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9948-2025《石化和化工装置用无缝钢管》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整合了GB/T9948-2013、GB/T6479-2013等4项旧标准的"集大成者",新国标不仅覆盖了石油裂化、高压化肥设备、聚乙烯装置等多个场景,更在技术要求、制造工艺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升级,为石化化工行业的安全高效运行筑牢了"钢管防线"。
以下仅个人意见,欢迎留言交流!
一、整合4项旧标,覆盖全场景应用需求
过去,石化化工领域的无缝钢管标准分散在多项文件中:石油裂化用管遵循GB/T9948-2013,高压化肥设备用管参考GB/T6479-2013,聚乙烯用高压合金管依据GB/T24592-2009,加氢装置工业炉用不锈钢管则按照GB/T33167-2016执行。这种"一物多标"的情况,给生产企业的合规管理、下游用户的采购检验带来了诸多不便。新国标GB/T9948-2025以GB/T9948-2013为基础,整合了其余3项标准的核心内容,将适用范围统一为"石油裂化、高压化肥设备、聚乙烯用高压合金、石油化工加氢装置工业炉用无缝钢管"。这意味着,今后相关企业只需依据这一项标准,即可满足多场景的钢管质量管控需求,大幅提升了行业效率。
二、27项技术升级,从材料到性能全面提标
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在技术层面有27项关键变化,涵盖材料、工艺、性能等多个维度,堪称"史上最严"石化钢管标准。
1.新增12种钢牌号,适配复杂工况
新国标首次纳入10Mn、Q355系列(Q355B/C/D/E)、10Cr9Mo1VNbN等12种新牌号钢管,覆盖了从低碳钢到高合金不锈钢的全谱系。以Q355系列为例,其碳当量(CEV)严格控制在0.45%以下,低温冲击性能可满足-40℃环境需求,特别适用于寒冷地区的高压化肥设备。而10Cr9Mo1VNbN钢管则凭借优异的高温持久强度,成为加氢装置工业炉的"理想材料"。
2.制造工艺精细化,质量可控性更强
在制造环节,新国标对不同材质钢管的生产流程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不锈钢管制造方法从"热轧或冷拔"调整为"热轧(挤)或冷轧(拔)",细化了轧制工艺参数,减少了因加工方式模糊导致的质量波动;
聚乙烯用35CrNi3MoV钢管新增"锻造圆坯机械加工"制造路径,配合"调质处理"热处理制度,其表面硬度差严格控制在30HBW以内,确保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
3.性能要求升级,安全冗余再提升
新国标在力学性能、工艺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苛:
新增"断面收缩率"指标,多数牌号要求不低于45%,反映材料塑性的同时,也提升了钢管在高压下的抗变形能力;
高温性能要求全面强化,明确了100000小时持久强度推荐值(附录C),例如12CrMo钢管在450℃下的持久强度达150MPa,为长期高温运行的设备提供了数据支撑;
液压试验压力上限从10MPa提升至20MPa,稳压时间不少于10秒,且明确不锈钢试验用水的氯离子含量≤0.0025%,避免腐蚀隐患。
此外,无损检测要求也更全面:壁厚与外径比≤0.2的钢管需逐根进行超声检测(验收等级U2),聚乙烯用35CrNi3MoV钢管还需额外做涡流检测,确保每一根钢管的内部质量可控。
三、场景化补充要求,精准适配特殊环境
针对石化化工领域的复杂工况,新国标通过附录形式增加了多项场景化技术要求,实现"精准施策"。
1.含H2S环境:抗开裂性能专项管控
附录D明确了用于含硫化氢环境的优质碳素钢管要求:牌号标注为"20+H₂S",碳当量≤0.42%,磷、硫含量分别≤0.015%、0.010%,布氏硬度≤190HBW,且内外表面不允许存在深度>0.4mm的尖锐缺陷,从材料成分到表面质量全方位预防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
2.加氢装置工业炉:不锈钢管性能再强化
附录E对加氢装置工业炉用不锈钢管提出特殊要求:管坯加工变形总延伸系数≥3,确保材料组织均匀;550℃高温拉伸性能需满足规定塑性延伸强度≥359MPa;扩口试验扩口率需达15%以上,且非金属夹杂物级别更严格(粗系A类≤1.0级),适配高温、高压、临氢的严苛环境。
四、实施倒计时,企业需做好三方面准备
距离2026年1月1日实施仅剩半年时间,相关企业需提前布局,确保合规过渡:
生产企业:需对照新国标调整工艺参数,例如新增牌号的热处理制度(如表1中10Cr9Mo1VNbN需1040~1080℃正火+750~780℃回火),更新检测设备以满足涡流、磁粉检测等新增要求;
下游用户:在采购合同中应明确新国标编号、交货状态、特殊环境要求(如含H₂S、加氢装置用)等内容,避免新旧标准衔接出现质量风险;
检测机构:需熟悉新增试验方法(如高温持久强度测试、粗糙度对比检验),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GB/T9948-2025的发布,不仅是石化化工无缝钢管标准的"大一统",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钢管领域的质量管控进入精细化、场景化时代。对于行业而言,这既是提升产品质量的"硬约束",也是推动技术升级的"催化剂"。随着新国标的落地,石化化工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为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