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整机丨哈工大:双碳目标下氨燃料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11小时前浏览2

   

   

   

   
图片              

摘要

为了获得氨燃料航空动力应用潜力评价,本文综述了氨燃料的绿色制取方法、氨燃料燃烧特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氨航空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氨燃料航空发动机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氨氢混合燃烧在未来有望成为氨燃料航空动力系统的优选方案。

图片              

引用格式

秦 江,方垍洧,王 聪,等 . 双碳目标下的氨燃料航空动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 推进技术,2024,45(3):2211092. (QIN J, FANG J W, WANG C,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ammonia aviation power system under background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2024,45(3):2211092.)













01

引言

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传统化石燃料仍然是当今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能源。但是化石燃料在提供动力和热能的同时,也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尤其是CO₂,至少造成了全球30%的温室效应,沿海地区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下,很多国家都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碳排放。

本文将针对绿色航空动力的专题,从氨燃料航空动力的发展背景、氨燃料的工业化绿色生产方法、氨燃料的燃烧特性以及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氨燃料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文献综述,提供了氨作为航空发动机绿色燃料的全链条系统观点,贯穿了氨燃料的生产、燃烧、发动机系统的设计以及安全应用等各个方面,为从事该主题研究的学者提供每个分支的研究进展和最新观点,并预测了未来氨燃料航空动力的发展方向。

02

氨的绿色制取方法简介

为降低氨合成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近些年来受关注的较高的方法主要有电催化合成氨和光催化合成氨。

电催化制氨可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并且反应压力和温度较低,使它成为氨的绿色生产中最有潜力的方案,但是氮气的化学键稳定,解离能较高,并且其在水中溶解度较低,这为电催化合成氨反应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光催化合成氨具有传统的半导体材料成本低廉、易于制备且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容易受到太阳能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其转化效率略低于电催化合成氨。因此,此类方案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需要开发更加高效的催化剂来提升效率。

图片      
图片      

03

氨燃料发动机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针对氨燃料燃烧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燃机与燃气轮机发电、机动车辆应用等领域,尚未有直接研究其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燃烧性能。但是内燃机、燃气轮机中燃料的燃烧性能对研究航空发动机燃料燃烧性能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是对于燃料的点火、联焰等起动过程,两者有较大的差别。

(1)纯氨燃烧技术:纯氨的燃烧性能不佳,其火焰速度较慢 ,从而导致采用纯氨作为燃料的发动机效率和输出功率都远低于汽油发动机,无法满足航空发动机需要连续做功的条件。

(2)氨的混合燃烧技术:氨与其他燃料混合燃烧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改进其燃烧性能。对于氨与航空燃油的混合燃烧,目前尚未有具体的研究。与氨燃料的混合燃烧后可能会有更好的性能,此方案在未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04

氨航空发动机热力循环系统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氨以及其混合燃料在高压下会显示出更佳的燃烧性能,辛烷值高,可以适用于高压缩比的压气机中。因此,该燃料是航空发动机中较为有潜力的替代燃料。在未来航空发动机可以采用氨燃料与氢燃料混合燃烧的方式,以保证燃料的燃烧性能和低碳排放。

图片      

在未来氨燃料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氨燃料应该参与系统的热力循环过程,经换热器吸热后裂解燃烧,以保证燃料的燃烧性能。通过合理地设计发动机的系统布局和氨燃料占比,氨燃料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可以媲美现有的燃油发动机,并且在高当量比、高功重比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中更具前景。该发动机的设计计算与优化在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更深入的研究。

05

问题与挑战

(1)氨泄漏:氨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气态,而高浓度的氨对人体有毒。目前,由于氨中毒而就诊的人群仍主要集中在氨生产和加工工厂内。对于飞机发动机,氨泄漏的危险可能不及航空燃油。

(2)腐蚀性:氨虽然不会腐蚀钢材,但是氨气遇水呈碱性,会对铜合金、聚酯类有明显的腐蚀作用。

(3)NOx排放:多项研究表明,氨发动机可能会导致NOx的排放量更高。

06

结论

(1)伴随着“双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碳排放税的征收,未来工业化生产氨也会更有优势。

(2)氨的混合燃烧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特别是氨/氢混合燃烧,燃烧性能最优,还可以实现零碳排放。

(3)充分利用氨吸热能效高、易裂解产生氢气的特点,使其参与航空发动机系统的热力循环。

(4)氨燃料具有一定毒性和腐蚀性。

(5)氨燃料的使用会降低 CO₂的排放量,但是也可能会导致NOx排放物的增加。

声明: 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System燃烧化学半导体航空材料太阳能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02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两机动力先行
其它 聚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获赞 99粉丝 117文章 39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整机丨中科院工热所:航空发动机无导叶对转涡轮气动载荷研究

多级无导叶对转涡轮是中科院工热所自主原创提出的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新型气动布局涡轮。该涡轮取消了全部导向叶片,4排展向全超音动叶实现了总膨胀比10,效率达到92%,叶片排数相比常规涡轮减少50%,能够明显降低涡轮轴向长度和重量,是提高航空发动机推重比及降低耗油率的一种可行途径。多级无导叶对转涡轮的第一级动叶因没有导叶提供预旋,具有安装角较大、吸力面无遮盖段长的特点。第一级动叶的吸力面长无遮盖段与相邻叶片尾迹形成缩扩型流道,在第一级动叶吸力面近尾缘处已有外伸激波的基础上形成了尾迹流道激波,在第一级动叶尾缘外伸激波及内伸激波反射波基础上,新的尾迹流道激波同步作用于下游转子,显著改变下游转子叶表的压力脉动幅值及动应力水平,容易诱发下游转子叶片的疲劳失效问题。 图1 尾迹流道图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推进动力团队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及瞬态流固耦合方法,对级间干涉对动叶叶表压力脉动特性、动应力及寿命的作用机制开展了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尾迹流道激波、内伸激波反射波单独作用于叶表时,由于受到尾迹干涉作用,激波强度减弱,对载荷的影响与外伸激波存在差距。两道激波共同作用产生的压力脉动峰值则达到同位置外伸激波的81.2%,对叶片载荷的影响仅次于外伸激波。 图2 第二级动叶表面压力脉动时空图针对压力脉动特性,内伸激波反射波与尾迹流道激波的压力脉动峰值和与外伸激波在折转处引起的压力脉动峰值相近,两者都是前缘主要的激励源且彼此作用时间相差1/2的上游叶片扫掠周期,因此在R2叶表气动激励以两倍的上游叶片扫掠频率为主。 图3 R2叶表压力频谱分析 图4 动静应力对比研究发现尾迹/激波转转级间非定常干涉引起叶片载荷剧烈变化,高频高强度的载荷波动导致叶片动应力的增大,疲劳寿命缩减。这系列研究工作针对多级无导叶对转涡轮转转级间干涉对下游叶片气动载荷的影响进行研究,明晰多道激波/尾迹对下游转子的气动激励机制,对叶片的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233600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J2019-III-0011-0031)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已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航空学报》。声明: 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人,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