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2017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一场 “互联网+” 峰会上吴晓波曾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
周其仁先生回答说是 “水大鱼大”。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几个月后,两人再次相见,周其仁先生补充道,“水大鱼大” 之外,还有 “水浑鱼杂”。他认为,中国经济有今天,前仆后继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功不可没,企盼减少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降低夭折率。
中国锂电激荡的二十年间,何尝不是如此。
20多年前,日本人断定缺少专业设备的中国厂商造不了锂电池,彼时全球90%的锂电市场份额近乎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垄断;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在全球锂电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已占据全球73.7%的市场份额,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达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等。
伴随着中国锂电产业的全面崛起,资本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造富神话,原本一个个 “小而美” 的锂电细分领域诞生了众多千亿市值巨头,最巅峰期,中国锂电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至5.8万亿元人民币,千亿以上市值企业多达12家。
在这样一个激 情燃烧的年代,正是无数锂电企业家前赴后继,历经跌宕与苦难,凭借着涌动在激 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赌性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或是如苦行僧般的科学钻研,最终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锂电崛起大戏。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
但是,伴随着全球锂电产业正在走向深层次的变革,我们已清楚地意识到,全球锂电以及支撑锂电产业不断向上生长进化的各项资源并不是无限扩展的。中国,乃至全球锂电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持续高速增长将不再是必然。
这一切已经在企业财报中有所体现。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08家中国锂电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87%,增速较2023年同期下降了11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整体同比下降67.27%,已经连续2年巨幅下降(2023年降幅为47.69%);客户预收款规模已经连续两年下降;产业造血力(经营净现金流)也同比下降18.3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1.01个百分点;净筹资规模更是同比下降了81.91%,资金净值也下降了20.32%,等等。
纵观锂电江湖的沉浮兴衰,无论是企业强势崛起,还是轰然倒塌,多还是人力所致,特别企业领袖的影响与决策往往事关全局成败,甚至会影响产业的未来走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即便是竞争激烈的2024年,很多企业或是营收继续保持两位数甚或更高增长,或整体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或在加速构建国际化与一体化战略堡垒,或持续技术突破与推进产业化进程,这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综合实力依旧在壮大、成长,无疑,这就是企业家的精神与力量。
透过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与变化,热钱投资正在退潮,一夜暴富的创业赛道急剧减少,中国锂电黄金发展期的速度和节奏难以重复。锂电产业正在从简单粗暴的扩张进程到了比拼硬科技实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话语权的深层竞争阶段。
基于长期的锂电研究所关注到的产业变化,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分析认为,未来唯有具备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强大开拓力,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积累、以及领先的管理运营力” 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更具有穿越周期,且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潜力。
为了方便读者朋友对产业核心玩家的综合竞争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试图从 “产业影响力”、“持续发展力”、“科技创新力”、“全球开拓力”、“资本掌控力”、“管理运营力” 等6个一级维度,18个二级维度,以及40个三级维度全面评比中国锂电上市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并据此,重磅推出《中国锂电年度十大领袖(2025)》,以供读者朋友参考,并以此向每一位锂电产业中的奋斗者致敬。
创建于2011年12月的宁德时代(300750.SZ),初始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激荡的14年间,在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曾毓群的带领与奋力搏杀下,如今宁德时代已从原来只拥有几间厂房的小作坊成长为 “年营收突破3600亿元,总资产突破7800亿元,且连续近8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连续近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 的全球锂电霸主。
如今的曾毓群已经57岁,曾靠赌 “三元锂电池” 技术路线强势崛起的他,心境与战略视野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其办公室悬挂的牌匾已经由 “赌性更坚强” 改成了 “溥博渊泉”。“溥博渊泉” 这四个字出自《中庸》,意思是崇高广大的德行,深远卓识的智略。
作为企业家代表,曾毓群曾在北京的协商座谈会发言中说:企业应重视基础研究,而非热衷技术改进收获短期利益。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新体系新材料、先进制造、大数据应用、远程升级(OTA)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迭代。
曾毓群无疑是一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1年间(2014年-2025年3月)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合计766.3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20%,其无疑是锂电领域在研发方面投入最多的企业。
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为宁德时代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雄厚的技术储备。财报显示:截止2024年末,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20346人;同时,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合计达43354项,其中境内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25439项,境外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17915项。
在最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方面,公司在2023年发布神行4C超充电池的基础上发布神行Plus电池,可实现系统能量密度超200Wh/kg,是全球首个兼备1000km续航以及4C超充特性的磷酸铁锂电池;推出新一代麒麟高功率电池,放电功率超1300kW,可助力新能源车实现零百加速2秒以内;推出全球首款纯电续航达到400公里以上,同时兼具4C超充能力的骁遥增混电池,弥补增混车型充电补能效率慢的短板;储能领域,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单体6.25MWh的天恒储能系统,较上一代产品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占地面积降低20%,可进一步提升储能项目收益率;推出了PU100储能产品,可支持6C放电以满足10-15分钟紧急备用电源需求,等等。
如今宁德时代到底还有多少技术储备,一直是整个行业共同好奇与持续关注的话题。
除了在研发领域持续突破外,曾毓群还有更大的产业抱负。曾毓群在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曾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应该坚持开放发展总方针,公司走向海外,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是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高阶阶段”。
事实上,宁德时代也是锂电领域全球化拓展最快,布局最深的企业,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发现,宁德时代海外收入从0到100亿元近乎用了10年时间,而从100亿到1000亿元只用了2年时间,且已经连续两年(2023/2024年)突破千亿大关。
同时,宁德时代还在持续推进海外产能布局,财报显示,截止2024年12月末,宁德时代 “境外在建工程” 投资预算达617.42亿元,工程累计投入占预算比例为21.23%。“公司德国工厂产能逐渐提升,并获得大众汽车集团模组测试实验室及电芯测试实验室双认证,成为全球首家获得大众集团模组认证、欧洲首家获得大众集团电芯认证的电池制造商。此外,公司积极推进匈牙利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或筹建。” 宁德时代如是说。
宁德时代的强大还不止于此,目前宁德时代还通过自制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回收利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电池矿产资源和上游材料领域布局,打造供应链韧性。根据中信建投此前分析,预计宁德时代2024年碳酸锂、正极、负极的权益自供比例约为17%、12%、5%。
而前瞻性的一体化的布局是宁德时代拥有更强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以2024年为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品毛利率为23.94%,同比增长了1.67个百分点,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增幅均远超核心竞争对手。
纵观中国动力电池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历过了一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而每一轮产业洗牌几乎都伴随着产业明星的倒下,笔者分析发现,企业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在未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尤为考验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与资本实力。
5月20日,宁德时代又成功登陆港交所,募集资金净额约为353亿港元,而宁德时代从申报到上市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创近年境外发行备案最快纪录。
雄厚的资金储备与强大的资本影响力既是宁德时代抵御产业寒潮的最有利武器,也为其后续发展构建了无限可能。
谈及当前竞争环境,几个月前在接受挪威主 权基金主席尼古拉·唐根的播客访谈时曾毓群直言,“我认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其进一步解释说,“我并不将他们视为竞争对手。实际上,我们欢迎更多人加入这场 ‘旅程’,这将激发更多的创新。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卓越表现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只有在创新和创造力的竞争中,这个行业才能茁壮成长。”
在这次访谈中,曾毓群还透露了当前首要的三个任务:首先,是我的人生哲学。我并不追求成为最富有的人,而是更愿意将财富分享给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次,我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因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最后,我现在正积极寻找继任者,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三元前驱体霸主中伟股份(300919.SZ)成立于2014年9月,其仅用6年时间(2020年12月)就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目前公司锚定 “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 企业愿景,且已形成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多元化的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和技术布局,且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国际顶级玩家,竭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纵观企业成长史,中伟股份发展势头确实也非常迅猛,其年营收至少已经连续7年实现高速增长,且持续实现盈利。在2017-2024年期间,中伟股份年营收规模增长了20.60倍,从季度趋势看,中伟股份已至少连续16个季度(2021年一季度以来)实现持续正增长;根据可查数据,这已经是其至少连续20个季度实现盈利。展现了持续发展韧性与强大潜力,堪称锂电江湖真正的 “逆周期之王”。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4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市占率20.3%,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在钴系材料方面,公司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28%,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此外在磷系材料方面,公司磷酸铁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性能稳定优异,也跻身行业第一阵营。
在商业世界早已证明,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一家企业的崛起与没落,都有迹可循。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前瞻性技术研发与多元化布局,同时构建一体化与全球化版图,同时依靠强悍的战略执行力是中伟股份强势崛起的关键所在。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1年至今,中伟股份约发布了17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项目总投资预算超75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覆盖三元前驱体、镍钴资源、磷酸铁,及海外制造基地等,其投资频率之快,规模之凶猛,业内几乎没有匹敌者。
其强大不止于战略,其已经展现了强悍的战略执行力。比如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7年至今(2024年9月)累计对外资金390亿元。中伟股份目前已搭建了一体化全产业链谱系,并将 “新能源材料制造+资源循环” 双轮驱动的1.0产业发展模式,升级为 “矿产资源粗炼-精炼-前驱体制造-循环回收” 垂直一体化的产业2.0模式。
据兴业证券分析,中伟股份全年(2024年)镍自供比率预计近50%,随着新项目爬坡完成,明年自供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布局的不断完善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盈利能力优势。
如今 “全球化” 已经成为中国锂电,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新的共识与方向。全球化布局深度与速度,已经成为考量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笔者梳理资料发现,中伟股份已将触角伸向印尼、韩国、摩洛哥、芬兰,跨越亚非欧,成为三元前驱体,乃至整个新能源材料领域国际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8年间(2017-2024年)其海外收入由2.02亿元增长至178.84亿元,增长近87.53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0.85%增长至44.46%。
可见海外市场已成为中伟股份重要的增长引擎,海外再造一个中伟股份正在成为现实。而且海外市场受国内内卷因素影响较小,盈利水平更高(2024年中伟股份海外业务毛利率较国内高出近3个百分点)。
目前中伟股份通过战略联盟海外实力伙伴还在加快推进海外扩张与发展步伐。比如在韩国,公司与POSCO推进的镍精炼及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整体项目规模可实现镍精炼厂年产量达5万吨,前驱体厂年产量达11万吨,可供生产120万辆电动汽车,该项目为行业首家 “镍+前驱体” 合资项目,亦是公司首个出海精炼及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如今中伟股份深入布局韩国市场已迎来收获期,2023年韩国市场就贡献69.62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51.25%,毛利率为17.65%,较国内高出5.44个百分点,海外市场的价值量更高。
而在摩洛哥,中伟股份与AL MADA(非洲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年产12万吨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6万吨磷系材料以及3万吨黑粉回收产能的项目,满足100多万辆电动车电池材料需求。要知道,欧美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树起贸易壁垒,而摩洛哥是唯一一个同时和美国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非洲国家,且与欧洲仅咫尺之遥,当地汽车产业链完备,入局摩洛哥,可以近距离辐射欧洲等高端市场。
此外在印尼,中伟股份联合RIGQUEZA等伙伴,在印尼镍资源在建及建成粗炼产能近20万金属吨,其中,德邦、翡翠湾项目年产冰镍5.5万金属吨,全部实现满产;NNI8万金属吨冰镍项目以及印尼中青新能源6万金吨冰镍项目均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根据财报披露,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海外产能规划达23万吨、磷酸铁海外产能规划为6万吨等。
考虑到当前的产业及金融环境,在锂电大退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我们除了关注企业发展趋势与布局外,财务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力最核心的指标,甚至没有之一。
综合来看,目前中伟股份整体资产负债率结构较为稳健。比如截止2024年末,中伟股份资产负债率为59.62%,拥有资金储备132.01亿元(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有息债务为120.34亿元,以此计算,资金净值为11.67亿元,处于净现金状态。
此外,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中伟股份及其子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的综合授信及担保额度累计不超过1100亿人民币,这也充分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支持。
4月2日,中伟股份又公告称,为深入推进 “发展全球化” 战略部署,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全球产业布局持续升维,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经公司充分研究论证,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伴随这一战略的实施及落地,其资本实力与影响力将得到显著增强。
在中伟股份举办2024半年度投资者现场交流会上,谈到行业发展趋势时,邓伟明表达了充分的信心,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就像互联网的普及一样,是大势所趋,未来对新能源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在这次交流会上,邓伟明再次阐述了中伟的 “新四化” 战略。他强调,中伟定位要做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基于新能源行业的全球化属性,必须整合全球资源、搭建全球团队、建设全球产能、服务全球市场,坚定不移地执行 “发展全球化” 战略;坚持以研发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打造多元材料+多元技术的创新体系,实现 “技术多元化” 战略;通过提升数字化能力,全流程赋能运营管理,提质增效,实现 “运营数字化” 战略;通过原料、材料的横向协调、纵向共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实现 “产业生态化” 战略。
创建于2001年的亿纬锂能(300014.SZ)堪称锂电池制造领域发展最稳健,且持续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Wind数据显示,亿纬锂能在过去18年间(2006-2024年)营业收入只出现一次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0.35%),但从未出现过亏损。18年间,其年营收规模从2006年的1.4亿元到2024年的486.15亿元,年创收规模增长了346.25倍;其年盈利(归母净利润)规模从2006年的0.1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76亿元,年创利规模增长了270.73倍。
到25年,亿纬锂能强力重启成长趋势。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7.34%和3.32%。
尽管当前锂电产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本实力羸弱等压力或风险,但刘金成通过“差异化的进击策略、前瞻性的一体化与国际化布局,稳健的财务结构与持续提升的现金流及资本实力” 等战略的实施与落地,使得亿纬锂能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
比如在国际化方面,亿纬锂能无疑是锂电池制造领域是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这也是其穿越多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据24潮统计,过去19年(2006-2024年)亿纬锂能海外收入年规模增长了156.21倍,且已连续三年(2022-2024年)海外收入持续突破100亿元大关。
而数据显示,近两三年亿纬锂能还在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深度与力度。比如在24年7月5日,亿纬锂能公告称,全资孙公司亿纬锂能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77亿元。
据24年财报披露,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储能项目按照既定规划稳步推进,预计2026年初开始量产;另外,亿纬锂能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资建设的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紧邻宝马集团德布勒森工厂,2024年地面工程已完工,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
伴随着亿纬锂能全球化产能与市场布局的逐步深入,其全球交付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其海外收入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回看亿纬锂能24年创业史,其由最初重点发展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再扩张至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其始终持续占据产业头部位置,成功的秘诀在于其创始人、董事长刘金成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在经营上则表现为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对冲单一业务风险暴露的冲击。
目前亿纬锂能已经形成锂原电池、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铁锂方形的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并在46系列大圆柱、大铁锂电池率先布局,成为公司先进电池技术代表产品。
亿纬锂能的战略定位则是 “打造最具创造力的锂电池龙头企业”,其在锂电池领域多个前沿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及突破,比如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公司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小软包电池组装工艺开发,百MWh的中试线预计在2025年投入运行,公司计划于2026年推出主要应用于混合动力领域的高功率全固态电池,于2028年逐步推进400Wh/Kg的高比能全固态电池。
这一切或许都源于亿纬锂能持续且高的研发投入、深厚的技术储备与突破力。数据显示,近些年亿纬锂能一直在加大对主营业务的研发投入力度,据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过去19年多时间(2006年-2025年一季度)亿纬锂能合计投入研发费用124.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43%。公司培养了超过6千人的研发团队,拥有23万平米高水平研究院,通过强化成果转化力度,快速响应下游需求,形成了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
作为掌舵人刘金成早在1985年就开始涉足锂电池的研发,他始终坚信一条 “做锂电池必须是长期主义”,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觉得要把心静下来,用长期主义的观点来做这个事情,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个事情就好做很多。
“扎实的研发会给营收带来可观的效益,它就像一颗种子,没有之前的播种就没有后面的收获。尤其是在这个大产业里面,没有大的技术投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收获。面临巨大的产业机会,要提前把 ‘种子’ 选好,把 ‘肥料’ 下足。”刘金成如是说。
“亿纬跟产业链上的朋友们在交流时发现,现在很多材料据说都是亏本在卖。一个亏本销售的大产业是不可以持续的,一定要跟产业链上的每一个有创新能力、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留出他生存的空间,这个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根据刘金成此前制定的战略规划:“三足鼎立”(消费、动力、储能电池)的业务结构会让公司能够更加稳健的运行,哪怕市场有一些波动,或者有一些局部市场的变化,我们依然能够稳健前行。
“电池行业要面向国际化,在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方面,中国企业不要 ‘依然采取下不封底的方式’,这样其实并不好,我们要有一点绅士风度,要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 ‘可信、可靠、和谐发展’。” 刘金成认为,“和谐发展” 就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激荡三十年间,从 “手机电池之王”,再到成功切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赛道。王威及其领导下的欣旺达三次成功握住时代脉搏,尽管当前产业洗牌进入深水区,这艘电池旗舰却依旧在全球市场凶猛狂飙。
Wind数据显示,过去17年多时间(2008年-2025年一季度)欣旺达营收规模只出现两次小幅下降(降幅低于10%),年营收规模从2008年的4.8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60.21亿元,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13.56倍,17年间合计创收超3200亿元;更为难得的是,17年间从未出现亏损,且近12年(2013年)以来盈利能力(归母净利润)持续保持正增长。
特别是2024年,在锂电池全产业链因产能过剩陷入周期劫难之际,这家企业却交出历史最强业绩,营收与盈利规模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25年一季度,欣旺达继续向上成长,收入利润均呈双位数成长态势,其中营收规模再次刷新同期历史最高记录,同时毛利率上升到近13年(2013年一季度)以来同期历史最高点。
纵观欣旺达发展史,战略前瞻性布局全球化,是其穿越多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
自2000年供货飞利浦,欣旺达已经积累了25年的国际化经验。动力电池业务则早在2018年,就定点首个海外客户法国雷诺,并和德国大众、沃尔沃、日产等著名整车厂商合作多年。在储能领域,其海外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08年-2024年间欣旺达海外收入合计达1311.05亿元,占比约为42.58%,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连续七年在40%以上,且2022年以来海外收入规模持续突破200亿元大关。无论海外收入规模,收入占比在国内同侪中处于领先水平。
它还有更大的产业野心。在去年4月,欣旺达在业绩电话会上曾表示:“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的目标是进入国内前三、全球前五。”
数据也证实,欣旺达已全面开启了投资战车。仅2022年欣旺达对外投资规模达110.87亿元(同比增长163.91%),是其历史上首次年度对外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关,2023年对外投资再度突破100亿元,仅2022年-2024年三年间欣旺达对外投资合计达313.18亿元。
在如此内卷的局势之中,王威总结了欣旺达逆势而上的原因:有钱是活下去的前提,第二要有特色的产品,第三个则是让客户依赖上你的产品。“不能一上桌就谈价格,我们得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财报显示,截止2025年3月末欣旺达拥有资金储备205.97亿元(同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12%),剔除短期有息负债后资金净值达71.15亿元,资本实力颇为雄厚。
王威认为:“差异化是突围的最好路线,因为跟龙头公司比,它非常优秀,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生态,如果它要跟你拼成本的话,你根本就没有防守之力。”
据财报披露,欣旺达在差异化方面已取得多项核心突破:比如在动力电池方面,公司于2024年发布 “闪充” 电池3.0系列产品——LFP欣星驰和NCM欣星耀电池,再次刷新充电速度,充电倍率达到6C,10分钟补能500-700km,应用场景覆盖A至D级全系列车型。据了解,公司6C电池产品已经量产,另外下一代10C闪充电池即将量产。
另外,针对电力储能,公司2024年发布625Ah超大储能电芯 “欣岳”,引领储能行业迈入单电芯精准两度电、5年零衰减、20尺集装箱6.5+MWh能量的 “欣” 时代。
此外,欣旺达在前沿技术方面持续投入,持续研发硅负极高比电池、固态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先进电池产品,满足终端客户的未来多元化需求。其中公司在2024年推出首款全场景高能量密度航空动力电池,同时完成400Wh/kg固态电池方案和工艺验证。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300Wh/kg;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实验室验证。
创业24年,从初创期三五个月才发一次工资到手下干将突破万人,从一家交不起电费的小作坊到总资产突破至600亿元,从大学教授到掌舵超320亿市值上市公司(巅峰期660亿市值),从废弃电子电池回收起家到全球锂电循环霸主,许开华及其执掌下的格林美(002340.SZ)构建了另一个全球化发展与突破的最佳研究样本。
今年也是格林美上市的第15个年头,Wind数据显示,过去19年间(2006年-2023年)格林美年营收规模增长318.23倍,年盈利规模增长84倍,且从未有一年出现亏损。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格林美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94.96亿元和5.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67%、12.10%,再次双双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经过20多年的突破与积累,如今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格林美的强大与富有:公司的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材料出货量居全球市场第二,占世界市场的15%以上,装配了世界15%的三元电池新能源汽车;公司3C电池用四氧化三钴产品出货量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市场的20%以上;公司的超细钴粉位居世界行业市场第一,占据世界硬质合金市场的50%以上。
另外,格林美在中国8省市以及在南非、韩国、印尼等地建设了16个废物循环处理工厂与新能源材料制造工厂,年回收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占中国总量的10%以上,年回收处理的报废汽车占中国报废总量的6%以上,年回收的镍资源占中国原镍开采量的20%以上,成为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杰出代表。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格林美无疑是近些年锂电循环领域投资最为凶猛的企业之一,而持续且强力的投资战略与执行力也是其强势崛起的关键所在。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0年至今,格林美约公布了21个超级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总投资预算近7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动力电池回收、磷酸铁锂、镍资源、前驱体材料等。
不止于战略,格林美无疑也是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20年时间(2006年-2025年1季度)合计对外投入(现金流)492.39亿元。尤其2021年以来,格林美明显加速了扩张的步伐,2021年-2025年1季度,4年多合计对外投资达311.5亿元。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024年末,格林美有6个超级工程进入执行,甚至收官阶段,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57.71亿元,从中可以看到镍资源、三元前驱体仍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同时,娴熟的资本运作力则是格林美持续扩张战略提供强力支撑。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0年,格林美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此后通过多轮定增、发行GDR等方式合计募集资金约127亿元,用于支持前驱体项目、印尼镍项目、资源回收等业务建设与发展。
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本是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一次赴日访问研究期间,他与东京大学山本良一博士攀谈良久,在交流了环境承载极限等方面感受的同时,接触到了 “城市矿山” 等契合于商业逻辑的环境清洁与资源再生理念。所谓 “城市矿山”,是指那些富含锂、钛、镍、金、银、钴等贵金属的废旧家电和电子垃圾。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首批新能源汽车进入报废期,而贵金属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城市矿山” 可能比天然矿山更具开发价值。
按照国际能源署的测算,中国锂矿、镍矿、钴矿产量占全球比例分别为13.6%、4.1%和1.0%,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进口规模居高不下。
据格林美预测,动力电池将在2026年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2030年进入爆发性报废阶段,锂镍钴关键矿产依靠循环大量补充;2040年以后,循环回收便可成为锂镍钴关键矿产主流供应渠道;2050年开始,锂镍钴资源将以循环供应为主导,仅需少量原矿作为补充。
对应203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35%以上,可回收锂金属量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25%以上,动力电池回收价值将超过千亿;到204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将达当年使用量的55%以上,可回收的锂金属量将达当年使用数量的45%以上;到205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将达到当年使用量的70%以上,可回收的锂金属量将达到当年使用量60%以上。
面向2030年,格林美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要达到50万吨以上,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他金属与塑料回收总量要达到1000万吨/年。
伴随着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价格战席卷整个锂电产业链,“全球化” 已经成为中国锂电产业新的共识与方向。而全球化布局深度与速度,已经成为考量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不同于其他企业,格林美出海,采取了资本并购、合资建厂、海外上市融资、组建联合实验室多路并进的形式。进入锂电新材料领域后,格林美开始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把控,尤其是镍矿。目前,三元电池主流趋势是 “去钴化”,同时大幅提升镍的掺杂度。格林美出海第一站,就将目光投向了对全球镍领域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印尼。
据财报披露:公司在印尼建成15万金吨/年镍资源产能,目前公司控股产能为11万金吨镍/年,参股产能为4万金吨镍/年,在世界MHP镍产能领域排名前3,镍资源竞争力与影响力进入全球级。
去年11月10日,格林美又与淡水河谷印尼公司在印尼总统的见证下共同签署了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建造一个镍资源高压酸浸绿色冶炼厂(GEM按照6.6万吨/年设计目标产能的HPAL工厂和配套设施,资本支出不超过14.2亿美元)。
印尼之外,格林美的脚步也踏进了韩国。格林美继续与其铁杆伙伴ECOPRO合作,于23年3月,计划在韩国投资1.21万亿韩元设立前驱体合资公司,一期拟建设4.3万吨超高镍前驱体,产品对准北美市场。
事实上,在国际化方面,格林美已成长为锂电循环领域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这也是其穿越多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15年间(2010年-2024年)格林美合计实现海外收入466.35亿元,占整体营业收入比例超25%。
经过一系列战略布局,从资源端到产品市场端,格林美成功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战略合作,有效对冲全球行业内卷竞争的严峻挑战,在全球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下,公司通过特有的锂镍钴定向循环模式与动力电池回收的优势,成功连通全球核心正极材料厂、动力电池厂、新能源汽车厂到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成为世界新能源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核心企业。
对于产业竞争格局,许开华曾表示,促成行业内卷有四大动力:
一是行业的增长有限,从产业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步入增长瓶颈,未来行业的增长预期具有不确定性。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除了国内市场,全球新能源增长另一极——美国,在经济增速上亦呈现放缓趋势。
二是产能的无限扩张,根据行业的投产速度,扩产步伐远超预期。目前行业的产能建设已经覆盖2030年甚至更远。行业的过度扩张不仅透支了未来的市场增长,还使得当下锂电企业开工率走低,市场预期下降,进一步导致企业价值低估。
三是去库存控投资,经历2023年的行业危机,企业对待在库存周转、原材料采购、资本开支上更为谨慎,也更加注重经营实质,行业库存和投资开支呈现消退态势。
四是IPO、再融资节奏大幅放缓,资金就是企业的弹药和粮仓,融资过度必然导致产能过度,在一二级市场放低市场预期,收缩资本投入的情况下,行业粮仓缩减,开源节流是主旋律。
许开华认为,行业过度内卷,带来的结果就是行业出清,生死各半,国际化胜出。
一个初中辍学卖豆芽的商贩,创造千亿资产的 “钴业之王”,这就是华友钴业(603799.SH)创始人陈雪华的人生历程。
2002年成立,2015年抢滩资本市场,华友钴业以铜钴资源开采为基座,逐步延伸至有色金属精炼、锂电材料、资源回收,打通 “资源-冶炼-深加工-资源回收” 全链路。
其更完成了总部在浙江、资源保障在境外、核心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空间布局;形成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印尼镍产业、非洲资源产业以及循环产业五大集群。
经过23载打拼,乘着新能源的东风,华友钴业翱翔天际,成长为市值600亿,营收超600亿,利润突破40亿元的世界级资源大玩家。
一组数据足以证实华友钴业强大的战略定力与成果。Wind数据显示,华友钴业在过去的16年间(2009年-2024年)中营业收入只出现3次负增长,期间其年营收规模从2009年的14.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09.46亿元,年创收规模增长了40.94倍;16年间其只出现过一次亏损(2015年),其年盈利(归母净利润)规模从2009年的0.9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1.55亿元,年创利规模增长了42.28倍。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华友钴业已成长为发展最稳健,且持续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2025一季度,公司继续高歌猛进,实现营收178.42亿元,同比增长19.24%;归母净利润 12.52亿元,同比上升139.68%,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事实上,华友钴业的强大还不止于此,其还是行业内全球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公司基于行业特征,经营布局高度国际化,在印尼、刚果(金)、津巴布韦、韩国、匈牙利等地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电池材料制造等项目投资,产品覆盖国内、日韩、欧美等全球市场。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4年(2011-2024年)华友钴业海外收入年规模增长了21.13倍,其海外收入规模于2022年突破百亿大关,并在2022-2024年持续突破三百亿大关。
如今其还有多个海外项目在快速推进中,比如在上游资源端,在印尼,参股AJB、WKM、TMS矿山,镍矿资源储备进一步增厚;华飞12万吨镍金属量湿法冶炼项目于2024年一季度末达产;华越6万吨镍金属量湿法冶炼项目持续超产;华科4.5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稳定运营;与淡水河谷印尼、福特汽车合作的年产12万吨镍金属量Pomalaa湿法项目有序推进,于今年一季度启动建设;与淡水河谷印尼合作的年产6万吨镍金属量Sorowako湿法项目前期工作稳步展开,波马拉工业园建设准备工作有序落实。在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项目运营有序,实现锂精矿出货量约40万吨,同比增长41%,生产能力大幅提升;5万吨硫酸锂项目于今年一月份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锂精矿到锂盐的矿冶一体化,大幅降低锂盐生产成本。
在下游锂电材料端,华友钴业在印尼,华翔5万吨硫酸镍项目建成试产,华能5万吨三元前驱体一期项目于11月基本建成,今年一季度已实现批量供货,标志着公司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布局在印尼落地生根;在韩国,与LG合作的龟尾6.6万吨正极材料项目部分达产,实现万吨级出货;在欧洲,匈牙利正极材料一期2.5万吨项目有序推进,为打开欧美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华友钴业无疑是近些年锂电池材料领域投资最为凶猛的企业之一,而持续且强力的投资战略与执行力是其强势崛起的关键所在。
据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2008年-2025年一季度,华友钴业对外投资规模已近千亿元,尤其2020年以来,华友钴业明显加速了扩张的步伐,2020年以来其 “年对外投资规模” 均在100亿元以上。
另据统计,截止2024年末,华友钴业有6个超级工程进入执行,甚至收官阶段,项目总投资预算252.11亿元,从中可以看到钴镍、三元材料及锂盐等领域仍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国和消费市场,在镍、钴、锂产业链上游等能源金属领域,依然存在着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这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从 ‘实现领先’ 到 ‘保持领先’ 的跃升。”
面对2024年至今凶猛的产业大退潮现象,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认为:“产业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仍在成长阶段,还不够成熟,产业链中的供需关系不好理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会受到消费端的影响,供应链交付极其不稳定。”
“因为大家太看好这个产业,以至于诸多企业快速扩产,造成供应链产能过剩。” 陈雪华表示,产能过剩要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化解,更需要从政策指引和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发力。“我认为,锂行业还是要抓好两个着力点。一是科技进步,二是坚持创新,要朝着经济节约和生态化去进行发展布局。” 陈雪华如是说。
在一个被称为锂电池 “边角料” 的赛道上,创建起一家营收突破120亿元,市值突破300亿(巅峰市值突破400亿)的产业巨头,并持续称霸全球,励建立及其执掌下的科达利(002850.SZ)构建了一个产业发展与突破的最佳研究样本。
励建立和励建矩兄弟出生于 “模具之乡” 浙江宁波,1996年9月,他们靠打工攒下来的2万元,在深圳创立科达利,起初生产手机电池外壳。此后,两人做出了一个胆大的决定——切入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研发。
从切入动力锂电池结构件赛道到营收突破1亿元,科达利就用了7年时间(2014年)。2017年3月,科达利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锂电池结构件企业。后来伴随着海内外新产能逐步释放,其迅速成长为锂电池结构件领域绝对的龙头企业。
超前的布局,加上矢志不渝的研发攻坚,科达利成功打破了日企垄断,凭借 “物美价廉” 的优势,甚至许多日本电池企业也成为公司的客户。目前科达利客户包括全球知名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汽车制造企业,如CATL、中创新航、LG、松下、特斯拉、ACC、三星、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力神、海辰储能、瑞浦兰钧、远景动力和广汽集团等。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4年间(2011年-2023年)科达利 “锂电池结构件”(早起涵盖手机锂电池结构件)业务收入从2.32亿元增长至114.73亿元,增长了48.45倍,业务收入占比从52.18%提升至95.37%。
淘金热爆发时,淘金者不一定赚钱,但卖铲人往往能大赚。当动力电池产业陷入全产业链产能过剩困境中,许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但所有的电池企业都需要结构件,这种 “八爪鱼” 式的产业模式,让科达利尽情享受行业红利。
尽管当前锂电池结构件行业价格下滑,但凭借技术沉淀、规模效应以及强大的客户黏性,科达利近5年收入年复合增速达到39%,归母净利润CAGR更是高达惊人的71%。即便是锂电大退潮的2024年,科达利仍实现营收120.30亿元(同比增长14.44%),实现归母净利润14.72亿元(同比增长22.55%)。
到了竞争更加惨烈的2025年,科达利甚至还在加速成长,一季度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20.46%和25.51%。
而这远不是科达利发展的极限。目前科达利已在国内的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锂电池行业重点区域建设13个生产基地,据财通证券分析,保守估计下,(国内)全部基地达产后,公司国内产值达188.9亿元。
在海外市场方面,公司已建设匈牙利、瑞典、德国三个海外基地,其中匈牙利、瑞典基地已投产,实现盈利。根据财通证券统计分析,三大海外基地总投资预算为2.12亿欧元,达产后年产值合计3亿欧元。
2024年5月,科达利又宣布在美国投资设立美国科达利并投资建设美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投资总额不超过4900万美元,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约7000万美元。
“基于核心技术、客户黏性、长期主义和管理赋能这四大引擎,科达利在行业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大约一年多前,科达利董事长励建立在与《管理视野》对话中表示,科达利从1999年开始做锂电池结构件,后来一直专注于这个行业。在一个细分行业里做精、做专、做强,做成全球第一,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比较关键。
励建立认为,一家企业要想走得更长远,首先,一个好的行业环境必不可少;其次,企业自身的专注性也相当关键。只要把专业做好做强,何愁生意不兴隆;再而,要注重创新,否则极易被超越。
国轩高科(002074.SZ)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的动力与储能电池制造商之一, 在董事长李缜的率领下,于2015年成功借壳上市,成为 “动力电池上市第一股”,比宁德时代上市整整早了近三年时间。如今其无论是在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领域,其均位居全球前十名。
据24潮统计,过去10年间(2015-2024年),国轩高科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1.89倍,年营收从0到突破100亿元其用了15年时间,但从100亿元突破300亿元却只用了两年时间。即便是激烈竞争的2024年,国轩高科营收依旧保持了11.98%的增长,达历史新高的353.92亿元。
据财报披露,2025年一季度,国轩高科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20.61%和45.55%,同期宁德时代增幅分别为6.18%和32.85%。
谈及公司所取得的成绩,李缜认为,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 “长期主义” 的结果,体现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国际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前谋划,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多年前,即2020年,大众战略投资国轩高科,目前股份占比24.77%,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曾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大众入股对于国轩高科近几年国际化战略布局的三大重要意义:大众给国轩带来的,是资本、管理、市场的全面升级。
数据显示,国轩高科确实是锂电领域国际化发展与布局最快的企业之一。在2017年-2024年这8年间国轩高科海外收入从1.5亿元增长至110.05亿元,增长了72.37倍。海外收入占比已从3.12%提升至31.09%。
此外,在产能布局上,2023年以来国轩高科在海外已连落数子,为未来发展构建了广阔的发展与想象空间。比如23年9月,国轩高科欧洲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哥廷根工厂首条电池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公司已经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与供应;同年10月,在北美市场连下两城,接连宣布美国国轩将在伊利诺伊州建设锂电池项目(10GWh锂电池组+40GWh电芯),拟在密歇根州投资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合计投资超43亿美元。其中锂电池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面对美国IRA补贴要求带来的本土化生产压力,中国电池厂纷纷赴美建厂,公司投资规模较大、投建进度最快,有望充分享受北美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红利。
据路透社报道,斯洛伐克经济部于23年11月23日表示,中国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和斯洛伐克合作伙伴InoBat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计划在斯洛伐克建设一个电动汽车电池厂。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Gotion InoBat Batteries计划在2026年开始在新工厂生产电动车电池,最初的年产量预计为20GWh。
事实上,早在23年2月5日,国轩高科就宣布,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与InoBat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探索包括在欧洲合资建设40GWh产能在内的合作机会。随着此次新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及报道中出现的合资企业名称 “Gotion InoBat Batteries”,意味着国轩高科和InoBat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国轩高科即将落地又一个欧洲电池工厂。同时,初始产能20GWh,也说明双方计划分阶段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国轩高科与InoBat不仅是合作伙伴关系。24年8月23日,双方在合肥签订投资协议,国轩高科已收购InoBat的25%股权。(来源:东方证券、维科网锂电)
据24年财报披露,海外哥廷根、越南工厂已顺利投产,其他基地也已开工建设。
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到2025年全球产能达到300GWh,其中国内200GWh,海外100GWh。
在海外客户拓展方面,国轩高科目前已为大众标准电芯全球定点供应商,预计未来标准电芯将覆盖大众旗下80%量产车型,同时公司加深推进与美国Rivian/印度Tata/越南VinFast等公司战略合作,并进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供应商体系。东兴证券分析认为,在大众股东加持下公司出海进程将顺利稳固推进,海外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且目前亟待降本,公司作为海外布局优势领先的LFP电池龙头企业,未来有望抢先收获海外市场高增速的红利,长期看好公司全球市占率提升。
在国轩高科的第13届供应商大会暨2024战略发布会上,公开发布了国轩高科2024年质量、全球化、研发、供应链四大战略。其中全球化方面,其表示 “重点突破海外市场三大区域:美洲、欧非和亚太,预计2027年海外交付超100GWh,海外业务销售额破千亿,市场份额冲10%,战略产品将涵盖启晨电池、4695电池包、快充电芯和储能产品,努力成为新能源领域综合服务方案的提供商。”
“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全球化是历史的潮流,谁都阻挡不了?” 李缜说,第一是经济基础。我们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的企业都在走向全球化,都需要在全球分享各自的成果、产品、技术。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第二是全球化已经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交流系统、通讯体系、运输系统等,想要阻断这个技术基础已经不可能;第三是谁也阻挡不了全球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必然的规律,全球人才、知识都在往更需要的地方流动。有了这些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所以说,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
李缜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市场的法则是靠竞争,不是靠补贴,企业自身实力是核心。李缜表示,企业本身的实力来源于这几方面:首先是看一家企业有没有核心技术。国轩有超过6000名优秀的研发技术人员,有超过7000项的电池专利技术。我们始终认为,科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技术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工程是一个落地的过程。科学解决从0到1的问题,技术解决从1到100的问题,工程解决从100到1000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轩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国轩从未放弃长期增长的技术基础;第二,国轩在不断打造全产业链。比如我们在阿根廷有锂矿资源,在印尼有镍矿资源等,我们在中国国内有碳酸锂资源、磷酸铁资源等。资源链建设解决的是我们的成本问题;第三,国轩也在进入电池回收领域,实现循环利用、低碳发展。2050年左右,在能源存储领域,人类社会对资源的掠夺将不复存在,电池制造所需资源的80%以上来源于回收。这样我们的电池就有了足够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了长期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供应链基础,全球市场的基础,我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
伴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强势崛起,相关战略性矿产资源正在成为国际新的博弈筹码,作为中国锂资源龙头之一的盐湖股份(000792.SZ)的份量与含金量还在持续增长。
要知道,全球能源变革浪潮汹涌来袭,锂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由于下游需求迅猛增长,我国锂资源严重依赖进口。2023年中国碳酸锂贸易逆差达407亿元,净进口量达到14.92万吨。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我国锂资源中,盐湖卤水、锂辉石和锂云母分别占我国锂资源总量的82%、11%和7%。盐湖股份则是国内锂矿江湖超重量级玩家,盐湖股份拥有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盐湖青海察尔汗盐湖的开采权,是当前国内控制盐湖钾锂资源最多的企业,资源优势极其突出。
据财报披露,盐湖股份目前已具备年产超4万吨碳酸锂(占到全国8%左右),计划2025年生产碳酸锂4.3万吨,伴随公司新建4万吨基础锂盐项目建成投产,公司在盐湖提锂领域的龙头地位进一步突显。
而且,盐湖提锂成本较低,盐湖股份在钾肥生产后再进行提锂,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公司工业级碳酸锂完全成本控制在3.4万元/吨以内。24年,锂盐价格持续下挫,但盐湖股份锂产品的毛利率依然能达到50%以上,盈利能力超过锂矿双雄天齐锂业(46.07%)和赣锋锂业(10.47%)。
24年伴随着中国盐湖集团的成立,以及一系列资本运作,盐湖股份控股股东由青海国投变更为中国盐湖集团,实控人变为中国五矿,纳入央企序列,其综合实力再次实现跃升。
当前盐湖股份的掌舵人侯昭飞是一位80后,历任五矿盐湖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经理,五矿盐湖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现任五矿盐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面对当前锂价的剧烈波动风险,侯昭飞主要有三大策略:一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体系升级,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全方位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市场竞争力;二是深度挖掘降本增效潜力,从供应链优化、能耗管控等环节入手,实现成本有效压降;三是公司将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究期货市场,科学运用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合理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以更灵活的策略应对市场挑战,全力保障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信息来自新京报)
事实上,到了2025年,盐湖股份确实率先重拾成长趋势。一季度其营业收入实现了14.50%的增长,而同期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营收分别同比下降0.02%和25.43%。
“创业25载,连续15年稳坐全球霸主王座、且连续15年持续盈利……” 的全球负极材料霸主贝特瑞(835185.BJ)堪称发展最稳健,且持续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回顾贝特瑞发展史,从2000年创立到2010年贝特瑞的负极出货量超过日本企业登顶全球负极材料霸主宝座只用了十年时间,根据鑫椤咨询的数据,贝特瑞在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1%,出货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近两年贝特瑞还计划投入数十亿资金构建 “全球化” 战略版图,海外再造一个贝特瑞正在成为新的可能……贝特瑞的争霸野心与扩张步伐似乎没有尽头。
在商业世界里,尤其是处于探索与实验期的产业江湖中,从没有一帆风顺,也没有轻而易举,更没有理所当然。一家企业的崛起与没落,也都有迹可循。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贝特瑞无疑是近些年锂电池核心材料领域投资最为凶猛的企业之一,而持续且强力的投资战略与执行力同样是其强势崛起的关键所在。
据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至今,贝特瑞约公布了22个超级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总投资预算超4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即一体化项目等。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2年多时间(2013年-2025年一季度)合计对外投入(现金流)272.57亿元。尤其2020年以来,贝特瑞明显加速了扩张的步伐,2020年-2025年一季度,5年多合计对外投资达238.07亿元,是过去7年(2013年-2019年)的6.90倍。
在贝特瑞强力投资推动下,不到5年间(2020年-2024年末),贝特瑞负极材料产能(已投产)由10.38万吨提升至57.5万吨,增幅达453.95%;正极材料产能(已投产)则由4.2万吨提升至6.3万吨,增幅为50%。
根据东吴证券预测,到了2025年贝特瑞负极材料产能可能进一步提升至72.8万吨。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024年末,贝特瑞至少有6个超级工程进入执行,甚至收官阶段,项目总投资预算146.69亿元,从中可以看到正负极材料领域仍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其实,贝特瑞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也得益于其成功的合纵连横策略。在上述400亿投资布局中至少8个项目是与其他巨头联合投资的项目,投资预算合计超百亿元,联合投资对象包括亿纬锂能、SK On、黑龙江交通投资集团、STELLAR、福鞍控股等国内外巨头。
目前贝特瑞还在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深度与力度。
根据财报披露:24年公司成功推进印尼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投产,并启动印尼二期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建设,同时,公司也在摩洛哥启动了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后续将根据行业发展、海外客户需求,规划其他海外市场产能布局。
“我们不仅穿越了产业周期,也穿越了经济周期。”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说,除团队的团结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企业不断进步。“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经营的核心策略,塑造产品竞争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
事实上,贝特瑞作为负极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持续保持市场与技术领先地位。据24潮统计,过去12年多间(2013年-2025年一季度),贝特瑞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8.58亿元,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为4.83%。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获得授权的国内、国际专利692项,其中发明专利442项,主导及参与制定了包括5项国际标准、17项国家标准及4项行业标准在内的多项标准。
贺雪琴认为,“创新是永不停息的。在竞争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门槛。所以,如何设计自身竞争力,十分关键。” 目前贝特瑞绝大部分的产品都已不是漫无目的地开发。
记得在贝特瑞的展厅中,一组数字很是醒目——截至2022年底研发成果累计销售超400亿元,占公司总业务比例达70%。
不遗余力的科研投入,为其技术路线迭代升级、业务线的丰富奠定了基础,保证公司在负极登顶后,凭借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面对产业链新一轮洗牌,贺雪琴认为,此时,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携手强链,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打造稳固的强供应链,做好产品创新、产业布局,打造绿色、智能制造等竞争优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市场需求一直都在,只是经济发展到了当前阶段,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不能在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进行同质化竞争,而要占据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 贺雪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