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边界尺寸的确定是建立数值模型的重要准备工作,边界尺寸的大小影响模型的应力应变分布,至今学者们没有统一的边界条件选取依据,极限平衡法计算模型相比于数值计算模型边界尺寸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滑动面在边界之内就可以得到准确的结果,但由于数值计算模型需要考虑其整体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因此必须要考虑边界效应的影响。我在《公路交通科技》中发表的论文《土质边坡数值模型稳定性的求解精度研究》对边界尺寸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建议坡脚至下边界尺寸U不小于0.75H,右边界至坡顶边界尺寸R不小于2H,左边界至坡脚边界尺寸L应小于1H。
(4)关于网格尺寸,现在用optum比较多,网格都采用的是模型自适应网格,划分极为便捷且准确,一般的软件网格需要自行划分,这就很影响计算精度,目前模型网格尺寸划分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于网格尺寸大小的确定,一个普通的边坡模型,网格采用1m×1m网格与0.5m×0.5m网格计算结果可以相差10%以上,但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模型的尺寸选取一个中等网格尺寸进行划分求解,逐渐加密直至计算结果相差不大时,将此状态下的网格大小作为模型的最终网格尺寸,但此方法耗费时间较长,且要经若干次的网格划分才能得到。在论文中我也进行了研究,坡体区域每平米网格数为4个时,每个边坡模型的稳定系数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是最为接近的,平均误差仅2.31%,计算精度较为理想,平均耗时约10min。当坡体区域每平米网格数为2个时,每个边坡模型的稳定系数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为5.03%,平均耗时4min。其他划分形式下的边坡模型由于网格较为稀疏,虽然耗时均在1min以内,但因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导致结果精度较低。因此,建议在边坡模型中,划分网格时应逐线划分,坡体区域每平米划分应不小于4个网格,相应不小于5个节点,当精度要求不太高且模型较大时,可将距离坡体区域每平米划2-4个网格,远离坡体的区域应采用尺寸变化梯度过渡增大,该区域网格对于边坡模型的稳定系数影响不大,但由于各区域网格节点需要较完美的衔接,因此变化梯度不应过大,建议一般边界区域的网格个数取边坡坡体区域网格个数的0.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