标记语言、资源描述框架等信息描述格式,注册多源异构数据的基本属性和标识信息。结构化数据直接集成获取元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经过类定义、关系提取、属性提取等处理获取元数据。之后,根据原始数据的来源和属性,将其划分为技术元数据、流程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通过关联、聚合、时空对齐等方法,建立元数据之间关联关系的复杂网络。并通过实例层、模型层、元模型层等构建层次化的元数据结构模型,最终考虑生产、运行、控制指标的物理约束和多级信息空间映射关系,构建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多源异构数据统一描述模型,为多阶段、多流程、多系统制造数据提供量化、形式化、本地化的数据描述方法,为后续数据演化特征提取、知识模型融合奠定基础。(2)多维多粒度模型跨领域关联分析与关联关系描述SM-CC-TR制造过程中的机理模型在工艺参数选择和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规律或物料传递机制建立的精确数学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目标系统动力学,反映内部运行状态。这些机理模型具有特定的物理含义,协同保证了SM-CC-TR工艺的逻辑流程。然而,制造过程涉及多个操作阶段,每个阶段通常由众多工序/单元/回路组成。通常采用相对独立的控制策略,并通过过程模型制定各个控制回路的工艺流程、参数和设定值。现有的机理模型主要针对特定的回路或对象,很少考虑模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涉及机理不明确的大规模过程时,这一挑战更加突出。以精轧过程为例,其主要包括设定模型、控制模型和数学模型。设定模型通过计算合理设定了各机架的轧制力、辊缝、轧制速度、机架间张力等工艺参数,并预测了性能参数。然而,精轧机组模型间交叉耦合的影响机理,以及关键工序和工艺参数对厚度、板形等质量指标的影响规律,尚未通过模型设定的相互作用进行明确的表达。质量控制模型尚处于单单元控制阶段,仅关注局部单元的最优质量性能。此外,工艺条件和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往往导致过程的多模态化,过程输入条件、状态变量和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复杂,现有的机理模型无法完整地描述这些关系。因此,有必要研究模型间的关联关系,在现有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空间关系、时间序列关系、工序约束关系以及能量-信息-物质流等传输机制,建立系统模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与协同,为基于模型的SM-CC-TR工艺的协调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我们关注多维多粒度模型的时空同步调控。通过机理模型分析局部单元蕴含的频率分布、行为模式和规则信息,通过关键时间节点定位和时延估计,建立时间序列动态变化下的多维模型。其次,考虑模型间的时空映射关系,采用节点和有向边联合描述模型间的动态演化行为,并以各模型的物理位置和实际输出输入关系为约束,实现模型间的空间协同。其次,关注模型间的差异信息和潜在的变化趋势,运用信息熵和因果分析理论赋予静态关联图结构动态演化趋势,同时考虑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耦合约束。进一步,利用聚类、鲁棒学习等方法对关键流程或环节中不精确的基准模型进行分析,并进行自动调整、更新和补充。最后结合系统级信息,通过深度因果关系图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揭示模型间的跨领域转移机制,并利用关联规则形成系统模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与协同。(3)时序知识图谱的构建与自主更新SM-CC-TR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专家经验和知识因其良好的解释性和理解性,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过程控制、参数选择和操作监控。制造过程的多阶段、多工序、多系统特性决定了知识来源复杂多样,具有不确定性,且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知识层面缺乏信息联动。在整个研发设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包括加工工艺、加工标准、产品相关设计参数等,以规范性文件等资料的形式明确存在。生产过程知识、制造技术知识、产品信息知识和设备知识通常由工业现场的工程师和领域专家进行总结。除了上述静态知识外,还包括各工序的过程控制机理模型和算法、用户订单变化信息以及实时过程传感器数据等动态知识。因此,有必要对制造过程的知识进行管理,充分发掘、关联和推断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为全生命周期过程提供有效、完整的知识支持。首先,从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描述中挖掘工艺过程语义信息,对数据进行概念和规则映射,形成多尺度知识。同时,利用高维张量模型、趋势分析等技术,揭示制造工艺数据的时空演化和多维投影机制。特征关联映射实现多阶段演化行为的动态表示。通过文本挖掘、机器视觉等相关工具,从行为表征中发现隐藏的新知识,进而实现数据中知识的提取和积累。其次,结合企业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模型中显性/隐性知识,基于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借助符号机器学习进行知识建模、知识融合和知识推理。构建统一的描述框架,将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分片,形成多点交叉融合的多类别知识网络,并将具体的工艺过程语义关系嵌入到网络中。图融合、实体对齐和实体消歧将用于深度关联和整合现有知识,同时提炼和融合图中的多个部分。以此方式,建立完整统一的制造过程知识图谱模型。最后,值得研究知识图谱的动态更新策略。我们可以基于增量学习的概念来分析、调整和更新学习规则。此过程涉及对新知识进行同步关联更新。此类更新可能包括知识图谱中某些节点的消失或出现,或新生成的边的形成,从而实现知识图谱的动态更新。(4)跨阶段数据-模型-知识融合与关联网络构建单一模态的信息资源无法完全捕捉制造过程的全貌。机理模型可以准确地表征给定过程的内部状态或系统动态。然而,参考模型或其结构通常仅适用于稳态过程,难以预先考虑时间变化。相比之下,数据模型虽然反映了生产过程的实时物理特性,但其学习过程缺乏可解释性,中间结果也不足。知识模型虽然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但通常难以应对工况频繁变化的复杂生产过程。此外,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数据流、模型和相关知识,这给阶段间的信息共享造成了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构建了SM-CC-TR过程的制造过程关联网络。该网络能够实现每个制造阶段数据、模型和知识的一致表达和协同集成。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不同模态之间信息的底层关联和交互,从而实现了整个生命周期内制造要素的统一和协调。该方法从产品、流程、设备和系统等各种工业要素入手,协同考虑时间维度上的多尺度嵌套、各层级之间的复合动态特性以及空间范围内的多流程传输延迟和耦合。它使用邻接矩阵和符号有向图等定性方法来表征互连关系。这些工具描述了流程中的因果关系矩阵和相应的因果有向图,从而构建了涵盖时间-空间-功能尺度的SM-CC-TR流程的物理拓扑结构。其次,我们运用图论、因果分析和神经网络等方法,阐明不同层级模型与数据之间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并与基于概率预测模型的深度因果图建模相结合。基于物理拓扑结构,我们可以构建制造流程的因果网络,这有助于挖掘隐性知识并理解数据和模型中的因果结构知识。最后,利用现有的全要素融合知识图谱,结合多模态信息融合方法,集成多源异构数据、跨领域多维模型和因果关联网络的统一描述,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多模态实体概念之间的关联,确保协调统一,形成制造流程数据-模型-知识深度融合的数字主线,并可实时更新调整,实现跨流程、跨系统、跨阶段的信息共享与集成,实现整个制造生命周期中各系统信息的访问、转换、分析和追溯。5.3.2 多过程多系统耦合下的多性能综合预测与评价传统制造过程中,性能关联分析与预测往往局限于单个流程或制造、能源和质量系统中的某个特定环节,而忽略了不同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跨不同规模的多个流程、系统和性能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极具挑战性,阻碍了以性能为导向的优化与控制的实现。在动态制造场景中,工艺流程、原燃辅料及能源供应、产品质量等核心系统通常各自管理,导致这些系统的生产效率、能耗、成本、安全等性能指标相互关联,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约束。针对3.3节中的研究空白(2) ,本节提出了一个多流程多系统耦合下的制造过程多性能综合预测与评估框架。总体框架如图9所示,包括(1)数字线程驱动的多性能关联建模、(2)云边端协同多性能退化监测与根源定位、(3)多性能退化趋势预测与综合评估。图9 多性能综合预测与评估框架(1)数字线程驱动的流程-系统耦合多性能关联建模以SM-CC-TR工艺为例,为确保生产的高质量和高效性,能量信号、控制信号及各类信息在整个过程中系统地交织在一起。时间上,既有运行周期较长的子工序,如加热炉,也有运行周期较短的子工序,如粗轧机和精轧机。各子工序的时间相关性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属性。空间上,带钢沿着长长的生产线经历着多重变形。各种力学模型,包括钢坯加热模型、轧制力模型和轧辊热凸度模型,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这些模型被嵌入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在参数计算和控制设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各种传感方法,如高温测温仪、力传感器、测厚仪和表面质量检测设备等,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数据。大部分数据由连续的时间序列组成。生产计划、工艺参数调整等事件也对过程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复杂制造过程通常具有时空分布性、力学模型与数据交织、时间序列与事件信息共存等特征。因此,需要通过集成力学模型和数据驱动方法,建立考虑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各种性能指标的跨过程、跨系统关联模型。首先,针对多流程和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导致关联分析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的挑战,我们从数字线程提供的信息中筛选出与流程和系统密切相关的关键变量。结合流程和数据的特性,例如数值型或分类型、时间戳型或基于事件型、操作型或可测量型,我们可以使用启发式搜索算法、稳定性学习和因果发现方法来优化变量组合。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潜在的关系和因果路径,这些关系和路径能够反映与性能相关的状态,并展现出在不同模式和数据类型之间的稳健性和泛化能力。其次,考虑到工业流程中涉及各种数据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关联,我们可以利用数字线程提供的数据特征表示和关联网络来指导局部关联模型的建立。最后,为了满足跨多流程、多系统和多性能指标的关联分析需求,本文考虑基于图模型的表示方法。因果图、贝叶斯网络、概率图模型、图神经网络等可以在不同尺度上统一描述设备、单元、流程、系统等层次化、异构化的对象以及各种形式的关联关系。(2)云边端协同多性能退化监测与根源定位长期以来,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制造企业遵循ISA-95国际标准进行企业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的集成。该标准将整个生产过程自下而上分为五层:设备层、实时控制层、过程控制层、生产运行层和业务系统层。在故障诊断领域,数据分析和建模通常在较低的三层进行,并将监测和故障诊断结果提供给上层进行控制、调度和优化等。这种层级结构与云边端协同的环境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然而,在某些云边协同过程监测和故障检测方法中,计算和存储的合理分配是研究的重点。一些现有工作(Huang等人,2022;Luo等人,2018)解决了多模态过程的监测模型更新和长期特征学习问题。该架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以SM-CC-TR工艺为例,“设备”层主要包括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及相关传感器网络,例如轧机机架、加热炉等。“边缘”层部署在车间层面,对应生产线或局部工厂,例如粗轧或精轧工序。“云”层部署在工厂层面,覆盖全厂工艺流程或多条生产线。从“设备”到“云”,数据采样频率降低,但数据丰富度提升;对象的响应速度降低,但复杂度提升;自动化程度降低,但决策所需的智能化程度提升;建模复杂度提升,计算和存储资源也同步增加。就过程监控和故障根源定位而言,“云”、“边”、“端”三层在任务目标、数据特征、资源能力和模型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而,三层服务于同一生产过程,其总体目标是一致且统一的。因此,在云边端协同架构中,需要突破传统的单设备或单流程的分析框架,提出一种面向制造过程多性能退化监控与追溯分析的新范式。首先,在任务分解方面,设计基于层次聚合的多监控任务聚合模型。将性能监控任务划分为单元级、流程级、系统级等不同层级。不同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表示为不同监控指标之和、一致性等约束条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监控模型的目标函数。从而使各监控模型在满足各层级任务目标的同时,兼顾整体任务。其次,考虑到边缘层样本不足、标签不均衡等问题,数据驱动建模可能存在问题。云端存在数据充足的故障类别,可以采用多源域迁移学习算法,以当前边缘侧为目标域,其他边缘侧为源域,通过云层构建融合多源域知识的模型。考虑到算力差异,采用云层训练、边缘层执行的策略,在云端建立模型库进行模型保存和管理,并根据模型的实时性有针对性地调整模型的更新周期,从而不断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并保持良好的内存和实时性。在信息融合方面,由于不同模型各有优势,不同模型的协同管理以及监测信息的融合机制值得研究。集成学习和贝叶斯模型是两种有效的方法。对于检测到的故障,进行根本原因诊断和故障传播推断比单纯的故障分类更具有实际意义,希望通过构建的异构动态图定位故障根本原因并识别潜在的传播路径。(3)多性能退化趋势预测与综合评估在复杂的制造过程中,除了监控生产过程的实时状态外,还需要考虑部件磨损、部件老化、材料性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的性能指标趋势变化。例如,在SM-CC-TR工艺中,工作辊的磨损、液压泵性能的下降以及传感器精度的降低都会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耗等指标产生趋势性影响。精准识别制造过程中可能影响性能的潜在关键环节和设备,并准确评估性能下降的趋势和程度,对于避免重大生产风险、合理化生产和维护计划以及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至关重要。此外,由于SM-CC-TR工艺,尤其是TR工艺的高温高速特性,某些性能指标(例如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难以在线感知,通常需要通过离线测试甚至破坏性实验进行测量。软测量技术(Jiang等人,2020;Abeykoon,2019;Zhai等人,2023)为关键绩效指标预测提供了指导,可引入多绩效趋势预测和综合绩效评估。首先,基于图模型进行性能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定量评估图模型结构和参数微调下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有向权重图和复杂网络理论,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的边或节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键变量的趋势变化导致制造过程呈现出时变特性。某些相关性变化可能导致原有的相关性模型不再适用,需要进行动态更新。为此,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性能相关性模型演化更新的触发机制。当趋势变化触发更新条件时,定位需要更新的局部相关性模型,并基于增量学习和在线变分贝叶斯方法对待更新的子模型进行更新,从而实现对制造过程动态演化的有效跟踪。由于系统性能指标可以通过性能相关性模型获得,因此系统性能的下降可以映射到相关性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化上。将向量自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解算法、软测量与基于机制或经验的退化模型相结合,预测相关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变化趋势,可以得到性能指标的趋势预测和退化评估。此外,考虑到制造、能源、质量等多种性能指标之间的耦合甚至冲突约束,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多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启发式算法寻找多个性能指标的帕累托前沿作为它们之间权衡的表征。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Dempster-Shafer理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多性能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系统的综合评估结果。5.3.3 云边协同闭环调度复杂产品制造过程涉及多系统、多变量、多约束、高度耦合和高度动态,难以综合考虑多个优化目标(如效率、能耗、成本、质量等),这给该过程的生产调度带来了重大挑战。如前所述,随着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积累了海量数据。数字线程通过集成制造阶段的数据、模型和知识,为生产调度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实现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的多目标动态闭环调度,需要利用数字线程集成的多流程耦合机制和工业大数据,设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预测-反应式动态调度方法。动态调度注重实时性、在线决策和自适应性,旨在快速响应随机扰动,不影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对相关算法的性能要求极高。然而,实现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的动态调度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工序的全局信息。现有的动态调度研究大多仅考虑单个工序或短流程,较少关注包含多个工序的全流程协同调度,难以保证全流程的优化精度。现有的全流程协同决策主要依赖于知识型员工的经验,难以实现全流程优化,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能耗和资源消耗高。其难点在于全流程信息量巨大、流程约束复杂以及决策变量强耦合。因此,综合考虑全流程信息以实现对随机扰动的快速响应对算法性能和计算资源的要求很高。以数据为中心、云边协同的系统架构正在成为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的主流架构。云边协同技术整合全流程信息数据,分布式部署计算资源和算法。面对设备端反馈的动态扰动事件,基于数字线程集成的模型和数据信息,利用边缘端服务器的局部调整能力和云端服务器的全局调整能力,实现全流程多操作多时间尺度的协同。利用云边协同技术形成集数据存储、生产调度、方案执行、数据反馈、动态调整于一体的闭环调度系统,是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生产组织优化的理想研究方向。本节以SM-CC-TR制造流程为例,介绍在云边协同架构下如何实现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的闭环调度。其基本架构如图10所示。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1)资源与能源配置;(2)多操作耦合的预测-反应式调度;(3)多时间尺度联动的闭环调度。图10 云边协作闭环调度框架(1)资源能源配置钢铁制造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和高耗能行业。生产计划与调度是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约束条件给生产组织优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难以实现全流程的集成优化。多层次、多阶段的生产计划与调度是实现生产组织优化的有效途径。其中,资源和能源的优化配置处于上层,负责设备、物料、仓储、人员等资源以及电力、燃气等能源的配置。在钢铁生产等复杂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工况、负荷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对资源配置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设备工况方面,钢包温度、轧辊性能等性能随着生产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生产负荷方面,转炉、连铸机、加热炉和热轧机等都是高耗能设备,在执行不同的生产任务时,其能耗波动较大。因此,资源和能源优化配置是复杂产品制造过程顺利、高效实施的重要环节。资源能源配置位于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相对上层。为了确保下层计划调度的可行性和灵活性,需要对生产执行过程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即其方案需要具有鲁棒性。实现鲁棒的资源能源配置可以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鲁棒优化建模和鲁棒优化算法设计。首先,需要构建基于鲁棒优化的资源能源配置模型,该模型需要考虑负荷波动,并结合系统机理知识和针对性能变化、性能退化、设备计划维护等多种工况的性能评估方法。具体而言,负荷波动可能包括订单变化、资源变化和工艺变化。为了有效求解构建的鲁棒模型,需要基于数学规划、鲁棒进化计算和混合策略设计高效、高精度的鲁棒优化算法。在“云边”协同架构下,资源能源配置属于上层计划,所涉及的模型和算法需要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中。生成的资源计划和能源计划随后被下发到分布式边缘服务器。它们被用作资源和能源约束来指导边缘服务器的低级生产计划和调度会话。(2)预测-反应式调度生产过程中的多工序耦合和多种不确定性是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生产调度面临的关键挑战。以SM-CC-TR工艺为例,SM生产的钢水需要在连铸机中连续浇铸形成板坯。板坯根据不同的温度、钢种、规格等属性,按照热轧工艺规定分批通过加热炉,进入热轧机。SM-CC的装料和浇铸配料优化、热轧的配料优化以及两者的协同优化是高度耦合的,涉及多机协同。多工序耦合进一步增加了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因素(例如,上游工序的加工时间和下达时间)对生产调度优化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复杂的产品制造过程,设备的启停和任务调整对能耗、物流、人力配置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没有预先安排的计划,很难在动态事件扰动下实现快速响应。预测-反应调度能够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不确定事件扰动,制定多种场景方案,并在发生动态事件扰动时动态调整生产方案,是实现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生产调度优化的有效方法。多工序耦合的预测-反应调度包含两部分:预测调度和反应调度。预测调度旨在通过考虑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制定多个生产调度方案,形成候选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从池中选择当前环境下的最优方案进行生产,并将其他方案作为候选方案。反应调度旨在当动态事件干扰当前方案时,将当前方案切换到其他候选方案,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蒙特卡洛树搜索为例。在预测部分,将多工序耦合的生产调度问题转化为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或作业车间调度问题。通过蒙特卡洛树搜索实现静态问题的优化求解,并通过其仿真过程实现对不确定事件的预测。在优化过程中,随着蒙特卡洛树节点的展开,得到多个考虑不确定性的生产调度方案,形成方案池。其中的最优方案直接用于指导当前生产过程,其余方案作为备选方案。在不确定事件扰动下,触发反应式调度机制,定位当前扰动位置及其在蒙特卡洛树中的对应节点。基于先验知识和启发式规则,从蒙特卡洛树中选择其他节点及其直至叶子节点的所有后继节点,实现从当前方案到备选方案的切换,进而实现反应式调度。在云边协同架构下,预测性调度和反应性调度部分可分别部署在云端和边缘侧服务器中。云端服务器执行预测性调度的高性能计算,并将生成的最优方案和候选池发送至边缘侧服务器。当发生动态事件扰动时,边缘侧服务器基于候选池进行本地调度方案调整,形成新的方案,指导设备侧生产。(3)多时间尺度闭环调度复杂的产品制造过程难以实现全流程的集成优化,需要进行多层次、分阶段的生产计划与调度。多层次、分阶段的生产计划与调度按时间尺度可分为月度调度、周度调度、日度调度和实时调度。以钢铁生产工序的生产计划与调度为例。月度计划粗略地展开物料、能源、人员等当月生产流程,形成更详细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约束框架,因此在一些钢铁企业中被称为框架计划。周度计划通常为合同计划,根据各合同订单的生产工序路径和交货期约束,考虑多工序、多设备的耦合关系,制定各合同订单的生产方案以及各工序之间的物流方案。日度计划侧重于设备级的生产调度方案,根据各设备生产工序的工艺约束(例如,热轧工序的材料宽度、厚度、温度、硬度约束),为每台设备制定具体的方案,这直接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各任务的具体执行顺序。实时调度关注方案执行过程中实际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根据不确定事件引起的扰动动态调整原有方案。不同时间尺度的方案相互影响,因此构建多时间尺度调度联动机制,形成闭环调度模式是实现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中质量提升、节能降耗和效率提升的关键。多时间尺度联动闭环调度分为自上而下的约束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两部分。一方面,针对不同时间尺度生产计划调度问题的具体特点,自上而下地针对月、周、日和实时方案分别设计资源与能源配置方法、多设备协同方法、单机调度方法和实时调度方法,并将方案逐级下发,上级方案约束下级生产计划调度的制定。另一方面,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订单的动态到达、生产加工时间的不确定性、设备性能的变化、资源供需的变化等多种动态事件,并根据实时生产状况的动态扰动,自下而上、逐级调整方案。上述流程构成闭环调度系统,实现多时间尺度联动的闭环调度。下级调度方案的调整反馈给上级调度模块,上级调度模块对上级调度方案的调整提出需求。在云边协同架构下,通过在云端和边缘侧服务器分布式部署不同时间尺度的生产调度方法,实现多时间尺度联动的闭环调度。在云端服务器上部署月排、周排等时间尺度较长、需要全局协调的系统级生产调度方法,将其调度方案委托给边缘侧服务器,边缘侧服务器进一步发展出日排、实时排等设备级生产调度方案。当发生动态扰动事件时,边缘侧服务器首先在有限范围内调整本地调度方案。当边缘侧服务器无力应对调整时,将动态扰动反馈给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进一步调整系统级调度方案,实现全局调整、闭环动态调度。5.3.4 “云边端”协同闭环优化与控制实时运行和工况变化使系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有效协调多系统、多工序耦合的制造过程运行极具挑战性。质量、能源效率和成本等多目标性能指标难以同时优化。因此,如何基于多流程耦合机制和多系统数据信息,实现面向性能的多目标协同控制与闭环优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制造过程多工序、多系统、跨阶段耦合的特点十分复杂,传统的集中式优化策略难以满足性能要求,难以同时优化生产质量、效率、安全性和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构建“云-边-端”环境下的跨层闭环优化框架势在必行。如图11所示,在保证闭环控制和跨层优化性能的同时,增强过程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也是本节的重点。图11 跨层闭环优化一体化设计针对3.3节中的研究空白(3) ,本节阐述了在“云-边-端”环境下跨层闭环优化与控制框架的设计和开发,致力于解决多工序多系统耦合的制造过程操作优化与控制问题。“跨层优化”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从控制参数到工艺参数,最终到上层资源和能源配置的动态实时优化,这是一种物理层面的跨层优化。其次,为了实现这种多时间尺度、多目标的综合优化,提出了一种嵌套优化方案。我们优先考虑不同的性能指标,高优先级指标作为嵌套内层的优化目标,低优先级指标作为嵌套外层的优化目标。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在确保高优先级性能满足的同时优化低优先级性能。同时,采用云边端协同分布式计算框架,分别在设备层、边缘层和云端实现控制优化、流程优化和性能优化,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和算法实时性。以下几个小节将重点讨论四个方面:(1)基于性能的多流程多系统协同控制与优化;(2)面向快速性能恢复的“边-端”协同控制与智能优化;(3)“云边”框架下的“制造-能源-质量”多目标优化;(4)“云边-端”协同的闭环优化与决策设计。整体框架如图12所示。图12 闭环性能优化和控制框架(1)基于性能的多过程多系统协同控制与优化针对SM-CC-TR制造过程中共性的多工序关联、多系统协同及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问题,以制造工程过程、工况及工序联合分析为目标,基于机理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从制造过程设备/工序、车间/不同层次提取制造过程中多工序、多系统耦合的特征,并基于工艺参数、设定值、制造绩效等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关联学习,运用贝叶斯理论、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能够描述节点间关联关系和关联强度的深度关联耦合网络。利用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控制制造过程运行,设计多目标迭代贪婪算法、NSGA-Ⅱ算法、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等智能优化算法,对工艺参数、设定值和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实现非最优条件下多工序-多系统关联耦合的协同控制。针对炼钢连铸连轧制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多工序连接、多系统协同、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问题,本研究以制造工序、工况和流程的联合分析为重点,基于机理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从制造设备/工序、车间/工序不同层级提取制造过程中多工序、多系统耦合的特征;结合工艺参数、设定值、制造绩效等历史运行数据,利用贝叶斯理论和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深度关联耦合网络,描述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和强度;利用预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控制制造工序的运行,以实现最优输出性能为目标,设计多目标迭代贪婪算法、NSGA-II算法、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对工艺参数、设定值和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实现非最优条件下多工序多系统耦合的协同调控。(2)“边端”协同控制优化,快速恢复性能基于构建的关联耦合网络和“边缘-设备”协同框架,针对传感器、执行器及设备异常导致的过程运行质量异常、效率低下和成本上升等问题,本研究研究“边缘-设备”协同优化与自愈控制技术;在“边缘-设备”的协同下,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相关工具完成在线性能异常检测,并基于溯源网络利用贝叶斯逆向推理定位异常根源;设计自适应状态反馈和动态输出反馈容错控制器,用于在系统异常和外部扰动下补偿和恢复系统性能。进一步研究互联系统中执行器故障和通道扰动下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稳定性与渐近跟踪问题,结合进化计算优化与自愈控制算法,实现性能异常快速恢复的“边缘-设备”协同控制与优化。(3)“云-边”框架下的“制造-能源-质量”多目标优化SM-CC-TR制造过程中的运行信息在不同工序/系统间构成复杂的多流关联网络。基于历史数据、工序信息、工序路径等与制造过程相关的异构数据信息,分析了数字线程构建和关联建模过程中的遗传耦合机制。本文将研究多工序多系统的多目标优化与控制策略。为了构建多系统协同运行的能量流优化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序的能量耗散过程。采集实时工序/设备数据,以工序消耗成本为关键因素,计算制造工序的各项成本消耗,建立工序运行成本流综合分析模型。针对运行质量信息的实时控制与维护,分析了运行质量信息的反馈与调整机制,建立了基于质量反馈的多工序多系统耦合模型。在“云”环境下,构建了考虑多系统耦合约束的“制造-能量-质量”协同目标函数。采用迭代贪婪算法、NEH算法、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在“云边”协调框架内进行分布式优化。(4)“云边端”协同的闭环优化与决策设计设计了面向动态制造过程多目标/多任务实时优化与控制决策设计的集成闭环框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不同的综合评价指标并相应调整权重系数,建立闭环优化和“云-边-端”协同策略。具体而言,针对“边-端”协调优化,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容错控制算法。此外,在“云端”采用集成学习和贝叶斯融合方法设计信息集成和决策算法。进而,设计了一种分布式智能优化算法,实现了SM-CC-TR制造过程的多目标(质量-成本-效率)优化。5.4 讨论与概括本研究重点关注性能优化与控制,这是各类制造流程的核心关注点。该框架定位于现有控制与管理系统的补充,旨在实现跨层级优化策略的集成。本文以SM-CC-TR流程为背景,探讨了该框架的开发和部署。所探讨的问题涵盖各行各业。该架构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灵活地整合定制技术。此外,该框架中采用的大多数监控、评估、调度和优化技术均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因此,该架构有望在其他制造流程中推广应用,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提出的框架与现有框架有以下区别:(1)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资源的数字主线结构。与传统方法不同,该数字主线的特点是深度融合数据、机械模型和领域特定知识。它支持在整个制造生命周期内访问、转换和追溯来自不同系统的信息。(2)提出了一个面向多流程和多系统耦合的综合性能分析与评估框架,该框架考虑了跨不同运营流程和管理系统的多性能相互关系,同时解决了异构资源和强耦合的挑战。(3)通过云边协同,开发了一种新的多目标闭环调度方案,突破了优化调度方法中与工业生产实际性能相关的闭环调度难题。(4)我们构建了一个性能驱动的制造流程跨层优化架构。该架构充分挖掘了分层管理系统的潜力,力求在质量、能源和成本之间实现和谐平衡,充分利用云-边-端协同环境的能力。本文提出的技术路线图的创新,有望为复杂制造过程的综合性能优化与控制提供新的视角。通过该架构,将形成一些智能制造的新愿景。6 总结与结语本文探讨了智能制造环境下性能驱动的闭环过程优化与控制集成架构。在此架构下,我们提出了构建贯穿整个制造生命周期的数字线程的路线图,以应对构建由数据、机制模型和知识驱动的深度集成网络的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分析和评估层级性能指标的方法,解决了在异构资源的多流程、多系统耦合环境中建模和分析性能关联性的难题。基于性能评估结果,我们形成了云边协同的多目标预测-反应式闭环调度方法,突破了以工业生产性能为导向的调度方法优化的局限性。此外,我们提出了制造过程的闭环控制和多目标跨层优化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突破云边端协同环境下跨层级系统结构实现综合性能优化的瓶颈。总而言之,本文提出的框架涵盖了智能制造所需的关键技术。尽管所提出的框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将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制造流程的物理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是一项紧迫的挑战。利用具有各种新功能的制造系统来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目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以下是一些应对这一挑战的策略和思考。(1)构建具有适应性强、泛化能力强的制造过程智能自学习模型至关重要。复杂的制造过程具有广泛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性,应用场景高度多样化。制造过程包含各种生产任务,在不同工况下结果往往存在差异,现有智能模型可能不再适用。因此,需要在“云边端”协同环境下,开发具有持续学习和演化能力的工业智能模型,使学习模型能够持续演化和更新,使制造过程具备自学习、自优化和自控制的能力,从而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2)轻量级、高效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框架的应用至关重要。考虑到云边端场景的需求和约束,需要协调分布式智能和云边计算之间的资源可用性、成本、带宽、响应能力、算法复杂度等因素。这需要设计更轻量级、计算效率更高的工业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应对工业领域中对实时性要求更高的任务。(3)无人化或基本不依赖人工的智能制造过程。在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度融合的制造过程中,机械设备正朝着智能化、自主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活动。人力资源的减少使制造企业能够高效利用资金、优化质量成本、高效协调物流,并实现低能耗和高安全性。(4)联邦学习范式与“云边端”协同环境中的现有模型的结合。智能制造流程对模型性能、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有着严苛的要求。联邦学习通过将客户端个人数据本地化,实现原始数据的物理隔离,确保个人数据不被直接暴露。高效的联邦优化算法能够实现服务器和客户端模型的快速收敛,并促进机器学习模型的合理聚合。联邦学习范式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用户的隐私保护顾虑,同时保持模型卓越的预测性能。编辑:任超校核:李正平、陈凯歌、赵栓栓、赵学功、白亮、曹希铭、冯珽婷、陈宇航、陈莹洁、王金、赵诚、肖鑫鑫该文资料搜集自网络,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