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湍流模型在计算中到底是怎么模化的?

1天前浏览2
投稿人:流体力学仿真工程师王工

(一)湍流模型

湍流模型用于描述流动中存在的混沌无序状态,例如搅动盆中水时产生的流动。这种无序状态会导致能量和动量的损耗,在CFD计算中需通过特定方法进行建模。

其核心特征表现为速度场的不规则脉动、能量的级串传递以及多尺度涡结构共存。当流体雷诺数(Re)超过临界值时(如圆管流动 Re>2300),层流状态被打破,流体微团从有序的分层流动转变为随机脉动,形成大小迥异的涡旋结构。

(二)N-S方程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用于描述守恒关系,需通过数学表达体现湍流混沌状态带来的耗散效应,以确保方程守恒性。

(三)湍流模型作用

湍流模型的核心作用是量化耗散量。本质是对粘度参数的扩展,由于湍流本身具有混沌性和无序性,目前尚无通用模型,每种模型仅适用于特定工况。 纳维 - 斯托克斯(NS)方程描述了流体的动量、能量守恒,但对湍流状态下的瞬时方程进行雷诺时均处理后,会产生额外未知量 —— 雷诺应力张量。

以三维不可压缩流为例,雷诺时均 NS 方程包含 5 个未知量(压力、速度三分量、温度),但仅能建立 4 个方程(3 个动量方程 + 1 个能量方程),形成数学上的「不封闭系统」。

(四)k-ε模型

k-ε 模型作为最经典的两方程湍流模型,由 Launder 和 Spalding 于 1972 年提出,其理论根基可追溯至 Kolmogorov 的湍流能量级串理论。该理论指出:湍流运动中,大尺度涡从平均流获取能量,通过级串传递至小尺度涡,最终由分子黏性耗散为热能。k-ε 模型通过量化这一过程的两个关键物理量 —— 湍流动能 k 和耗散率 ε,实现对湍流的建模,该模型最终作用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中的粘度项,用于表征流体流动特性(如水的流动性优于油)。

(五)湍流黏度

湍流模型通过在分子粘度基础上叠加湍流粘度(由k、ε等参数计算得出)来量化耗散效应。湍流粘度的引入是湍流建模的最终落脚点,其本质是对粘度参数的扩展。

k-ε 模型

湍流黏度定义为:    

其中k为湍流动能,ε为耗散率,Cμ=0.09 为经验常数。该式表明:湍流黏度与湍流能量储备(k2)成正比,与能量消耗速度(ε)成反比。例如,在龙卷风核心区,高k和低ε会导致ν t激增,使空气流动阻力显著增大。

k-ω 模型

湍流黏度定义为:    

其中ω为湍流频率。相比 k-ε 模型,该式更适合近壁面流动,因ω能更准确反映壁面附近的湍流衰减特性。


来源:力学AI有限元
湍流通用理论多尺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7
最近编辑:1天前
力学AI有限元
硕士 | 结构工程师 模拟仿真狂热爱好者
获赞 121粉丝 85文章 127课程 13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