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暴露在火中的气瓶的失效机制——一项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1天前浏览4

小编总结:

这篇Failure mechanis ms of gas cylinder exposed to fire – a large-scale  experimental study,聚焦高压气瓶在火灾场景下的失效机制,是一份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
从研究设计来看,其亮点显著。采用大规模实验方法,覆盖氢气、乙炔、LPG 等多种气体类型,且包含开放与受限空间等不同场景,还设置了 TYPE A 至 TYPE D 多种火灾源,这种全面性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同时,通过 K 型热电偶、压力传感器、高速摄像及热成像无人机等设备,对表面温度、内部压力、碎片轨迹等关键参数进行细致监测,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在研究发现上,该文献揭示了不同气体气瓶的独特失效模式,如压缩气体的快速破裂、LPG 的 BLEVE 现象、乙炔的碎片与火球形成等,让人们对各类气瓶的火灾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明确了受限空间会加剧超压和结构破坏,以及受控射击可有效预防失控爆炸等结论,为实际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提供了直接依据

   

   

01

研究背景与核心目标      

 
高压气瓶在工业、医疗、能源等领域广泛用于存储和运输氢气、乙炔、LPG、氧气、氮气等气体,但其在火灾中的失效可能引发爆炸、碎片喷射、火球等灾难性后果。现有研究多依赖小规模试验或事故后分析,缺乏对气体类型、空间条件、干预措施等变量的系统探究。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实验,旨在:
  1. 揭示不同气体气瓶在火灾中的失效机制(如物理爆炸、化学爆炸、BLEVE 等);
  2. 量化爆炸压力、碎片扩散、火球参数等关键危害指标;
  3. 评估受控破坏(如射击穿孔)等缓解策略的有效性,为安全规范和应急方案提供依据。

   

   

02

气瓶失效机制的详细解析      

物理爆炸的全过程
火灾中,热量通过传导、辐射传递至气瓶表面,导致壳体温度升高(直立气瓶下部至中部升温最显著),材料力学性能(如强度)退化。同时,内部气体受热膨胀,压力持续上升(如氢气瓶从 300bar 升至 500bar 破裂)。当内压与热应力的合力超过壳体极限时,气瓶瞬间破裂,释放的压力波和高速碎片是主要危害源(如氮气瓶碎片最远达 256 米)。此过程无化学反应,仅为能量的物理释放。
化学爆炸的链式反应
对于易燃气体(如氢气、乙炔),物理爆炸释放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云团,若遇点火源(如火焰、高温碎片)则引发化学爆炸:
  • 氢气:经历 “物理爆炸(壳体破裂)→ 氢 - 空混合 → 点火燃烧” 三阶段,燃烧产生的火球可与周围易燃液体(如柴油)蒸气反应,放大热辐射范围;
  • 乙炔:溶解于多孔填料中,破裂后因分解反应释放能量,形成直径达 15 米的火球,伴随大量黑色烟雾和碎片喷射。
BLEVE 的特殊模式(以 LPG 为例)
LPG 作为液化气体,在火灾中因液体快速气化导致压力骤增,最终发生 “沸腾液体 - 蒸气爆炸”:壳体破裂后,超高温液体瞬间转化为蒸气,体积膨胀数千倍,产生强压力波;若蒸气点燃,火球与碎片(如 10kg LPG 气瓶碎片达 40 米)共同造成破坏。低温高湿度环境下,丙烷雾云可能不点火但扩散 70 米,仍具潜在风险。

   

   

03

实验设计的细节补充      

气体与气瓶规格
压缩气体:氢气(300bar)、氮气(300bar)、氧气(高压),使用钢制气瓶;
液化气体:LPG(2kg、10kg,工作压力约 2bar),模拟民用 / 工业存储场景;
溶解气体:乙炔(15-20bar,溶解于丙酮和多孔填料中),测试其特殊分解特性。
火灾源的具体参数
类型      
燃料与布局      
火焰特性      
TYPE A      
400mm 锯末层 + 5L 机油 - 柴油混合物(1:4),置于篝火中      
火焰高度达气瓶 4/5,燃烧过程中木柴坍塌可能改变热分布      
TYPE B      
39×39mm 松木梁(10%-15% 含水率),按 13A/5A 标准搭建,正庚烷点燃      
火焰均匀性高,用于标准化热暴露测试      
TYPE C      
80L 柴油分 4 个不锈钢托盘,表面加 0.5L 汽油增强易燃性      
火焰集中于底部,对气瓶下部加热显著      
TYPE D      
7L 正庚烷置于汽车后轮旁托盘(底部 1.5cm 水层)      
模拟车辆运输中 LPG 气瓶火灾,火焰逐步蔓延至行李箱      
监测技术与设备
温度:K 型热电偶(覆盖 - 270~1260℃),垂直分布 5 层(乙炔瓶)至 1 层(2kg LPG 瓶),外层包裹耐高温绝缘材料;
压力:BD Senzors 17.600 G 传感器(量程 0-600bar),通过定制适配器连接气瓶阀门;
高速摄像与热成像无人机:记录碎片轨迹(如氢气小碎片 0.63 秒飞行 100 米,速度 158m/s)、火球动态和超压传播。

   

   

04

关键结果的深度解读      

气体类型对失效的影响
氮气(非易燃):虽无燃烧,但 300bar 压力下破裂产生的碎片动能极大,主碎片飞行超 200 米,压力波可吹散柴油形成二次火球;
氢气(压缩易燃):破裂前 3 分钟壳体温度达 700℃,均匀受热导致整体失效,碎片以大块为主(10 米内),但小碎片速度极高(570km/h);
乙炔(溶解易燃):破裂前压力因分解反应波动,常见纵向或螺旋状破裂,碎片多分布在 50 米内,火球持续时间短但热辐射强;
LPG(液化):BLEVE 导致壳体彻底解体,汽车行李箱内爆炸时,车顶碎片达 23 米,火焰通过缝隙蔓延至车内其他部位。
空间条件的放大效应
受限空间(如建筑内、汽车)中,爆炸超压因反射和叠加显著增强:乙炔在封闭空间爆炸导致 300-900mm 厚砖墙开裂、钢筋混凝土梁 36 小时后失稳坍塌,而开放空间破坏仅局限于爆炸中心;
半封闭空间(如墙边)中,乙炔瓶在 50bar 压力下破裂,超压导致附近建筑窗户破碎,碎片飞溅范围扩大。
受控破坏的操作细节
弹药选择:.338 口径(250-300g)或.308 口径(150-185gr)子弹,带 tombak 外壳和铅芯,确保穿透前壁但不击穿后壁,避免二次碎片;
射击参数:距离≥100 米,瞄准直立气瓶中心(垂直角度),临界倾斜角 30°(超过则子弹可能偏转),安全区≥300 米;
效果验证:乙炔瓶穿孔后 2 分钟内压力从 38bar 降至 2bar 以下,形成的火焰射流最长 10 米,随压力下降逐渐缩短,无爆炸风险。



   

   

05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局限:实验条件为受控场景,未完全覆盖真实火灾的复杂性(如多变风速、混合气体);未测试超高压(>700bar)或大容积(>50L)气瓶;
未来研究:需扩展气体种类(如 LNG)、测试不同气瓶 orientations(水平放置)、探究更高压力下的碎片特性,同时制定针对新型氢能设备的安全标准。
该研究为高压气瓶火灾应急提供了量化数据(如安全距离、射击参数),其结果已用于消防人员培训和战术指南优化,强调了 “早期干预 + 精准操作” 在风险 mitigation 中的核心作用。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燃烧化学汽车建筑消防爆炸材料试验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15
最近编辑:1天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40粉丝 103文章 41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揭秘 III 型氢能储罐:固化工艺如何影响安全性能?

带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在全球低碳转型的浪潮中,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备受关注。而氢能储运的安全核心,正藏在一个你可能从未留意的细节里——储罐的"残余应力"。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在《CompositesResearch》期刊上发表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III型氢能储罐制造中的关键秘密。为什么氢能储罐的残余应力如此重要?想象一下,一个能承受700bar高压(相当于7000米深海压强)的储罐,在-40℃至85℃的极端环境中反复充放氢,其内部若存在"隐形压力"(残余应力),会像定时炸弹一样威胁安全。研究表明,残余应力直接关系到储罐的耐久性,而降低这种应力正是提升氢能设备安全性的关键。目前主流的氢能储罐分为四大类:TypeI:纯金属制造,虽然结构简单但重量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对重量较为敏感的应用场景中的使用,不过成本相对较低。TypeII:采用金属衬里搭配玻璃纤维增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量,同时具备较好的性价比,在一些对性能和成本都有一定要求的领域有广泛应用。TypeIII:以铝衬里为基础,外覆碳纤维增强材料。铝衬里提供了良好的气密性,碳纤维则赋予了储罐高强度和轻量化的特性,使其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备受青睐,成为了目前的热门选择。TypeIV:使用塑料衬里结合碳纤维增强,是所有类型中重量最轻的。然而,塑料与铝制端口的连接部位存在气体泄漏风险,且塑料衬里可能会出现极少量氢气渗出的渗透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安全性和应用范围。小小的固化工艺,大大的安全差异研究团队聚焦III型储罐的"纤维缠绕工艺"——这种将碳纤维浸渍树脂后缠绕在铝衬里上的制造方法,其固化过程直接影响最终性能。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发现,环氧树脂在140℃时能达到理想固化效果,既保证充分反应又不会过度耗能。实验数据显示,在120℃时,试样的放热量仅为140℃、160℃时放热量的约3/4,这表明在该温度下固化不完全。因此,从放热量和固化时间综合考虑,140℃以上的固化温度对于使用该树脂制造III型复合材料氢气罐更为适宜。实验设计了两种固化方案:2阶段固化:快速升温至140℃,固化时间短但易过热。在这种固化方式下,由于固化初期反应迅速,厚复合材料内部因放热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无法及时向外部散发,导致内部过热,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进而产生较高的残余应力。4阶段固化:缓慢升温,延长120℃(固化起始温度)的保持时间。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内部过热,减少了温度梯度的产生,使得残余应力显著降低。结果令人惊讶:在相同总时长下,4阶段固化能使残余应力减少9.1%-17.6%!具体数据为,在无量纲半径r∗值为0.28、0.56、0.83的位置,与两阶段固化周期制作的复合材料相比,四阶段固化周期固化时,残余应变分别减少了9.1%、11.0%、17.6%。图3.两阶段固化与四阶段固化的温度曲线图复合材料圆环的残余应变从实验室到产业:这些发现有多重要?首尔市计划到2030年将450辆机场巴士全部换成氢能车,现代汽车、SK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氢能生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项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安全性:减少残余应力意味着降低储罐开裂风险。残余应力的存在可能导致储罐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微小裂纹,随着时间推移和压力循环,这些裂纹可能逐渐扩展,最终引发安全事故。而降低残余应力能够有效延缓裂纹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储罐的安全性能。经济性:延长储罐使用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一个能够在更长时间内安全稳定运行的储罐,减少了更换和维护的频率,从而降低了总体成本。对于大规模应用的氢能产业来说,这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产业化: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明确的工艺优化方向。通过明确四阶段固化工艺在降低残余应力方面的优势,企业在进行大规模生产时可以直接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研究团队还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实验结果,虽然部分数据存在细微差异,但整体趋势高度一致。在数值分析中,径向应变数值是在缠绕时,芯模角速度3.14rad/s、每带宽缠绕张力48lbf/inch条件下得出的。在r∗>0.11(复合材料容器部分)处的径向应变值趋势与实验值相似。这为后续开发更精准的预测模型奠定了基础。此外,数值分析还表明,在两阶段试样中,各层树脂粘度超过1kPa・s的时间比四阶段的早约1小时以上。这进一步佐证了四阶段固化工艺在控制温度和树脂固化过程方面的优势,也说明了固化条件对最终产品性能的显著影响。未来展望:氢能储罐还能更安全吗?研究人员指出,下一步将探索更多变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包括缠绕角度、树脂类型等,并计划将研究扩展到IV型储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或许未来我们能看到更轻、更安全、更便宜的氢能储运设备。氢能时代的安全密码,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的工艺细节里。你对氢能汽车的安全性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注:本文基于ShinYong-Chul发表于《CompositesResearch》2024年第37卷第1期的研究成果编译)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