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无疑是储能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储能新品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动荡态势,而曾在储能行业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作 “黄金容器” 的 20 尺标准集装箱,也正逐渐面临被颠覆的局面。
在当前的储能市场,第三代储能产品正以大容量为显著特征,全面登上行业舞台。从电芯到系统,整个产业链都在大容量方向发力。在大储领域,超过 20 家企业纷纷发布容量在 400 - 700Ah 不等的大容量电芯。与此同时,20 余款容量达到 6MWh 及以上的储能系统也同步亮相,其中像 392Ah 搭配 6.25MWh、587Ah 搭配 6.25MWh 的组合,凭借其出色性能在众多产品中崭露头角。不仅如此,作为储能系统关键设备的 PCS(储能变流器),也在朝着大功率、高效率的方向加速发展,430kW 组串式 PCS 以及碳化硅 PCS 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为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AI 技术与储能的融合,正在为储能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储能产品安全性能的显著提升上,还广泛应用于后期的交易、运维等环节。AI 技术的加入,成为储能产品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变量,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阳光电源、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天合储能、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等行业头部企业,纷纷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抢占 “AI + 储能” 领域的先机,力求在这场技术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储能领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无论是源网侧,还是工商业储能场景,构网需求都已成为刚需。全场景构网正逐步发展成为储能行业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将对储能系统的设计、配置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行业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自取消强配储能的 136 号文发布后,储能走向调用成为行业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的安全可靠、安装便捷高效以及运维简单高效等特性,成为了市场选择储能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其中,交直流一体、组串式一簇一管理、液冷温控等技术的应用正在加速渗透,为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储能行业发展的进程中,20 尺集装箱凭借其标准化、模块化以及易运输等突出优势,一度被公认为规模化储能的最佳载体。回顾 2023 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取得重大突破,达到 21.5GW/46.6GWh,其中约 80% 的储能系统都采用了 20 尺集装箱形态,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其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时间回溯到 2022 年,当时市场上常见的是 40 尺 2.5MWh 风冷储能集装箱。但随着储能项目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 280Ah 储能电芯的快速推广应用,20 尺集装箱因其更适配大容量电芯的集成,逐渐成为行业统一范式。其尺寸与国际标准运输体系高度契合,无论是海运、铁路运输还是公路运输,都能实现无缝对接,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还简化了管理流程。
此后,314Ah 电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 20 尺集装箱系统的发展,其容量从最初的 3.44MWh 提升至 5 - 6MWh,宁德时代的 “天恒” 系统更是达到了 6.25MWh,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了 30%。就在 2025 年 4 月,远景能源发布的智能体储能 EN 8 Pro,通过搭载 700Ah + 储能电芯,使标准 20 尺集装箱容量突破 8MWh,再次展现了 20 尺集装箱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潜力。
然而,随着储能行业技术迭代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分化,20 尺集装箱这一曾经的 “标品” 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能量密度瓶颈
运输难题凸显
长时储能受限
过去数年,20 尺集装箱储能标品在市场上取得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储能产业链的强大支撑。然而,当前海外市场部分企业急于脱离 20 尺集装箱的固有模式,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仔细分析海外发布大容量系统的企业可以发现,与中国产业链绑定程度不同,企业的产品策略也有所差异。像 Powin 与中国产业链绑定较深,其推出的大容量系统仍基于 20 尺集装箱;而 Fluence、Nidec 等与中国产业链绑定相对较弱的集成厂商,则希望通过推出自己定义的产品,打破现有格局,进一步掌控市场话语权,以此来削弱中国储能产业链在全球市场的绝对优势。
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直流侧厂商在出货量和订单量方面已占据核心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交流侧厂商如阳光电源、特斯拉、Fluence、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等,在业主端的话语权正逐渐增强。宁德时代选择将 9MWh 储能系统首发于海外市场,这一举措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海外市场对 20 尺集装箱 “标品” 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尽管海外市场对 “中国产” 大容量储能电芯存在一定保守态度,但在系统结构革新方面,海外集成商表现出了较高的接受度。
比亚迪也提出了极具颠覆性的理念,其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尹小强在 2024 高工储能年会上表示,“未来,储能电站要像建房子一样按吨卖,才能真正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能源基建’”。目前,比亚迪凭借全球首创的 CTS(电芯直接到系统)超级集成技术,将 Vcts(电芯与系统体积比)指标提升至超 33% 的历史新高,并凭借该技术获得了与沙特电力公司的 12.5GWh 订单。可以预见,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代表的直流侧厂商,在将锂电池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储能行业的过程中,必将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引发行业 “地震”。
展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颠覆传统思维的储能产品出现,业界对于下一代储能系统标品的形态也展开了诸多猜测。有观点认为,未来储能系统可能会走向 “动态标品” 模式,即核心设备接口实现标准化,而配置组合则高度灵活。宁德时代的 TENER Stack、Fluence 的 Smartstack 等产品,或许正是在为这一发展路径进行探索。若行业能够在电池簇通信协议、热管理接口等关键方面达成共识,那么类似 “乐高式” 的拼装模式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不过,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20 尺集装箱仍然是市场应用的主流选择,而交流侧厂商未来的产品方向和策略尚不明确。正如阳光电源透露的那样,更大容量虽是储能下一代产品的重要趋势,但并非唯一趋势,未来在研的储能电芯还将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倍率、安全、储能时长等多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标准化依旧是推动储能各部件走向统一的重要前提,未来储能系统或许会在核心接口与安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容量配置和智能策略的高度定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