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跳频通信的关键技术

6小时前浏览0

跳频是通信抗干扰的技术之一。


采用跳频技术是为了确保通信的秘密性和抗干扰性。与定频通信相比,跳频通信比较隐蔽也难以被截获。只要对方不清楚载频跳变的规律,就很难截获我方的通信内容。同时,跳频通信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有部分频点被 干扰,仍能在其他未被 干扰的频点上进行正常的通信。


所以跳频通信的目的:抗截获和抗干扰。


关键技术是:跳频序列发射器,频率合成器,跳频同步器。


跳频的关键技术是两个,一个是跳频序列的产生。

另一个是射频电路的支持。

射频电路的跳速射频工程师都知道,取决于锁相环的锁定时间。

常说的1000跳,就是1s跳1000次,但是并不是所有指跳频时间就是1ms,因为这个1ms还包括信息传递的时间,所以留给信道切换的时间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1000跳却要求射频切换频率的时间往往会小于100us的原因。


快跳和慢跳

快跳频:一个信息符号占据多个跳频时隙。

慢跳频:一个跳频时隙可以传输多个信息符号。

前几天和群友讨论了一下跳频的为什么要求不同频段间功率的一致性。

功率的平坦性设计是射频工程师刻入骨子的一个关键指标,看到这个概念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求功率一致性。

通常慢跳频是两台设备用来同步跳频图案的

快跳频才是真正的信息传递。快跳频的解释是一个信息符号占据多个跳频时隙。

这也就是说,被发射端分成了几个包在不同的载波频率上发射出去,在接收端再组合。

定频传输中就是把上图的数据变换到射频传输,我们都知道通信对信道的群时延是有要求的。

跳频就是数据分成N个包调制到不同射频信道传输,所以可以理解成整个跳频频段都是一个信道,对于定频的信道的群时延要求变成个了整个跳频频段的群时延要求。

这就是为什么跳频对功率的控制有很高要求的原因。


同时也能理解了为什么跳频是扩频的一种。



跳频通信的射频系统因为跳频系统的抗扰性性没有一般系统的邻道选择性设计和阻塞设计,所以留给射频工程师的关键设计点就是跳速和功率控制。理解跳频系统的原理可以帮助射频工程师更好的理解指标设计的由来和解决方法。

——END——


来源:射频通信链
电路通信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28
最近编辑:6小时前
匹诺曹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39文章 31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小区和扇区,到底有什么区别?载频和载波呢?

引言:经常有读者问小区和扇区的区别,还有载频和载波的区别。今天,小枣君来详细解释一下。小区、扇区、载波、载频,都是和移动通信基站有关的概念。我们先从基站开始说起。基站,就是BaseStation,简称BS。它是移动通信网络中,无线接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站的主要功能,是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射频发射和接收(详情看这里:基带、射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在4G时代,基站的主要硬件组成是BBU(基带处理单元)、RRU(射频拉远单元)和天馈(天线、馈线)系统。到了5G时代,硬件有所改变,无源天线变成了有源天线,也就是AAU(有源天线单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基站。例如下面这样:其实,严格来说,上图是一个物理站址(或者说站点,“站”,site)的铁塔。铁塔上挂着的,是基站的很多面天线。一个基站(4G)的完整组成通常,一个站址,不止有一个基站,而是有多个基站。例如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他们都有各自的基站,都安装在同一个站址上。而且,即便是一个运营商,也很可能有2G、3G、4G、5G等不同网络制式的基站,都在这个站址。█ 小区和扇区以前我介绍天线的时候,提到过,天线有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全向天线(一般是鞭状、圆柱状),是向四面八方发射信号的。定向天线(一般是板状),是向指定的一个方向发射信号的。针对一些视野开阔且用户密度低的区域,采用全向天线,频率较低的信号(波长较长,绕射能力好,覆盖距离远),覆盖四周一大片。这叫“中心激励”。中心激励针对较为复杂的区域,以及用户密度高的区域,采用定向天线,可以提升信号覆盖的效果。专家们经过计算发现,3个天线(每个天线覆盖120°)的方式,性价比最高,效果最好。于是,就有了一个基站3个覆盖区域的设计。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基站设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基站采用三个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小区的各三分之一的区域。顶点激励上面这种方式,被称为“顶点激励”方式。大家可以看出,定向天线的覆盖更为灵活,可以有效消除小区内障碍物造成的影响。哪里需要,指哪里当然,除了3天线之外,也可以采用别的覆盖方式,例如6个天线,每个天线覆盖60°。不管是60°,还是30°,覆盖区域看上去就像一把扇子。这种无线覆盖区,就是扇区(Sector)。扇区和基站一样,是一个物理的概念,是实际存在的。网优工具界面上,看到的扇区行业里一般都有S型和O型基站的叫法。S是指Sectorized,定向,扇区型站点。O是指Omni-directional,全向。那么,小区是什么呢?一个基站就是一个小区?还是一个扇区就是一个小区?答案是:不一定。在介绍小区前,我需要先介绍两个概念——载波和载频。载波,英文名carrier,也是一个物理概念。通常来说,是指调制后的、承载了音视频等信息的无线电磁波。每个载波,会占用一定范围的频率。载频,就是载波频率(carrier frequency)。载频有多种指代,有时候指的是频率值,有时候指的是相关硬件。载波的中心频率的那个值,就是中心频点。一个扇区,如果只有一个载波,可能容量不太够。这时,就会配置多个载波。扇区是一个物理概念,而小区是一个逻辑概念。不同的网络制式,对小区(cell)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在2G GSM中,小区=扇区。2G GSM是窄带系统,单载波容量小。所以,多个载波“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区”。例如S 2/2/2,意思是:该站点有3个小区(扇区),每个小区有2个载波。在3G WCDMA、4G LTE、5G中,小区=载波。3G WCDMA是宽带CDMA,4G LTE单载波带宽更大。一个扇区的话,配置1-2个载波就够了。如果是S 1/1/1配置,3个扇区,每个扇区只有1个载波,那就一共是3个小区。(小区之间,用扰码来区分,比如说扰码用1、2、3 )。如果是S 2/2/2配置,3个扇区,每个扇区有2个载波,那就一共是3×2=6个小区。(单个扇区能配置的小区数量,跟硬件能力有关。)我们也可以这么简单记忆——频宽小的,载波数量多,多个载波配置为1个小区。频宽大的,载波数量少,1个载波就是1个小区。总结一下:采用基站识别码(Base Station Identity Code,BSIC)或全球小区识别码(Cell Global ldentifier,CGI)进行标识的无线覆盖区域,就叫做小区。小区是提供终端接入的最小服务区域单位。它是虚拟的、逻辑的。系统定义了它,然后,工程师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对象,进行参数配置、管理控制。区别小区的关键,是是否能提供独立的服务。GSM一个小区多个载波,但只有一个广播BCCH(广播控制信道),所以,一个小区是多个载波合在一起,才能提供小区服务。WCDMA和LTE的不同载波之间,各自有导频信号,是独立的。所以,一个载波就是一个小区的概念。—— 全文完 ——来源:射频通信链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