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弹道导弹威胁的日益增长,美国海军提出需开发一种长距离舰载雷达系统,以增强现有弹道导弹防御(BMD)能力并扩展反隐身(Counter-Stealth)能力。
核心系统:数字阵列雷达(DARBC),基于“机会阵列”(OA)概念,将雷达单元集成至舰船结构和船体中,覆盖VHF(216-225 MHz)和UHF(420-450 MHz)频段。
主要任务:提供早期弹道导弹发射探测、长距离搜索与跟踪,并引导其他传感器(如S波段雷达)进行拦截。
探测能力
探测距离:对RCS(雷达截面)为10 m²的弹道导弹目标,DARBC在748 km处的检测概率(PD)达0.90(VHF频段RCS为146 m²,UHF为77 m²)。
跟踪精度:方位角与俯仰角误差±0.5°,距离误差±0.5 km,速度误差±100 m/s。
可靠性:硬件平均任务故障间隔时间(MTBOMF)为130小时,软件为25小时。
技术参数
天线增益:VHF频段38.9 dB,UHF频段44.7 dB。
功率与冷却:采用热电冷却系统,功率500 kW(VHF/UHF),支持高密度阵列(3411个单元)。
抗干扰能力:VHF/UHF频段对隐身目标(低RCS)具有显著探测优势。
建模与分析
雷达方程:通过Maple软件分析雷达参数对性能的影响,验证PD与距离的关系。
RCS建模:使用MATLAB计算弹道导弹在不同频段下的RCS特性,确定最优探测角度(如88.46°)。
反应时间优化:DARBC可将S波段雷达的响应时间提升53.5%,显著增加拦截窗口。
舰船集成
阵列密度:单元间距需大于半波长(VHF频段最小间距0.694 m),以避免互耦效应。
船体弯曲影响:动态补偿技术(如激光跟踪或陀螺仪)被提议用于校正因舰船形变导致的波束偏差。
电子战与通信
电子攻击(EA):DARBC的高功率输出可用于生成非核电磁脉冲(NNEMP),但需优化频段适配性。
无线通信:单元间无线通信架构仍在研究中,需解决信号同步与干扰问题。
优势:DARBC能显著提升弹道导弹的早期预警能力,并降低现有Aegis系统的任务负载。
未来方向:
模型改进:结合6自由度目标轨迹与地球曲率效应,增强仿真真实性。
舰船设计:研究新型舰体结构以优化阵列布局与冷却效率。
成本与维护:开发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提升系统可靠性与维护便捷性。
动态校准:探索舰船形变的实时补偿技术,确保雷达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