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场方程:
锂离子浓度方程:
电势方程:
g′(ξ):自由能密度函数的导数,驱动相分离(如锂与电解液的界面能)。
κ∇2ξ:界面能项,抑制尖锐界面形成(κ 为梯度能系数)。
Lσ:界面迁移率系数,控制动力学速率。
电化学反应项,描述 Butler-Volmer 动力学。
h′(ξ):插值函数,确保反应仅发生在界面区域。
ηa:过电位(ηa=ϕ−ϕeq)。
α:电荷转移系数,
n:电子转移数,
F:法拉第常数,
c~+ :归一化锂离子浓度,c+/c0。
锂离子浓度方程: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c+的扩散与迁移。
相场方程中的 界面迁移率系数,表征相场变量ξ(描述锂金属/电解液界面)对外部驱动力(如自由能梯度)的响应速度。
Lσ越大,界面移动越快,枝晶生长动力学越迅速。 Lσ直接放大相场动力学项,使界面能驱动力(自由能梯度 g′(ξ)和曲率效应 ∇2ξ)更高效地转化为界面运动。
Lσ越大,枝晶尖端更易分叉,形貌更粗糙。高Lσ加速界面失稳,任何微小的曲率扰动(如表面凸起)会被快速放大,导致尖端分裂。
相场方程中电化学反应项的动力学系数,表征过电位ηa和锂离子浓度 c+ 对锂沉积/溶解速率的调控强度。
Lη越大,电化学反应对界面演化的驱动力越强,枝晶生长越受局部电化学极化(如浓差极化、活化极化)控制。
Lη放大 Butler-Volmer 反应项,当Lη极大时,生长速率受限于离子扩散速率(Deff)或电荷传输(σeff)。
Lη越大,枝晶尖端更尖锐(针状),分叉减少。强化局部极化效应,使沉积集中在最高过电位区域(尖端曲率最大处)。低过电位区域(如枝晶侧面)反应速率相对降低,形成各向异性生长。
界面能(γ)在锂枝晶的相场模型中通过影响多个关键参数和方程项,直接调控枝晶的形貌演化和稳定性。在相场模型中,界面能(γ)、自由能势垒(W)和梯度能系数(κ)的数学关系为:
界面能 γ 通过双阱势函数g(ξ)的导数g′(ξ) 驱动相分离,高界面能 γ 提高了双阱势函数gg(ξ) 的势垒高度W,导致界面动力学变慢。界面能通过κ调控梯度项,抑制界面曲率波动,通过改变界面形状影响局部过电位 ηₐ 和离子浓度,从而间接调控反应速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