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高温会加速电池容量衰减,不同电芯之间也存在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的热管理,电池散发的热量会迅速累积,从而导致过热,甚至引发火灾事故。因此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研究,实现对电池工作温度的监测与调控,对优化电池性能和提升其安全性非常必要。该文阐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发展现状,分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与安全性。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热管理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对整车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发热效应及使用环境温度的影响,电池的热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动力电池在长时间高温条件下会加速衰减,过冷条件也会降低电池性能。如果热管理不当,则会严重缩短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影响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因此,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优化研究,实现对电池温度变化的精准监测和有效调节,对于提高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安全性意义重大。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热管理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动力电池热管理旨在确保电池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性能,在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控制温度,并且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电池的工作状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主要涉及主动冷却和加热系统、热量利用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温度监测与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传统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常采用液冷或气冷的方式,通过导热介质进行散热,从而控制电池温度。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型的热管理技术逐渐引入,例如采用相变材料、导热介质改进和结构优化等,以提高散热效率和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升。同时,智能化的温度监测与控制系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能够实时监测电池温度,并通过控制散热系统或加热系统来维持电池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此外,热量利用系统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旨在有效利用电池产生的余热,提高整车能量利用效率。尽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因此,需要从材料、结构、控制等多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
虽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单体电池热管理设计不完善、电池系统散热结构有待优化、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对此,需对电池内部的热设计、系统散热结构与控制策略等进行优化,以实现更高效的热管理,确保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
2.1单体电池热管理设计不完善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单体电池热管理方面。
第一,单体电池热管理设计中存在均温性不足的问题。由于电池组是由若干单体电池组合而成的,这些单体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热量不能被及时且均匀地分散,则会导致电池局部温度升高,形成热点。这种热点效应不仅会影响电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加速电池老化,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同时,电池内部构造的复杂性和单体电池间隙的变化会使得热量分布不均匀。当前的热管理设计难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在高负荷或极端环境下更加明显。
第二,单体电池的热响应速度和热容量匹配问题也是热管理设计中面临的一大挑战。理想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应能够快速响应电池产生热量的变化,并有足够的热容量来吸收或释放热能,以确保电池温度的稳定。然而,动力电池在快速充放电、高倍率放电或温度波动大的环境中工作时,热管理系统往往难以做到快速响应和有效管理。尤其是在电池设计追求高能量密度的情况下,热管理系统的热响应性能与热容量配置尤为重要,但现有设计很难在轻量化和高效率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可能会影响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2.2 电池系统散热结构有待优化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中存在电池系统散热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当前,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结构在应对高温环境和快速充放电时存在挑战,在高温环境下易受损,而且温度过高会加速电池的老化,降低其性能。同时,快速充放电会产生大量热量,而传统的散热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无法有效地散热,导致电池温升过快。此外,电池系统的散热结构在大容量电池组的散热效果和散热均匀性方面存在不足。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池容量不断增加,大容量电池组的散热问题变得愈发突出,传统的散热结构往往无法充分覆盖整个电池组,导致部分区域温度过高,而其他区域温度过低,造成散热效果不均匀。这种不均匀的散热会导致电池组内部的单体电池温差过大,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使用寿命。
2.3 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智能化程度低
第一,控制策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采用传统的温度阈值控制策略,即通过设置静态的温度上下限来触发散热或冷却措施。然而,这种静态的控制策略无法充分适应不同工况和环境条件下的电池热管理需求。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传统的温度阈值控制策略可能过于保守,会导致频繁触发散热措施,影响电池的能量利用效率。而在低温环境下,传统控制策略可能无法及时启动加热措施,影响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第二,在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方面的智能化程度有限。虽然一些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进行数据监测和调节,但仍存在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热管理系统中,对于复杂的电池热特性和环境条件,如电池内部温度分布、充电速率、环境温度等,现有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热管理策略。此外,现有热管理系统的决策制定能力较为有限,无法根据多个参数和条件进行综合优化,导致控制策略的精确度和适应性受到限制。
当前,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中,需要对电池内部热管理设计、系统散热结构与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 3 个方面着手,即优化电池内部的热管理设计、改进电池包及系统的散热性能、建立智能热管理控制系统,以改善动力电池的热设计、改进系统散热、建立智能控制,充分发挥各项热管理措施的协同效应,将电池温度控制在最适宜的范围内,从而大幅提升电池的性能与安全性。
3.1优化电池内部热管理设计
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进行优化时,电池内部的热管理设计至关重要,需要通过精细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创新来保证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一,要改进电池单元的布局和结构,以实现更均匀的热分布。对此,工程师可通过采用高导热性材料、设计高效散热通道和采用先进的电池组装技术来实现。例如,将导热性能良好的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或热导管等材料与电池单元集成,可以显著提高热能在电池单元间的传导效率。同时,通过优化电池单元之间的间距和排布,可以改善冷却液流动路径,从而增强冷却效果和实现热量的均匀分布。还可以通过设计多重冷却回路,确保在电池单元发生故障时,热管理系统仍能维持其功能,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冗余性和可靠性。
第二,要加强热传导控制。工程师可在电池管理系统中集成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热成像技术,以实时监控电池单元和模块的温度分布,实现局部热量的精确控制。这样的系统可以动态调整冷却策略,例如通过变频泵控制冷却液的流速,或者通过智能软件算法调节散热风扇的转速,以匹配不同负载条件下的热管理需求。智能化的热传导控制不仅能够快速响应温度变化,提高热管理的精确度,而且通过优化热管理操作,能够有效降低能耗,提高整车的能效比。
3.2 改进电池包及系统散热性能
针对电池包的散热性能,工程师可以优化其散热结构与材料,改进散热板设计,增加散热片数量,以扩大热量传导的表面积,同时引入热管或热传导介质来加速热量传递,有效降低电池包内部的温升。针对电池系统整体的散热性能,工程师需要通过优化系统的散热结构与工作原理实现更高效的热管理。同时,应改善风道设计或增设风扇,优化空气对流,以提升散热片的散热效果。此外,可结合智能控制系统,根据电池温度实时调节散热风扇的转速,以实现精准散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电池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工作温度范围。
3.3 建立智能热管理控制系统
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进行优化时,工程师需要建立智能热管理控制系统,以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确控制和优化。
第一,将传感器、控制单元和算法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热管理控制系统对电池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布置在电池组中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准确地获取电池内部各个位置的温度数据,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控制单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同时,智能算法可根据电池的工作状态、环境条件和用户需求等因素,对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应的控制策略。基于传感器数据和智能算法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智能热管理控制系统能够更精确地分析电池的热状态,为后续的热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第二,智能热管理控制系统需要具备自适应性和优化能力,以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确控制和优化。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和优化模型,系统可以根据电池的工作状态和环境条件动态调整热管理策略,以实现最佳的温度控制效果。例如,针对高温环境下的电池,系统可以自动调整散热和冷却措施,以防止温度过高引发安全风险 ;而在低温环境下,系统可以自动启动加热措施,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智能算法还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进一步优化热管理策略,并提供决策支持。
3.4 与车载系统实现热管理协同
第一,实现电池热管理与车载空调(HVAC)系统的集成。这种集成利用了车载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功能,通过智能控制算法,根据电池的实时温度和工作状态调节空调制冷或制热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确控制,防止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电池性能下降或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因为车载空调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共享热能交换器和冷却介质,可降低系统复杂度,从而提高整车能效。此外,集成后的系统可以通过热泵原理,在冬季从外界获取热量为电池加热,或者在夏季将电池多余的热量释放到外界,进一步增强热管理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第二,实现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CU)和能量管理系统的协同。通过高度集成的电控系统,可实现电池热管理系统与车辆动力系统、充电系统,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信息交换和联动控制。例如,当车辆处于高速行驶或爬坡等高负载工作状态时,ECU 可以调节动力输出,减少电池负荷,从而降低电池产热量 ;在充电过程中,能量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电池温度和充电状态调节充电功率和策略,避免快充引起的温升过快问题。跨系统的智能协同不仅可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和提升安全性能,还能够通过高效的热能和动能管理,降低整车能耗,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和车辆的经济性。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效果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的优化需要多方位、全流程地进行,既要考虑单体电池的结构与材料优化,也要重视车载热管理系统的协同配合。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应持续对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进行优化,开发新型相变储能材料,并与热管理系统实现深度融合,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确预测与控制,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朝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