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零中频和射频直采的区别

6小时前浏览0

零中频接收机本振频率(LO)和射频信号频率(RF)相等,镜像频率也就是信号频率本身。不存在镜像频率干扰的问题,原超外差接收机结构中的镜像抑制滤波器及中频滤波器都可以省略。这样一方面取消外部元件,有利于系统的单芯片实现。

 

 

如图所示,混频器后面是一个模拟低通滤波器,该滤波器作为通道选择滤波器和AD前端的抗混叠滤波器。如果接收机的通道选择性完全由该滤波器实现,那么要求该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信号带宽的一半,以有效抑制邻道和更远端的信道干扰。

由于该滤波器工作在低频,因此可以用有源模拟滤波器实现,注意上下两个分支幅度响应匹配。有源模拟滤波器相对于超外差接收中的无源中频滤波器输入动态范围有限,并且阻带衰减有限。

零中频架构的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特点,基带输入放大器通常构造为一个有源低通滤波器,其作为集成模拟滤波器运行,这大大减轻了模拟滤波器的负担。结合片内抽取滤波,它还能用作可编程通道滤波器,消除比奈奎斯特相关信号更近的信号。此外,零中频接收机内的采样器件通常包括反馈,可提供额外的带外抑制。实际上,这意味着无线电的带外区域比带内区域具有更大的满量程范围。正如图3中的简化图所示,零中频无线电本质上对带外信号具有良好的容忍度。图中的纵轴表示相对于带内的会导致灵敏度下降3 dB的输入功率水平,它表明带内信号本身对带外信号具有容忍度,这是其他架构所没有的。

 

 

零中频接收机结构虽然减小镜像信号抑制问题,但同时带来了其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输入信号的放大组要集中在基带。这些问题包括:

接收机的偶次非线性失真

本振泄露和直流偏置

直流偏置

Flicker噪声

射频直采方案

 

 

直采方案如上图所示,RF经过滤波器、LNA、直接进入ADC进行采样变换。

直接RF采样的主要优点是简化了RF信号链,降低了每个通道的成本以及通道密度。基于直接RF采样架构的仪器由于使用的模拟组件较少,因此外形尺寸通常更小,功率效率更高。如果构建的是高通道数系统,直接RF采样可以减少系统的占地面积和成本。在构建完全有源的相控阵雷达等系统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这些雷达通过对来自多达数百甚至数千个天线发射的信号进行移相来形成波束。 由于同一系统包含有多个RF信号发生器和分析仪,因此每个通道尺寸和成本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除了尺寸、重量和功率(SWaP)减小之外,简化的架构还可消除RF仪器本身内部可能的噪声、映像和其他误差来源,例如LO泄漏和正交减损。

其次,直接RF采样架构还可以简化同步。例如,要实现RF系统的相位一致性,必须同步RF仪器的内部时钟和LO。在不需要LO的直接采样中,只需关注器件的时钟同步即可。同样,对于需要多个相位相干RF接收器的相控阵雷达应用中,直接采样架构是简化设计的有效选择。

最后,直接RF采样可实现高速跳频。零中频架构中锁相环的实现在模拟电路,一般锁相环电路锁定时间在50us左右,加上数据加载一级业务处理,一般就只能实现在千跳级别。

RF采样的频率源实现是数字域的,没有硬件的限制,它的跳频可以实现万跳级别。


 架构之间的工程权衡


零中频

射频采样

整体架构

优点:在低功耗单芯片设计中,很容易在频率敏捷无线电中实现。

缺点:通道带宽会受基带带宽限制。

优点:可以实现带宽非常宽的无线电。

缺点:功耗相对较高,需要分立的外部滤波以支持所有选择性。

频率转换

正交解调器

采样电容和数字化仪

优点:固有混叠抑制, 低功耗

缺点:LO泄漏,基带镜像

优点:简单的数字化仪实现

缺点:高功耗,容易混叠,抖动/相位噪声4

增益

RF:约32 dB基带:约18 dB

RF:约50 dB基带:不适用

优点:总功耗较低,基带增益与有源滤波易于集成,输入阻抗易于管理

缺点:带宽受放大器限制

优点:可实现带宽非常宽的无线电

缺点:需要高OIP3驱动放大器(功耗高);输入阻抗通常是容性的,除非使用高功率缓冲器

镜像

LO泄漏、I/Q不平衡、基带谐波

直接混叠、交错伪影、射频转换器谐波

优点:射频谐波和转换器混叠位于带外

缺点:受LO泄漏、I/Q不平衡的影响(可通过算法解决)

优点:无LO泄漏或I/Q不平衡项

缺点:交错杂散(通过算法解决),受混叠影响,受射频谐波和时钟相关相位噪声的影响

滤波

分布在射频和基带之间

单频

优点:集成混叠抑制,集成滤波器减少了外部滤波需求

缺点:未知

优点:需求很容易推导出来

缺点:需要高复杂度滤波器


结论

总之,零中频和射频采样架构都能提供出色的能力。然而,如果目标是优化成本、重量和尺寸,那么零中频架构在多个方面胜出。


来源:射频通信链
非线性电路芯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28
最近编辑:6小时前
匹诺曹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39文章 31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扇形微带短截线型滤波器的设计

扇形短截线扇形微带线是一种有用的微带线,他在微波电路中的很多地方用来实现阻抗匹配和组成RF电路,比如放大器、滤波器和混合器。扇形微带短截线(radial line stub)的结构如图1所示。微带扇形短截线输入电抗可以由下列关系式给出:在式(3)中,Ji(x)和Ni(x)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贝塞尔函数,α扇形微带短截线的角度,εre是等效介质常数,λ0为自由空间波长,r1和r2是扇形微带线的内、外半径,h,ω分别是介质基片的厚度和微带宽度,ωe是扇形短截线等效为微带线的宽度。微带短截线的特性分析由于Richards变换具有周期性特征,此类滤波器的频率响应不可能具有很宽的频带。扇形短截线与传统直形短截线相比,能在输入阻抗相同的情况下实现较宽频带的优点。利用扇形短截线的这一主要特性来对传统直形短截线滤波器进行优化研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在输入阻抗相同的条件下能将原窄带特性改善为宽带特性,然后利用ADS分别对两段连接在主传输线上的输入阻抗相同的λ0/4直形短截线和角度为π/2扇形短截线进行特性对比,经过理论计算得出这两种短截线在ADS的仿真结构以及参数如图2所示,经过ADS仿真后得出两短截线特性的对比结果,如图3,图4所示。如图2所示,扇形短截线的物理长度约为传统直形短截线物理长度的1/2,由此可知,在相同技术要求下用扇形短截线设计的电路所占的基板面积要比传统直形短截线设计的电路所占的基板面积小。如图3所示,扇形短截线的反射系数S11与传统直形短截线的反射系数S11的曲线相比更加平滑;在图4中,在中心频率处扇形短截线的透射系数S21<-50 dB,而传统直形短截线的透射系数S21>-40 dB,尤其是扇形短截线的频带约为1.6 GHz,而传统直形短截线约为0.8 GHz。由此可知,扇形短截线的衰减程度更深,频宽相对较宽的特性。然后,用HFSS再对这两种短截线进行三维电磁仿真分析。根据图2中的参数在HFSS中建立电路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特性对比曲线即S参数对比曲线,如图5,图6所示。通过HFSS仿真验证结果即图5和图6中的S参数对比曲线可知,扇形短截线确实要比传统直形短截线具有更好的特性。但在图5、图6中,在中心频率1.6 Hz处,传统直形短截线的偏移稍大一些,可推测这是由于传统直形短截线与主传输线的连接处尺寸较宽所产生的不连续性影响较大;而扇形短截线在连接处尺寸较窄所产生的不连续影响较小,所以偏移相对较小。从图5、图6中可知,扇形短截线的特性曲线较平滑,工作特性好。扇形短截线型滤波器的设计扇形短截线型滤波器的设计和传统微带滤波器一样,都是可以应用频率变换从集总元件LC梯型低通原型出发的,不同的是这里对滤波器的设计是用扇形短截线作为电抗元件即电容应用于滤波器的设计中。扇形短截线滤波器是由扇形短截线在主传输线上相间排列构成的,在设计中为了简化设计过程,将图1所示的内半径r1近似为零,并联在主传输线上的扇形短截线的参数可由式(3)~(5)得知,扇形短截线等效于并联电容,其单位扇形线及等效电路结构图如图7所示。扇形短截线之间的传输线为λ0/4传输线,而且把他作为二端口网络处理。根据网络分析理论,这个二端口网络可以用π型电路来等效。同理,所有的扇形短截线和主传输线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等效,而且采用对称的电路结构,这样可得到滤波器集总参数的等效电路,将电路中的相邻同类元件合并,最后将集总元件通过公式转换为最终目标电路结构。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滤波器的阶数为n,通过文献查得低通原型的元件值gm,m=0,1,…,n。滤波器原型元件与微带带阻滤波器元件之间的关系如下:其中:ZA,ZB为终端阻抗,Zj |j=1~n为开路并联短截线的阻抗,Zj,j+1 |j=1~n-1为联接传输线的阻抗。根据上述理论再结合式(1)~式(5),最终可以设计出滤波器结构电路图如图8所示。在此滤波器结构电路中,为了使各短截线阻抗值近似相同,中间短截线用两个短截线并联构成,这样可以减小连接处尺寸,从而减小连接处不连续性的影响。 滤波器设计实例设计一个带阻滤波器:输入阻抗为50Ω,阻带中心频率为1.6 GHz的,相对带宽为60%,并且选用3阶通带纹波为0.1 dB的Chebyshev滤波器,其低通原型参数为:g0=g4=1,g1=g3=1.031 5,g2=1.147 4。印制板材料的介电常数为9.6,厚度为1.252 2 mm。用式(9)求得∧=0.509 53。将上述参数值代入式(6)~式(8)求得各段微带线的参数值,然后,用上述参数求得的各段短截线阻抗值代人式(3)~式(5)求得对应的扇形短截线的半径长度和厚度,其参数值为:ω1=ω4=0.052 549 mm,ω2=ω3=0.021 755 mmr1=r4=10.855 04 mm,r2=r3=10.868 2 mm,l=17.733 8 mm。根据上二述计算出的参数在ADS中分别对扇形短截线和传统直形短截线滤波器进行仿真测试,其仿真结果曲线如图9所示。根据上述参数在HFSS中建立电路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其电路结构如图10所示,经过HFSS仿真后得出传输特性即S参数如图1l所示。由图9中对比曲线可知,扇形短截线滤波器在中心频率处S21《-50 dB,比传统直形短截线滤波器的衰减程度大,扇形短截线滤波器的频带约为1.2 GHz,而传统直形短截线滤波器约为0.8 GHz。由此可知,扇形短截线滤波器具有较宽的频带等特性。由图11可知,用HFSS仿真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图ll中的曲线在中心频率偏移了0.1 GHz,偏移的原因可能是边缘电容以及连接处的不连续性所产生的,但阻带频宽与理论计算没有很大的偏差,能够基本达到理论要求,而且该带阻滤波器实测结果较为理想。3 结 语通过对扇形短截线滤波器的设计,可以看出他具有如下优点:电路结构简单;具有很好的宽阻带特性和较小的通带波纹;该结构易于实现。理论和设计取得了期望的一致性,对其他结构的滤波器设计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ADS和HFSS仿真工具设计微带滤波器,能缩短设计周期,且设计出滤波器性能好,仿真结果能较好地与实际相符。上述滤波器设计方法实用性强,适合工程应用。方案设计/合作/加群/推广:jump-qq来源:射频通信链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