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电池直冷板冷却相变过程(液体变气体)的流道设计准则、规范及注意事项

3小时前浏览3

一、流道设计准则(适配动力电池特性)

1. 相变流道布局优化(针对电池模组结构)

  • 分区设计适配电池排布


    动力电池直冷板需贴合电芯排列(如方形电芯成组的 “蜂窝状” 布局),液相区对应电芯底部(发热核心区),采用窄流道(宽度 2-3mm) 并贴合电芯投影面积,确保冷却液直接冲刷高热区;气液混合区避开电芯间隙(避免空间浪费),流道宽度扩大至 5-8mm(需兼容模组边框厚度,通常≤10mm),同时采用蛇形迂回设计,适配电池模组的长条形结构。  
  • 微通道强化沸腾的动力电池特化


    热源集中区(如电芯极耳焊接位)设计微针翅阵列(针高 3-5mm,低于电芯底部到模组外壳的间隙),针间距 1:1.5(兼顾流量与结构强度,防止流道受压变形)。对比传统微柱群,微针翅可减少对电池模组轻量化的影响(重量增加≤5%)。  
     

2. 流道截面参数规范(考虑电池包空间限制)

  • 水力直径与截面形状


    动力电池直冷板厚度通常≤15mm(含壳体),故气液两相流水力直径控制在 2-4mm,优先采用扁矩形截面(深宽比 1:3~1:4),深度≤5mm(避免冷板过厚导致电池包高度增加),宽度适配模组横向尺寸(如 100-150mm,减少流道转弯次数)。  
  • 流速限制与压力平衡


    液相区流速≤1.2m/s(低于通用标准,因动力电池冷却液多为乙二醇溶液,黏度较高,需降低冲蚀风险);气相区流速 3-4m/s(结合电池包内部通风路径,蒸汽出口需与模组排气孔联动,避免局部高压)。  

3. 蒸汽引流结构(适配电池包密封要求)

  • 独立蒸汽腔的紧凑型设计


    蒸汽汇集腔高度压缩至 5-8mm(传统标准为≥8mm),采用阶梯式导流槽(从电芯区向模组边缘倾斜,坡度 3°-5°),利用重力辅助蒸汽流向电池包预留的排气接口,避免蒸汽在电芯间隙积聚形成 “气堵”。  
  • 非对称流道的防漏优化


    梯形截面底部(接触电芯侧)采用0.5mm 厚铝合金薄板(增强导热),顶部(蒸汽侧)增厚至 2mm(提升耐压性),拐角处做圆角处理(半径≥1mm),减少密封胶条的应力集中(动力电池包对密封性要求极高,IP6K9K 等级需避免蒸汽泄漏腐蚀电芯)。  

二、关键安全规范(聚焦动力电池安全冗余)

1. 压力容器标准(应对电池热失控风险)

  • 相变系统设计压力需≥饱和蒸汽压力的 2 倍(高于通用 1.5 倍标准),因动力电池热失控时局部温度可达 800℃以上,需预留更高安全冗余(例如 100℃水基冷却液,设计耐压≥0.6MPa)。
  • 爆破压力≥4 倍工作压力(通用为 3 倍),且爆破方向需避开电芯(通过结构设计使爆破口朝向电池包侧面非电芯区)。

2. 密封与材料兼容性(抗电解液腐蚀)

  • 密封材料升级为全氟醚橡胶 + 金属骨架复合结构(单纯 FFKM 胶条在长期接触电解液后易溶胀),耐受温度范围扩展至 - 40~250℃(覆盖电池热失控初期的温度波动)。
  • 冷板主体材料优先选用5052 铝合金(比 3003 铝合金抗腐蚀性能更优,尤其耐受电解液中的氟化氢),与电芯壳体(多为铝壳)电位差≤0.1V,消除电化学腐蚀风险。

3. 泄漏监测要求(实时联动电池 BMS)

  • 流道接口处安装双冗余传感器(压电式 + 光纤式),检测灵敏度≤5ppm(高于通用 10ppm 标准),信号直接接入电池管理系统(BMS),触发泄漏时 300ms 内切断冷却液循环泵,并启动电池包灭火装置(如气溶胶发生器)。

三、设计注意事项(适配动力电池工况)

1. 相变滞后控制(应对充放电动态发热)

  • 气液混合区采用梯度孔隙率涂层(靠近液相区孔隙率 40%,靠近气相区 60%),在快充(短时高热流)时快速产生气泡,慢充(低热流)时减少气泡过度生成,避免影响温度均匀性(动力电池要求电芯间温差≤2℃)。

2. 流量匹配与温升管理(结合电池充放电特性)

  • 流量动态调节公式补充修正系数:
    Q = m˙⋅hfg/Aheat × K(K 为充放电系数,快充时 K=1.2,慢充时 K=0.8,静置时 K=0.5)
    确保在 1C 快充(发热功率峰值)时冷板仍能覆盖需求,且在静置时避免流量过大导致电芯过冷(影响电池活性)。
  • 温升梯度≤3℃/cm(严于通用 5℃/cm 标准),因动力电池局部过热易引发热失控连锁反应,需更严格控制 “热点” 扩散。

3. 两相流不稳定性预防(适配车辆颠簸工况)

  • 采用树形分形流道 + 单向阀组合设计,主通道从电池包入口延伸至模组中部,分支流道垂直于电芯排列方向(减少车辆行驶时冷却液因颠簸产生的流量震荡),每个分支入口加装微型单向阀(开启压力 0.05MPa),防止蒸汽倒流。
  • 入口涡流发生器采用仿生鱼鳞结构(厚度≤1mm),在增强湍流的同时降低流阻(避免增加冷却液泵功耗,适配车载电源限制)。

四、典型应用案例(动力电池直冷板专项)

  1. 乘用车动力电池相变直冷板


    适配 800V 高压平台,流道采用扁矩形蛇形设计(宽 120mm,深 4mm),微针翅布置于电芯极耳对应区(针高 3mm),蒸汽腔与电池包排气阀联动,散热功率密度达 150W/cm²(满足 21700 圆柱电芯 10C 快充需求),较传统单相液冷板降温速度提升 40%,且冷板重量较铜质方案减轻 30%。  
  2. 商用车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冷板


    流道内嵌双金属片触发阀(而非形状记忆合金),当温度>80℃时提前开启蒸汽通道(早于热失控临界温度 90℃),配合模组内的灭火喷淋系统,在热失控初期通过蒸汽带走热量,延缓电芯温度攀升速度(实验数据显示可争取 30 秒以上逃生时间)。
     
            通过以上针对性优化,液冷板相变流道设计可更好适配动力电池的结构限制、安全需求及工况特性,在强化散热效率的同时,兼顾电池包的轻量化、密封性与热失控防护能力。  

来源: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FluentHyperMeshFKM化学湍流电源系统仿真通用汽车CATIA新能源AMESim焊接理论尺寸链材料储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1
最近编辑:3小时前
LEVEL水平线仿真
硕士 | 热管理工程师 公众号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获赞 789粉丝 4376文章 677课程 8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