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加了屏蔽罩,效果反而不好?

11小时前浏览1

做硬件或者射频的朋友一定都遇到过,单板设计调试都很好,加上屏蔽罩以后,效果变差了——功放功率出不来、效率变差,天线辐射效果下降,接收机灵敏度变差2dB,杂散变大····

说到屏蔽罩,不得不说屏蔽罩的作用          
 

屏蔽罩的工作原理

屏蔽罩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或导电性聚合物。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学和电工学的原理,主要有以下作用    

反射损失:当电磁波照射到屏蔽罩表面时,由于屏蔽材料与外部空间的波阻抗不匹配,电磁波会在屏蔽体表面产生反射,从而减少进入内部的电磁波能量。

吸收损失:部分进入屏蔽体内的电磁波能量会被屏蔽材料吸收并转化为微热,进一步减弱电磁波的能量。

阻挡和吸收:屏蔽罩的外层金属材料能有效阻挡外部电磁波,内部的吸波材料则吸收内部电路产生的电磁波,防止其对外部电路产生干扰

接地:屏蔽罩通常需要正确接地,以将吸收或反射的电磁波导出到地面,防止电荷和电流在内部设备中积累,从而减少对内部电路的干扰

加上屏蔽罩是为了实现好的效果,没有达到,肯定是出现了不该有的现象——寄生效应。

了解寄生效应的原理,找到对应解决的办法。

模态共振畸变          
当屏蔽罩尺寸接近λ/2整数倍时(如5G毫米波28GHz对应5.36mm),会形成TE/TM模式驻波。某5G手机天线案例显示,3.2×3.2cm方形屏蔽腔在24.25GHz处产生Q值达150的TE101共振,导致辐射效率下降8dB。解决方案:采用非对称六边形腔体设计,将主模Q值降至30以下。
    

表面电流重构          
屏蔽罩边缘的趋肤深度效应改变电流分布。实测表明,0.15mm厚镀锡钢罩使2.4GHz频段S11参数恶化4dB。改进方案:采用0.8μm金镀层+铁氧体吸波材料复合结构,表面阻抗从3Ω/sq降至0.2Ω/sq。

               

近场耦合          
屏蔽罩与PCB间距≤λ/20时引发强耦合。某蓝牙模块案例中,2mm间距导致ANT端近场电场强度增加15dBμV/m。优化方法:保持间距≥λ/10(如2.4GHz对应12.5mm),或者调整电路的参数匹配实现耦合的纠正。
    

               

屏蔽罩在微波毫米波设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设计和应用屏蔽罩,可以有效减少电磁干扰,提高设备的输出功率和效率,从而提升设备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设备的具体需求和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屏蔽罩材料和设计,以实现最佳的屏蔽效果和性能提升。


来源:射频通信链
电路通信电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29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匹诺曹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39文章 39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多通道接收机设计:从架构到实战,如何突破性能瓶颈?

多通道接收机设计:从架构到实战,如何突破性能瓶颈?在无线通信、雷达探测、卫星导航等前沿领域,多通道接收机作为核心设备,肩负着实现高频谱效率、高灵敏度信号处理的重任。然而,相较于单通道系统,多通道接收机的设计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如何确保多通道间高效协同工作?怎样突破通道一致性、噪声干扰等关键技术瓶颈?这些问题成为了相关领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亟待攻克的难题。一、多通道接收机:为何需要“多通道”?多通道接收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能够显著提升系统性能。以下为具体应用实例:雷达系统:采用 8 通道接收机实施波束成形技术,可使探测距离延长至原来的3倍。 5G Massive MIMO:64 通道接收机支持多用户空分复用,有效实现频谱效率翻倍。射电天文:多通道阵列能够高分辨率捕获微弱的宇宙信号。与单通道系统相比,多通道设计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通道一致性:幅度相位误差需严格控制在 ±0.5dB/±5° 以内。 噪声隔离:通道间串扰必须低于 - 80dBc。功耗与成本:通道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功耗与成本呈线性增长。二、架构设计:如何构建高性能多通道系统?1. 通道拓扑结构选择 超外差架构 :适用于高频段(如毫米波),通过多级混频降低噪声系数;零中频架构 :简化设计,但需解决本振泄漏和直流偏移问题;软件定义无线电(SDR) :基于AD9361/AD9371等芯片,支持灵活重构。2. 本振(LO)分配策略多通道本振同步是保障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星型分配 :通过1分N功分器分配本振信号,相位误差可控在±2°; 级联分配 :采用多级放大链路,但需补偿级间损耗导致的相位漂移;锁相环同步 :各通道独立PLL锁定同一参考时钟,精度达0.1ppm。3. ADC采集与数字处理并行采样 :多通道ADC同步触发误差需<1ps; 数字波束成形(DBF) :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实现动态加权;校准算法 :通过LMS算法实时校正通道失配。数据 :Xilinx RFSoC系列芯片集成16通道14位ADC,采样率达5GSPS,适合大规模阵列处理。三、实战痛点:通道一致性如何保证?通道不一致性会引发波束指向偏差、旁瓣抬升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因此,需从硬件设计和软件校准两方面同时着手解决:1. 硬件优化对称布局 :射频走线长度偏差<λ/10(如2.4GHz频段需<1.25mm); 温度补偿 :采用GaAs FET放大器,温漂系数低至0.01dB/℃;电源隔离 :各通道LDO独立供电,纹波抑制比>70dB。2. 软件校准出厂校准 :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测量S参数并存储补偿矩阵;在线校准 :注入导频信号,通过最小二乘法实时更新校准系数;AI辅助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误差补偿算法,精度提升40%。案例 :某相控阵雷达采用温度-频率二维查找表,将通道幅度波动抑制在±0.2dB内。四、前沿趋势:多通道接收机的未来硅基集成化 :基于CMOS工艺的16通道收发芯片(如ADI的ADRV9009)已成主流; 光子辅助射频 :利用光真延时网络(OTTD)解决毫米波相位同步难题;结语多通道接收机设计是硬件精密性与算法智能化的深度融合。随着5G-Advanced和6G技术的演进,通道数量将从64向256甚至更高规模拓展。如何在提升性能的同时控制成本与功耗?这需要工程师在架构创新、材料工艺、算法优化等维度持续突破。 来源:射频通信链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