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通信算法工程师的毛病,三天不碰代码,浑身难受。

1天前浏览3

对一个通信算法工程师来说,三天不写代码,手就会发痒。开机、启动MATLAB 、敲击键盘、看仿真结果,这些早已成为生活里的背景墙。写程序就像吃饭喝粥一样自然——不写,脑子会饿;写完了,身心舒畅。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身体健康。我曾有两次住院的经历,每次超过一周没碰电脑。第一次是因为术后疼痛,连翻身都困难,更别说打开笔记本;第二次是病房里没有桌子,只能躺着看天花板,手指在虚空中无意识地敲着空气,仿佛还在写代码。那段时间,不仅身体难受,心里更焦虑。一个靠技术吃饭的人,如果太久不碰代码,思维会钝化,竞争力会流失

出院后,我发现自己写代码的速度变慢了,某些语法甚至要想一会儿。这种“手生”的感觉加重了危机感——行业变化太快,稍微松懈就可能被淘汰。于是,我强迫自己每天写点东西,哪怕只是滤波算法,或者简单的误码率仿真,总归要写点。编程成了保持大脑年轻的工具,就像老年人打太极防中风一样,我靠写代码防“技术老年痴呆”。好像有点夸张,但对于延缓大脑衰老确实是真实有效的途径。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根据呢?不管怎样,至少可以聊以自嘲。

回到校园后,工作环境轻松许多,但危机感仍在。只不过,现在的编程不再纯粹是为了工作,而是融入了生活——早晨一边喝咖啡,一边优化昨晚的算法;下午晒太阳时,在草稿纸上偶尔画个框图;晚上睡前,顺手跑个仿真验证想法。代码不再是谋生手段,更成了思维的体操,让大脑保持敏捷。看着自己最初到最近的成果,还是有些小得意,这几年好像没白过。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啊,转眼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看着公 众号里面有了三千多篇文章,还是为自己点个赞。

看到此文,想到当年给几位好学的学生上小课的场景。默默的付出基本没有回报,但是作为教师,这么做似乎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再看看最近几年写的代码!大家能看出变化吗?

好书分享之通信仿真经典:《Simulation and Software ...》

有时候,我会在南京金牛湖旁的小屋里待到很晚,屏幕的光映在脸上,似乎整个小区只剩下我的键盘声。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能健康地写代码,已经是莫大的幸福。毕竟,再精巧的算法,也要靠一双不发抖的手来敲出来;再复杂的通信算法,也要靠一颗清醒的脑子去设计。当年喝的再醉,也不敢影响第二天的算法进展,现在想想,何必呢?身体被拖垮。再想想呢?当年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又何来 公 众号中这么多的积累。有因必有果,年轻时候不种树,中年时候就摘不到果子。

所以,现在的我,依然每天写点代码或者码点字,就如同每天的吃饭睡觉。但快年过半百了,所以比起代码能否跑通,我更关心今天是否锻炼了,睡眠是否足够,颈椎是否舒服,饮食是否合理——因为我知道,只有身体健康,那些熟悉的函数、算法,才会继续在我的指尖流畅地流淌,这份陪伴才会到永远。


来源:通信工程师专辑
MATLAB通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09
最近编辑:1天前
算法工匠
博士后 | 高级工程师 诚信做事 认真讲课 传播知识
获赞 418粉丝 2721文章 487课程 4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