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井控意识薄弱与违规操作
• 溢流监测失效:多起事故因坐岗制度不落实(如起钻未灌浆、未发现灌不进泥浆)、液面监测不到位,导致溢流未能及时发现(如罗家16H井、狮58井)。
• 违章作业:私自卸压(迪那2井)、未安装防喷工具(如钻具止回阀缺失)、检修后未循环排气(罗家16H井)、未执行静置观察等技术措施(塔中823井)。
2. 井控设备与设计缺陷
• 装备故障/不匹配:节流阀损坏(迪那2井)、防喷器压力等级不足(狮56井仅70MPa,实际压力超100MPa)、剪切闸板操作失误(博孜3-1X井)。
• 工程设计疏漏:未考虑浅气层风险(仙中0-18井)、水泥返高不足导致环空带压(花4-8X井、杜84-56-140井)、套管抗压强度与地层压力不匹配(高石001-X45井)。
3. 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 关井操作失误:未抢接内防喷工具(仙中0-18井)、关井程序错误(未优先控制管内流体)、放喷管线未关闭(罗家16H井)。
• 压井措施失效:放喷量失控(狮58井)、压井物资储备不足(赵东平台D23-26井)、圈闭压力释放不当(高石001-X45井)。
1. 监管与执行漏洞
• 监督缺位:试油监督未到场(塔中823井)、新聘监督未培训(英9-4-A5井)、承包商资质造假(安平179井民营队伍)。
• 设计脱离实际:地质工程资料不全(红G+4-52井邻井数据缺失)、措施复 制粘贴无针对性(如多井设计雷同)。
2. 应急体系薄弱
• 预案失效:未涵盖硫化氢防护(塔中823井)、演练不扎实(抢装防喷单根超时)。
• 联动混乱:指挥失误(罗家16H井压井时未关放喷阀)、撤离无序(安平179井着火后失联)。
3. 设备维护与风险预判不足
• 监测工具瘫痪:液面报警仪长期故障(英9-4-A5井)、井控装备未定期检修(博孜3-1X井剪切闸板故障)。
• 漏喷转换误判:井漏后未评估转喷风险(红G+4-52井、塔中726-2X井),盲目起钻加剧失衡。
1. 强化井控本质安全
• 设计源头管控:确保水泥返高至地面、套管强度匹配地层压力、预留应急套管层次。
• 装备可靠性提升:禁用一体式剪切闸板、定期校验防喷器及节流管汇、配备双通道液面监测仪。
2. 规范操作与监督机制
• 刚性执行制度:坐岗监测双人确认、起钻灌浆量实时校核、复杂工况后必须循环排气。
• 承包商严准入:杜绝无资质队伍、实施作业过程第三方监理。
3. 应急能力升级
• 情景化演练:针对硫化氢泄漏、又漏又喷等场景开展实战演练,压缩抢接防喷工具时间(目标≤3分钟)。
• 区域联防:共享邻井压力数据、建立井控风险动态预警平台。
结论:历次事故暴露的核心矛盾是技术措施与管理执行的脱节。唯有通过“设计精准化、操作标准化、监管穿透式、应急实战化”的系统治理,才能破解井控高风险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