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干扰不得不说跳频。跳频技术 (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FHSS),是指用伪随机码序列进行频移键控,使载波频率不断跳变而扩展频谱的一种方法。
跳频通信其实是一种扩频方式。扩频的抗干扰的原理是利用函数的相关性。将原始信号进行扩展,使原始信号的带宽变宽。在接收端利用相关性将信号还原,由于噪声没有规律和相关性,根据相关函数的特性,信号得到还原,噪声展宽,从而实现信号的抗干扰性。
采用跳频技术是为了确保通信的秘密性和抗干扰性。与定频通信相比,跳频通信比较隐蔽也难以被截获。只要对方不清楚载频跳变的规律,就很难截获我方的通信内容。同时,跳频通信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有部分频点被 干扰,仍能在其他未被 干扰的频点上进行正常的通信。
所以跳频通信的目的:抗截获和抗干扰。
那么跳频是怎么同步的?
跳频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跳频序列发生器、频率合成器和跳频同步器
跳频序列发生器:产生随机的或者伪随机的多值序列,控制频率合成器生成所需要的频率
频率合成器:将一个或若干个高稳定度和高精度的参考频率,经过各种处理技术,生成具有同样稳定度和同样精度的大量离散频率。在跳频通信系统中,要求频率合成器具有很高的频率切换速度
跳频同步器:保证接收机的本振频率与发射机的载频频率同步跳变
跳频频率表:用于控制频率合成器的实际频率。通常在跳频通信的可用频率中选择部分频率,通过参数注入器注入,或者在自适应跳频系统中更具信道测试结果自动选定
初始同步
在初始同步阶段,通常会采用独立信道法,即在通信开始时,收发双方在某个固定信道上进行同步信息的传输和接收,以快速建立初始同步。这个过程也称为慢跳过程。
例如,系统上电后,在固定信道建立初始同步,跳频中由跳频图案1传输每帧数据,且每次跳频作为计数因子触发中断。通信中一旦失去同步,系统回到初始状态,控制中断指向短周期跳频图案2,由图案2控制频率合成器生成频率,作为同步信道而非初始固定信道。
同步保持
初始同步建立后,发端会发送同步协议帧,该帧包含同步所需的所有信息。收端根据该帧信息进行同步校验,以确保双方的跳频图案和跳变规律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同步状态。例如,系统在同步保持状态下由环形执行状态转移循环进行数据通信,一旦系统中接收协议帧状态没接收到协议帧则系统失去同步,系统回到初始状态重新建立同步。
数据通信
在同步保持的基础上,收发双方按照既定的跳频图案和跳变规律进行数据通信。此时,系统由精准的参考时钟控制各个模块,由协议帧控制跳频图案的跳变,以同步通信,有效减弱系统对全局时钟的依赖性且同步稳定。例如,跳频通信过程中,收发系统由精准的参考时钟控制各个模块,由协议帧控制跳频图案的跳变,以同步通信。
通过以上步骤,跳频系统能够在复杂的通信环境中实现快速、稳定和可靠的同步,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传输。
跳频通信是一种躲避式的抗干扰技术,电台在某一频率上停留的时间过长,将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对于慢速跳频系统来说,这一点尤其突出。跳频序列设计成宽间隔有利于抗干扰。
有利于抗单频窄带干扰和部分频带阻塞干扰
如采用宽间隔跳频,即使受到较强的单频干扰,也只会丢失一个时隙里的信息,而不会丢失连续几个时隙内的信息,这样可以通过交织和纠错编码恢复信息。要是相邻的即使时隙的载频相同或在相关带宽内,因单频窄带干扰使信息丢失太多,即使使用优良的纠错编码,也难以恢复。
如果存在部分频带阻塞干扰,只要宽间隔跳频序列的间隔足够大,一旦载频落入阻塞干扰的带宽内,也会很快跳出,而不会丢失连续几个时隙的信息。
宽间隔跳频的作用之一在于分散干扰信号的出现时间,从而提供使用纠错编码等措施的机会。
有利于抗多径衰落
在一定条件下,跳频具有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在不同的频率上传输同样的信息,只要这些频率的间隔大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就可以实现频率分集,获得抗多径衰落的效果。利用跳频抗多径的原理是:直射波和折射波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机,只要跳频时隙小于直射波和折射波的时延差,则当折射波到达接收机时,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已经改变到另一个频率上,因而这时的多径干扰可以排除。这里要求相邻时隙的载波频率只差大于信道的相关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