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近年来的各种信息和新闻,解析工业巨头西门子的AI棋局!
在西门子在德国安贝格的工厂,你会看到数百台机器人协同工作,但它们并非机械执行预设程序——一只搭载物理感知的AI机械臂正灵活抓取零件,每次动作都根据实时场景动态调整;质检系统通过深度学习自动筛选待测产品,将全检工作量减少70%。这些“会思考”的机器,正是西门子用AI重构制造业的缩影。
近年来,西门子以“科技公司”重新定位自己,在AI领域落子如飞:
这些动作背后,是西门子对工业痛点的精准洞察: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传统自动化已不够用,唯有AI能实现“自主决策”。
西门子拒绝炫技,专注让AI解决实际问题:
工人对着麦克风说:“优化传送带速度并节能”,系统自动生成PLC代码并调试。舍弗勒工厂实测显示,维护时间减少25%,新手培训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3周。
与奥迪合作的颠覆性技术——车间设备不再需要本地硬件控制,由数公里外数据中心的“虚拟大脑”远程调度。这意味着工厂能像更新手机APP一样快速调整产线。
南京工厂的AI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主动识别可能出问题的产品,告别“每件必检”的时代。
为了支撑智慧大脑生态,西门子对Industrial Copilot产品矩阵(西门子AI Agent - Industrial Copilot(工业副驾驶))进行了精心的布局。这套系统如同工业元宇宙的中枢神经,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在德国巴特诺伊施塔特的西门子工厂里,这些智能体已开始协同工作。它们解析生产数据、优化排产计划、自动生成设备维护方案,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可执行决策链。
““AI不是替代工人,而是让人做更富创造性的决策。”
——西门子工程师在汉诺威工博会上演示AI抓取机器人时如是说。
2025年,西门子成立数据与人工智能事业部,并挖来亚马逊AWS生成式AI副总裁Vasi Philomin担任负责人。西门子对Philomin的任命绝非普通人事变动。这位技术领袖手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专攻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在亚马逊期间主持开发了生成式AI平台Amazon Bedrock。他的履历覆盖企业级AI部署全链条——从飞利浦时代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到亚马逊的云原生AI服务,恰恰契合西门子“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的战略方向。
“AI的下一个前沿是赋能物理世界”,Philomin在入职声明中强调,“让机器、工厂与基础设施具备感知、推理与自主行动能力,西门子正是这场变革的领航者。”
这一人事布局发生在西门子完成史上第二大收购仅三个月后,暗示着工业巨头对AI战略的顶层重构。Philomin将直接向首席技术官Peter Koerte汇报,统管西门子35款工业AI应用产品的研发与落地。
这一任命释放明确信号:
内部人士透露,Philomin上任后第一把火是打通各业务数据孤岛,让Altair的仿真数据、Dotmatics的实验数据、工厂传感器数据融合训练行业大模型。
西门子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实体是根基,数字是催化剂。没有机器的AI是纸上谈兵,没有AI的机器将失去未来。”
——CEO博乐仁这样诠释“数实融合”战略。
当科技巨头们争夺通用大模型霸权时,西门子选择了一条差异之路:深耕车间里的钢铁轰鸣声,用AI理解螺栓扭矩、药物分子与电网波动。其战略本质是将工业知识转化为AI语言,再让AI反哺工业进化。
市场已用股价18.3%的涨幅投票认可这一路径。而对中国制造的启示同样清晰:未来工厂的竞争力,不在机械的数量,而在数据流动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