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Mahindra末端物流三轮/四轮货运车辆:
2.锂离子电池简介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由负极(碳基材料)、正极(氧化物或磷酸盐基材料)及隔膜(浸泡在电解液中)组成。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迁移至正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锂离子电池老化:
电池容量随时间或持续循环发生不可逆损失,两种老化类型:
日历老化(受温度、荷电状态影响):正极/负极与电解液长期反应形成SEI(固体电解质界面)/CEI(阴极电解质界面)层
循环老化(受温度、充放电倍率、放电深度影响):锂离子在活性材料中的嵌入/脱嵌导致材料开裂与隔离
电池性能的衰退速率并非恒定,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
使用模式(充电习惯、驾驶工况、静置状态)
地形特征(如频繁启停、坡道行驶)
理解老化诱因的重要性:
电池成本占电动车总成本的40%-55%,其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经济性
通过量化老化因素,可优化电池在真实场景下的可用容量预测,延长使用寿命
3.电池建模
电池建模方法
电化学模型构建所需的几何与实验参数
几何参数输入:
电池化学体系与外形规格
电池尺寸(高×厚×宽)
电极层的高度、长度与厚度
活性材料的颗粒尺寸
实验参数输入:
开路电压(OCV)数据(C/25倍率)
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充放电数据
日历老化数据
循环老化数据
拆解分析
电池模型构建与开路电压(OCV)校准
Step1:电池模型构建
基于拆解分析结果建立电池模型
模型中的电池容量、电极长度和厚度均与供应商提供参数一致
Step2:静态特性开路电压校准
输入参数:
低倍率(C/25)下的全电池开路电压数据
影响电池平衡的关键因素:
正负极开路电位(OCP)值
负极/正极容量比(N_over_P)
正极负载量/质量负载(或容量负载)
初始荷电状态(SOC)
Step3:动态行为性能校准
测试数据通过实验获得
用于性能校准的充放电倍率:0.3C和0.7C@25℃/0.3C@45℃
用于模型验证的充放电倍率:0.5C@25℃和45℃
通过测试数据验证,建立了电池的基础电化学模型
Step4:日历老化校准
日历老化校准模型:
老化模型:
阳极膜(SEI层)生长
SEI层破裂
阳极界面SEI形成及电解液还原反应示意图
日历老化主要由阳极SEI层生长主导
Step5:循环老化校准
电池在工作期间循环老化的主要机制:
阳极活性材料隔离
阴极活性材料隔离
循环条件:阶梯充电和1C放电
循环老化模拟结果
不同温度下,SOH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趋势,500次循环用于建立模型。
25℃3000次循环,45℃1200次循环,电池SOH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循环老化受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结构退化影响,高温会显著加速容量衰减。
4.实际工况下的老化模拟
所用模型:
基于已校准的单体电池老化模型,构建集总式电池包模型
该模型在四种不同温度(25°C/35°C/40°C/45°C)下进行典型工况循环测试,温度场景基于班加罗尔和德里的实际气候数据
模拟电池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SOH衰减
在此模型中,同时考虑循环老化(充放电)和日历老化(静置)的耦合效应
循环老化:充放电过程中的活性材料损耗
日历老化:静置期间的SEI层持续生长
电池类型为磷酸铁锂/石墨,最大SOC100%,最小SOC40%,每日行驶里程110km,每日行驶时间7h,每日静置时间17h,年工作日320天
集总电池包模型工况循环仿真结果: 不同温度下的SOH衰减趋势
关键数据对比:
35°C环境:3000次循环后SOH降至80%
45°C环境:1200次循环即达到相同衰减水平
供应商数据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误差<3%
根据模型预测,在35°C环境温度下,电池容量衰减至80%SOH时的使用寿命为:
里程寿命:>25万公里
时间寿命:>7年
仿真数据与实车数据验证
基于环境温度35°C、电池包温度40°C的工况条件,仿真模型输出的电池包SOH衰减数据与实车实测数据高度吻合。
这一结果有力证明了该老化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预测有效性。
5.总结
锂离子电池在"运行工况"和"静置存储"状态下均会发生老化,其本质是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电化学反应导致的不可逆衰减。
创新性地构建了日历老化(存储衰减)与循环老化(使用衰减)的耦合模型。通过供应商数据验证,精准预测电池容量衰减至80%SOH时的循环次数。
基于老化校准的单体电池模型,本研究开发了集总式电池包模型,并实现了真实工况下的使用寿命预测。
最终,通过实车测试数据的对比验证,完成了集总电池包模型的可靠性确认。
文章来源:GT北美用户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