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外差方案中最关键的点是中频的选择,中频的选择决定了杂散的分布,决定了系统滤波器的设计难度。一个合适的中频会决定这个系统的设计难度。
中频的设计原则,在前文也讲过。
主要有四个原则
1.避开半中频
2.混频杂散尽量少的落入中频
3.中频的谐波要能推出带内
4.镜像要足够的过渡带去抑制
射频非谐波的杂散来源主要是混频杂散
中频的选择,我们设计的原则是没有MN杂散区域,如果没有干净区域,选择杂散相对小的区域。
中频选择的一个关键参数是混频器的参数。
比如下面的混频器ADL5350,手册给出了M*N的杂散。
假设我们的射频输入频率:550MHz
带宽:10MHz
中频带宽:5MHz
下变频
RFCF1 = 550e6; % 0.55 GHz
RFBW1 = 10e6; % 10 MHz
IFBW1 = 5e6; % 5 MHz
IMT1 = [99 0 19 15 16 38;
21 023 19 31 28;
50 7050 66 51 57;
74 6671 68 70 67;
100 9995 99 99 100];
没有杂散的中频区域为绿色 区域。
假设射频频率:300MHz
射频带宽:80MHz
中频带宽不变
无干净区域
上变频
上变频的杂散比下变频的杂散要少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U波段第一中频都是高中频的原因。
选择相对杂散较小的区域,结合滤波器的设计和选择,可以有效降低杂散的输出。
在systemvue中中频仿真
中频规划好了,就可以根据中频的选择进行杂散抑制设计
中频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对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信号处理性能:中频选择会影响信号处理的难易程度和质量。较高的中频有利于提高滤波器的选择性和带外抑制能力,但会增加滤波器设计的复杂度和成本。较低的中频可能使滤波器设计更简单,但可能需要更陡峭的滤波器边缘,对滤波器的品质因数要求更高。
抗干扰性能:中频规划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干扰源,如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自然噪声等,以减少对信号的干扰。同时,中频的选择也会影响对镜像信号、本振泄漏、杂散信号等的抑制效果。
滤波器类型和参数选择:中频频率的确定直接决定了滤波器的中心频率,进而影响滤波器的类型、通带宽度、带外抑制、插入损耗等参数设计
例如,在超外差接收机中,为了抑制镜像信号,中频滤波器的通带中心频率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同,而镜像频率位于阻带范围内。
滤波器性能优化:中频规划需要综合考虑滤波器的性能指标和实际可实现性,通过合理选择中频频率,使滤波器在满足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设计复杂度和成本。
增益和噪声系数:中频放大器需要在中频频率下提供足够的增益,以补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要尽量降低噪声系数,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中频频率的选择会影响放大器的设计参数,如晶体管的选择、偏置电路的设计等。
线性度和稳定性:中频放大器的线性度和稳定性对系统性能至关重要。中频规划需要考虑如何在满足增益和噪声系数要求的同时,保证放大器的线性度和稳定性,避免信号失真和自激振荡等问题。
混频器性能参数:混频器的变频损耗、本振泄漏、线性度等性能参数会直接影响中频信号的质量。中频规划需要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混频器,以确保在中频频率下能够实现高效的频率变换和良好的信号质量。
混频产物的处理:混频器会产生各种谐波和组合频率成分,中频规划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选择中频频率和设计滤波器等措施,滤除不需要的混频产物,避免其对有用信号的干扰。
与其他系统组件的兼容性:中频规划需要确保中频信号与其他系统组件(如天线、前端电路、基带处理电路等)的兼容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干扰或信号损失。
频率稳定性和可调性:中频频率的稳定性和可调性对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和适应不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中频规划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合适的频率源和频率调整电路,保证中频频率的稳定性和可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