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明阳天成号-在刀尖上跳舞!仿真破解海上漂浮式风电拖航作业难题

7小时前浏览7


导读:当 "明阳天成号"—— 这座叶轮高达 219 米、空中宽度达 369 米的 "海上巨无霸" 在 8 艘拖轮护航下缓缓驶离广州港时,整个航运界都在屏息关注。这个排水量 1.2 万吨的双风轮漂浮式风电平台,需要在 50 多小时内穿越 191 海里复杂水域,其拖航难度创下全球 "三超" 纪录 —— 超高、超宽、超长

最终,借助武汉理工大学团队的提前仿真模拟,这场无先例可循的拖航任务得以圆满完成,这正是现代工程仿真技术赋能海上风电产业的生动写照。

一、深远海风电的黄金时代与仿真刚需

全球漂浮式风电市场正迎来爆发期。数据显示,到 2030 年欧洲累计装机将超 20GW,韩国达 9GW,美国到 2035 年预计达 15GW。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明阳天成号" 这类标杆项目的涌现,标志着深远海风电开发已进入实操阶段。但光鲜背后暗藏危机:2023 年全球海上风电安全事故中,62% 发生在施工安装阶段,其中拖航过程的动力响应失控是主要诱因。

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完成长距离高难度拖航就位

拖航作业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波浪载荷会引发浮体 3-5 度的横摇纵摇,看似微小的角度可能导致百米高风机的顶端摆动达数十米;拖缆张力在瞬态工况下可能骤增 50% 以上,历史上 Kolskaya 钻井平台等事故均因缆绳断裂所致;而 "鱼尾效应" 这类复杂水动力现象,更会让整个拖航编队陷入危险的蛇形振荡。这些挑战,正是仿真要破解的核心难题。

在海上风电朝着深远海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浮动式风力发电机的拖航作业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挑战。而 STAR-CCM 仿真技术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精准模拟拖航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场景。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二、浮动式风力发电机几何模型处理

几何模型处理是拖航仿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仿真的准确性和效率。浮动式风力发电机结构复杂,包含风轮、塔架、浮体等多个部件。在处理几何模型时,我们需在保留关键流场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简化。例如,对于风轮叶片,其表面的曲率变化和空气动力学特性对风场分布影响重大,需要精确保留;而对于一些非关键的连接部件或细小结构,则可以适当简化或省略,以控制模型规模,提高计算效率。通过这样的处理,既能保证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又能避免因模型过于复杂而导致的计算困难。

三、网格划分方法

网格划分是浮动式风力发电机拖航仿真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流场计算精度与仿真稳定性。结合拖航场景的动态特性与多部件耦合特点,需从多个维度进行精细化设计。在网格类型选择上,需根据不同区域的几何特征与流场需求灵活适配:结构化网格适用于拖航路径周边的开阔流场、浮体远场水域等几何规则区域,以六面体单元为主,数值离散误差小,可精准捕捉层流到湍流的过渡过程,生成时采用分区映射法,在船体兴波区沿流线方向设置 1.1-1.3 的网格拉伸比,确保水流方向网格梯度平滑;非结构化网格则适用于风机叶片表面、缆绳缠绕区等复杂几何部件,通过四面体 / 金字塔单元自适应填充不规则空间,避免几何简化导致的特征丢失,在叶片前缘、缆绳弯曲段需设置≤0.5m 的最小单元尺寸,以保证局部流场细节的捕捉;重叠网格多用于风机旋转、拖轮转向等多部件相对运动场景,由背景网格(全域流场)与部件网格(风机、拖轮等运动体)组成,通过重叠区域实现流场数据交互,部件网格边界需超出运动轨迹包络面 10%-15%,避免运动过程中网格边界暴露。

四、多相流物理模型建立方法

海洋环境中,风、浪、流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多相流场,因此建立准确的多相流物理模型至关重要。在 STAR-CCM 中,常用 VOF 模型来模拟风 - 浪 - 流耦合现象。VOF 模型通过追踪不同相之间的界面,能够准确描述波浪的形成、传播和破碎等过程。在参数设置时,需要合理选择湍流模型、波浪理论以及风场模型等。特别要关注波浪周期与拖航速度的匹配性,这是确定拖航窗口的关键依据。当波浪周期与拖航引起的流场变化周期相近时,可能会产生共振现象,对拖航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必须通过精确的模型计算进行分析评估。

五、风机和船舶六自由度体建立方法

在拖航过程中,风机和船舶会受到风、浪、流等多种载荷的作用,产生复杂的运动,如横荡、纵荡、垂荡、横摇、纵摇和艏摇等六自由度运动。建立风机和船舶的六自由度体模型,就是为了精确模拟这些运动状态。该模型通过刚性体动力学与流场载荷的双向耦合来实现,即流场计算得到作用在风机和船舶上的力和力矩,传递给六自由度运动方程,计算出运动状态后,再反馈到流场计算中,更新流场边界。同时,需要对 6DOF 求解器的参数进行校准,如转动惯量、阻尼系数等,以确保仿真结果与实际拖航中的姿态监测数据高度吻合,准确反映设备的运动状态。

六、拖航缆绳建立方法

拖航缆绳是连接拖轮与浮动式风力发电机的重要部件,其受力情况复杂,是拖航仿真中的难点之一。在 STAR-CCM 中,采用非线性弹性模型来建立拖航缆绳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缆绳的自重、水流阻力以及拖航过程中的瞬时冲击载荷等因素。例如,当拖轮急转向时,缆绳会受到巨大的张力冲击,非线性弹性模型能够准确复现这种张力峰值,为评估缆绳的安全性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缆绳模型的精确建立,可以有效分析缆绳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避免因缆绳断裂等问题导致的拖航事故。

七、重叠网格建立方法

在多艘拖轮协同作业等复杂场景中,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干涉问题突出,重叠网格建立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建立重叠网格时,需要控制好网格重叠度,确保不同部件的网格之间有足够的重叠区域,以保证流场信息插值的准确性。同时,合理选择插值算法,能够提高流场计算的连续性和精度。与传统的动网格技术相比,重叠网格技术在处理复杂运动时效率更高,尤其在风机旋转、船舶转向等动态过程中,能显著减少计算时间,提高仿真效率,特别适合工程应急方案的快速评估。

整体计算把控

(1)时间步长设置:需兼顾瞬态现象捕捉(如波浪冲击)和计算效率,通常取特征时间(如波浪周期)的 1/50-1/100,避免因步长过大导致运动轨迹偏移。

(2)收敛判据设定:除残差收敛外,需监控关键物理量(如缆绳张力、浮体倾角)的波动幅度,确保其稳定在工程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通常小于 1%)。

(3)工况边界验证:极端工况(如最大风速、极限浪高)需单独校验网格和模型的适应性,避免因边界条件超出模型适用范围导致结果失效。

综上所述,STAR-CCM 在浮动式风力发电机拖航仿真中,通过对几何模型处理、网格划分、多相流物理模型建立、六自由度体建立、拖航缆绳建立以及重叠网格建立等关键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精准模拟拖航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为拖航方案的制定、优化和安全评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八、抢占深远海风电技术高地

当海上风电向 35 米以深的海域进军,拖航仿真已从 "可选技术" 变为 "必备能力"。掌握风机拖航仿真技术体系,意味着能够:

  • 提前 72 小时预判拖航窗口风险

  • 降低 50% 以上的缆绳选型成本

  • 将平台失稳概率控制在工程可接受范围

  • 为多拖轮协同方案提供量化评估依据

正如 "明阳天成号" 的成功拖航所证明的:在海上风电的蓝海中,谁掌握了仿真技术,谁就掌握了项目安全与成本控制的主动权。由我原创首发仿真秀官网的视频课程STAR-CCM 浮动式风力发电机拖航全流程实战教程-解锁海上风电拖航核心技术从软件操作到实战仿真,从理论到案例,手把手带你攻克海上风电拖航的核心难题,让你快速从 “新手” 跃升为 “行业骨干”。请识别下方二维码试看。


课程可随时回放,可开具发票

讲师提供vip群知识圈答疑和模型下载

STAR-CCM 浮动式风力发电机拖航全流程实战教程-解锁海上风电拖航核心技术

   

本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带螺旋桨的船舶自航仿真

第1讲:船舶几何处理

第2讲:船舶边界划分和几何检查

第3讲:船舶网格划分

第4讲:建立船舶物理模型

第5讲:船舶边界条件设置

第6讲:建立船舶六自由度体

第7讲:设置船舶螺旋桨旋转

第8讲:建立船舶性能报告

第9讲:建立船舶运动场景

第10讲:设置船舶求解器

第11讲:船舶计算调试

第12讲:船舶仿真结果分析

第二章:浮动式风力发电机拖航

第13讲:建立几何模型

第14讲:建立网格

第15讲:建立物理模型

第16讲:创建六自由度体

第17讲:建立拖航缆绳

第18讲:设置重叠网格

第19讲:建立监测报告

第20讲:建立场景

第21讲:设置求解器

第22讲:计算调试

第23讲:结果分析

本课程也是STARCCM海洋船舶风机潜艇仿真全教程182讲:自航变形舵效破冰减阻晃荡撞桥系泊拖航气穴噪声优化精品课专题节选。该精品课提供VIP群交流和答疑服务,欢迎学员扫描订阅。

STARCCM海洋船舶风机潜艇仿真全教程182讲:自航变形舵效破冰减阻晃荡撞桥系泊拖航气穴噪声优化


来源:STAR CCM仿真学堂
断裂非线性多相流动网格湍流几何处理船舶海洋理论电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11
最近编辑:7小时前
梁松月
硕士 STAR-CCM+仿真学堂
获赞 764粉丝 1258文章 38课程 102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